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3日下午,习近平在三明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考察时,同工作人员、办事群众等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铿锵宣示。
2000年1月27日,习近平当选福建省省长。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态:“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必须使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都牢牢记住,人民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必须为人民谋福利,切不可忘记了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
群众的冷暖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重点。23日,总书记来到三明沙县总医院察看医改惠民情况,实地了解这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成效。
三明是一座老工业城市,职工赡养比低、医保基金曾经收不抵支,同时受困于不合理的医疗、医药体制,药品和耗材价格虚高,医保基金浪费巨大,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反映强烈。自2012年起,三明开始探索“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改革。
改革怎么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听取三明医改情况汇报,肯定三明医改方向是正确的、成效是明显的,要注意推广。“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
考察中,相关负责人向总书记汇报,通过改革,实现了百姓得实惠、医院得发展、医生受鼓励。三明居民住院次均费用和年均增幅,远低于全国费用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去年全市医务性收入占比,比改革前提高23%;药耗占比,比改革前下降27%。
作为首批国家综合医改试点省份,福建在充分吸收三明等地医改经验基础上,挤压药品虚高水分,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成为全国医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破题先锋。
百姓有没有获得感是医改成功与否的标准。
23日上午,沙县金沙高级中学教师翁华,来到沙县总医院的医保服务站咨询:由于长期用药,自己的个人医保账户一直“清零”,可为什么最近意外发现有了结余?工作人员告诉他,医改后,报销起付线降低,药品价格也降低了。
在门诊大厅,翁华遇到了正在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亲切询问了他的病情,并嘱咐他注意健康、保重身体。
习近平总书记对现场的医护人员说道,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
百姓的幸福始终在习近平心里最深处。我们追寻时光的脚步,来看看几个镜头。
1989年7月,清晨6点,习近平从寿宁城关出发,坐车加徒步,花了整整5小时来到宁德下党乡,现场办公帮助破解交通建设、产业发展等难题。他当场表示:“下党不摆脱贫困,我们就愧对乡亲父老。”下党乡在习近平的关心推动下,从此一步步走上致富路,2019年实现了脱贫梦想。
1999年11月,习近平收到了一封反映“外来务工者子女上学难”的来信。习近平认真看完后,亲自提笔回信,并推动福州市出台了外来务工从业人员子女就学暂行办法,解决了这一问题。
2000年7月,下午2时,烈日炎炎,习近平一头扎进福州台江苍霞社区里的老木屋。在蒸笼一样热的小屋里,他与困难群众交流了整整半小时。走出来后,习近平对相关部门干部说:为什么这时候请大家到这里来?就是让大家体会一下。一个月后,近万人的动迁工作顺利结束。
“当官,当共产党的‘官’,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1990年3月,习近平在《从政杂谈》中这样写道。
谁对百姓好,百姓就拥护谁。
沙县总医院调研结束后,翁华和大家一起送习近平总书记走出医院的大门。这时翁华才发现,门外街道两旁不知何时早已站满了群众,大家挥着手,用热切爱戴的眼神望着总书记。
“我的眼泪一下就下来了。”翁华由衷感动,“人民领袖为人民!”
从“百姓省长”到人民领袖;从“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更重要的是看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改善程度”到“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
转换的是时空,不变的是深情。
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十四五”期间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医疗资源,优化区域城乡布局,做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
希望沙县小吃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
沙县夏茂镇俞邦村是革命老区村,地处闽中,遍植香樟。
上世纪90年代初,青山绿水与人间百味在俞邦相遇,第一批“小作坊、夫妻店”的沙县小吃,应运而生、崭露头角,村民们由此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怎样让沙县小吃发展壮大、富民兴村?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多次到沙县调研,两次对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作出指示。
1999年3月,习近平在沙县调研指出:“应当认真进行总结,加强研究和培训,深入挖掘小吃业的拓展空间。”
2000年8月,习近平又专门来到夏茂镇调研座谈。他鼓励大家:要找准今后经济发展的支撑点,特别是加强以沙县小吃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喜雨淅沥,香樟抽绿。21年后,夏茂的父老乡亲,再次迎来了心心念念的老朋友。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俞邦村。
“寻根追味”街上,各类沙县小吃琳琅满目。“总书记好!”看到总书记到来,正在摆摊的乡亲们兴奋地打招呼。
“你好啊。这个是什么馅的?都有哪些品种?”“过去每次来三明,要吃一吃沙县小吃的。在当时有意推广,感到它有很大潜力。”习近平总书记愉快地回忆起在福建工作时,当沙县小吃“推销员”的经历。
“欢迎总书记,请多来看看!”“感谢总书记!正是当年您的关心指导,让乡亲们都富起来了!”老支书俞广清和村民们都十分激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期望,如今,“沙县小吃”跳出“农门”、跨出“国门”,走出了一条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之路。目前,沙县小吃有全球门店8.8万家,从业者超过30万人,年营业额突破500亿元,成为沙县的支柱产业。
“扁肉是砖,拌面是钢,建起了沙县的高楼大厦,也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一路给总书记讲解的夏茂镇镇长张卫华说,沙县农民的人均年收入,由1997年的2805元增长到2020年的21855元。
特色优势产业对于农民增收有着重要作用,习近平始终十分关注。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11次到三明,从沙县小吃到清流豆腐皮,从泰宁旅游到大田高山茶……习近平都悉心鼓励指导。
2014年11月回闽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要围绕建设特色现代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