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时政 > 正文
情暖山海间 奋进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纪实
m.folksfolks.com 2021-03-30 07:55:36  兰锋 戴艳梅等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这是24日下午,习近平在福州福山郊野公园考察时,向市民们招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城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从城市上空俯瞰,一片黛瓦相连、庄重含蓄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在钟灵毓秀的福州城中静静散发光芒。

1991年,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主持下,一场抢救林觉民故居的紧急行动、一系列包括“四个一”机制在内的创新之举,揭开了福州文物保护事业的崭新一页,为这座美丽古城保住了文脉、留住了乡愁。

跨越30年,24日,三坊七巷再次迎来了珍爱它的老朋友。

午后南后街,光影斑驳,特色商铺人气满满。走入坊巷,亭台水榭、花木扶疏、挑檐穿枋间,仿佛听见严复发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奋力呐喊,看见林觉民写下“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慷慨誓言,触摸到中国近代史的热血与脉搏,更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为延续福建文化的“根”与“魂”所作的不懈努力。

从南后街步入郎官巷,习近平总书记听取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情况介绍。

“总书记好!”“常回家看看!”风雨廊一侧,市民、游客热情呼唤,因美丽的邂逅激动不已。总书记微笑着频频向大家招手示意。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位于郎官巷20号的严复故居。这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严复落叶归根之所,故居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厅堂高敞、气韵不凡,正厅两旁为东、西厢房,现辟为展厅,生动再现严复学贯中西的风云人生。

“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故居墙上,习近平在闽工作期间为严复所作题词清晰有力。

步入展厅,“读史数行泪,看天万古心”“震旦方沉陆,何年得解悬”,一行行泣血之作,总书记凝思着、感叹着。这位转型时代的启蒙先驱,这片热土上的丰富历史画卷,总书记再熟悉不过。

1993年至2001年,福州先后5次召开严复学术研讨会,习近平十分重视。过问会议筹备情况、出席大会发表讲话、会见专家学者和严复后裔、为论文集撰写序言……他在主编的《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所作序中写道:“时至今日,严复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仍不过时。”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始终牵动着习近平的心。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为《福州古厝》一书作序写道:“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在闽工作期间,习近平极为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思想和观点,推动了福州三坊七巷、三明万寿岩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延续福建文化的“根”与“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深刻指出:“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

深情与厚望,润泽八闽。如今的三坊七巷,实现了从历史街区到福州传统文化的展示中心、交流平台以及文创产业基地的“升级”,2200多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即将迎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正焕发愈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城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殷切嘱托如灼灼明珠,承载自信与骄傲,照亮前行之路。

抓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能为国家作出贡献都会全力支持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进步史;一部中华民族文明演进史,就是一部创新图强史。

创新二字重若千钧,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思考。他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这一次到福建来走一走,找家有代表性的企业看一看。看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稍作停顿,“创新。”

24日下午,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进车间、看工艺、问销路,习近平总书记对这家企业自主创新饶有兴致。

福光的发明专利摆满了一面墙。作为我国最早的光学企业之一,60余年来,福光始终坚守主业、聚焦创新,专注光学镜头制造,首创多项行业技术。其中星敏感器光学导航系统,是“天问一号”的“千里眼”,最远可在1000万公里的距离识别火星,实现“万里犹比邻”。

来到科技工作者们中间,面对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庞,总书记语重心长:“‘十四五’时期我们国家再往前走,必须靠创新。随大流老跟着人家是不行的。现在就看谁能抢抓机遇,谁有这样的担当和使命感,谁有这样的能力做好。抓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国家都会全力支持。谁能做好都是国家的功臣栋梁。”

字字铿锵!现场响起如雷掌声。这是高新企业对走创新之路的坚定回应。

习近平总书记有感而发:“我们要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就得靠我们自己。现在国家把创新作为一项国策,各方面现在都动起来了,规划也在做。”

创新,按下了加速键。“十四五”规划纲要分领域阐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篇章位居其首。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始终对创新高度关注。

主政宁德期间,习近平让宁德成为全省第一个上了2个万门程控电话交换系统的地区。

在福州,他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鼓励、支持新大陆等企业走创新之路。

在福建省省长任上,他着眼于抢占信息化战略制高点,高瞻远瞩地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战略决策,开启了福建大规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大幕。20余年来,“数字福建”不断创新发展,应用水平不断提升,覆盖了公共行政服务、群众生产生活、城市管理等方方面面,在一些应用领域引领了全国风向。

2019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作出重要指示: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

多年来,福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5年来,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7.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7%。

2020年1月,中国科技最高领奖台上,福建14个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总数为上一年的2倍;三安光电等三家我省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福建企业的重大突破。

创新正成为强劲引擎,助力福建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道路上奋力奔跑。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一代责任在肩

韶华有梦、青春正好。

阔别25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走进闽江学院。闽江学院前身是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闽江职业大学。习近平曾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长达6年时间,是名副其实的“老校长”。

在闽江学院校史和应用型办学成果展示厅,一幅幅老照片、历史资料和印着“校长习近平”签章的毕业证书,都诉说着习近平总书记与这所学校结下的难解情缘。

“1990年我到福州担任市委书记,同时也接过了闽大校长的担子。我想,既然挂了名,就得实实在在当个校长,为学院办点事。”习近平总书记对那段时期记忆犹新。1990年9月,第一次师生见面会后就是现场办公会,习近平针对学校起步面临的难题,要求相关部门负责人能马上解决的现场敲定,一时解决不了的明确日程。亲自上形势政策报告会、主持校园设施建设、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与师生座谈交流、关注学生成长成才,习近平的关心支持一直伴随着闽大发展壮大。 

即使不再担任校长,习近平也一直时刻惦记、深深关切着闽大的发展进步。1999年6月,习近平为闽大15周年校庆题词——“办出特色、繁荣十邑”。2008年、2018年,习近平先后给闽江学院50周年、60周年校庆发来贺信,充分肯定学校办学成就,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我将一如既往地心系闽大,热爱闽大。”习近平在1996年卸任校长之际给师生们的信中深情表达。

“老校长”回来的喜讯瞬间传遍校园。

闻讯而来的闽江学院师生们在校园广场上见到了“老校长”。“总书记好!”“习校长好!”大家激动地向总书记热情问好,习近平总书记露出微笑,向大家挥手致意……一阵阵欢呼声、掌声在校园中响起。

站在当年的老同事和如今的年轻人中间,习近平总书记不禁感慨:“过去巴掌大的地儿,现在这么大的发展,沧桑之变啊!”

“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习近平担任校长时提出的办学理念对闽江学院发展影响深远。“闽江学院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但办学方向一直在沿着过去的路子走。”“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金字塔形的。高校不仅要培养研究型人才,也要树立应用型办学理念,培养青年一代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习近平总书记希望闽江学院把立德树人摆在首要位置,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看着同学们青春洋溢的脸庞,习近平总书记寄语他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一代责任在肩。”他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

又一次离别在即,“习校长”给大家送上了最有温度的祝福。

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主政6年间,习近平推动建设“海上福州”、保护“历史文脉”、倡导“马上就办”、谋划“3820”工程,勾画跨世纪福州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深情。

郊野福道是近几年来福州市亮点民生工程,备受市民赞誉。这是我国首条悬空钢架城市森林栈道,像一条飘带将沿线公园如珍珠链般串联起来,让市民把满城绿色尽收眼底,实现了市中心景观与山野闲趣的有机统一。

榕城今朝风日好。

习近平总书记信步走上福道,呼吸清新空气,感受枝头新绿。登上观景平台,远眺鼓山鼓岭、俯瞰西湖左海,总书记一边听取福州生态环境介绍,一边与大家回忆起了当年推进福州城市建设的点点滴滴……

“清理出来的淤泥都送到农村,肥田去了……”习近平总书记笑着说,当年他推动实施西湖清淤工程的场景历历在目。

大家当然记得,为了扩建福州西湖,1990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带领着市直机关干部等8000多人奔赴西湖公园,开展义务劳动“挖”西湖。多年后西湖出现污染问题,已任省长的习近平高度重视,作出批示,要求“认真总结西湖景区污染的教训,举一反三,改进工作,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品位高、精品多,经得起世人评说和历史检验,给人民群众创造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专门召开现场办公会,对加快西湖整治提出明确要求。如今,西湖再现朱熹笔下“湖光尽处天容阔”的美景,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听到福州流花溪等107条内河通过综合治理已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习近平总书记关切询问起福州水系治理情况。

大家当然也记得,当年习近平在福州大力推进“绿化福州”和内河综合治理工作,倡导“见缝插绿”和“成片种树”相结合,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的十六字内河治理原则。福州市一直遵循习近平的绿化和治水方略,对200多公里的绵延水网展开全域治理,成效喜人。

走福道、看福山、望福水、忆乡愁。在习近平心里,福州、福建就是第二故乡,始终十分亲切。在福道休闲的市民们看到总书记来了,争相围拢过来,听“老书记”说乡愁。

“福州,有福之州啊,‘七溜八溜,不离虎纠(福州)’啊!”习近平总书记地道的福州俚语让现场的市民们十分惊喜:“老书记”还记得福州话!真是我们福州人!

“我在福州工作了六七年,37岁到这里,也就是说我这一生最好的年华是在这里度过的。”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回忆起20多年前,“现在全国都在抓生态文明建设,福州一年四季常绿。生态就是一个最好的条件!”人群中瞬间爆发出更加热烈的掌声。

光阴荏苒,一张蓝图绘到底。

“我当时给福州的定位是建设‘海滨城市’‘山水城市’。”“现在的建设都符合这个方向,跟我们当时设想是一致的,而且发展得比我们设想还要好。”看到福州越来越宜居,习近平总书记很高兴。他说,建设好管理好一座城市,要把菜篮子、人居环境、城市空间等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切实抓好。

“总书记您要常回来看看呀!”市民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期待着与总书记再次相约。

从一座省会城市的主政者到东方大国的领路人,习近平的心始终和福州紧紧贴在一起: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人民群众,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同舟共济,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为全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这几天,福建沸腾了。

“武夷山”一度成为百度搜索第一名,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的消息冲上新浪微博热搜,有关总书记考察的视频图文刷爆朋友圈。网友们欢呼雀跃、留言滚烫:“听到‘七溜八溜,不离虎纠’,瞬间泪奔。”“爱了爱了,这样的总书记太爱了。”“这就是我们新时代年轻人要追的星!” ……

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欢呼声、掌声、笑声,哪里就有热切的脸庞、兴奋的眼神、激动的双手。大家争相分享喜悦,爱戴之情、幸福之情在八闽大地洋溢。

时间沉淀情感,情感穿越时空。

“福建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习近平曾这样动情地说。福建,始终在总书记心中占据重要位置。

2014年来闽考察,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建擘画了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的宏伟蓝图;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亲自向世界宣介高颜值、高素质的厦门和福建;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全国两会福建代表团审议,进一步为福建发展指明了方向、给予了巨大支持。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

在总书记指引下的福建人民日夜兼程、奋力拼搏,交出这样一份答卷: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经济总量连续跨越3个万亿元台阶,2020年达4.39万亿元,总量居全国第7位、人均居全国第4位,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保持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

今日可喜,未来可期。

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寄语:福建要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