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点餐,便利还是隐患?
2021-05-15 08:00:0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
顾客正在扫码点餐。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 摄 东南网5月15日讯(本网记者 林先昌)随着通信科技的发展,日常生活中,在餐馆里扫码点餐的场景越来越常见。近日,有消费者反映,部分餐厅不提供人工点餐和菜单,只提供关注公众号或进入小程序“扫码点餐”的服务。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回应: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增加了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不提供现场菜单有损消费者的知情权。 在商家看来,扫码点餐能节约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用户担忧的信息泄露问题,商家表示信息为内部保存,不会泄露。但法律专家指出,商家通过扫码点餐收集信息的做法是一种过度索权的行为,如果只提供单一点餐方式,一定意义上也侵犯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 扫码点餐给人们带来的究竟是便利还是隐患?本期网事带您关注这一话题。 消费者 便于及时下单 担忧信息泄露 在福州市晋安区三盛i33城市广场一家特色中餐店内,桌面上贴着二维码,顾客需要用手机扫码点餐。扫码后,需要先关注商家公众号,然后在公众号底部的菜单栏内选择点餐服务。 福州五四路一家客家菜馆内,现场虽然有提供菜单,但是点餐时仍然需要扫描桌上的二维码,利用小程序点餐,还需提供手机号,输入验证码,成为其会员后,才能进行点餐。 正在点餐的市民王先生说:“扫码点餐有利有弊。对我们来说,在就餐高峰期能及时下单,减少排队的时间,有的还可以提前在网上点餐,到店后就可以安排上菜了。不过,有些商户需要输入较多的个人信息,像手机号、生日、性别等,还要注册会员,手续上比较麻烦。输入过多的个人信息,也怕会泄露。” 家住福州市鼓楼区的消费者王女士说,扫码点餐本来是出于便利性的考虑,但是商户如果借此收集顾客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就存在很大的风险。 近日有媒体报道,随机走访了100家餐厅,其中72家提供扫码点餐服务,35家需要关注公众号,20家还需要手机号注册会员填写个人信息,不然就无法点餐。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息指出,消费者到餐厅就餐,并无必要提供手机号、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一些餐厅不再提供人工点餐,要求现场就餐消费者先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再进行扫码点餐,借此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不仅违反法律规定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涉嫌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而且,如果保管不善,消费者个人信息还有被泄露、丢失的风险。 商户 节约人工成本 信息内部保存 针对扫码点餐,一些餐饮商户则表示认可,认为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扫码点餐的推广对餐厅而言,不用一个个到桌前点餐,直接扫桌上的二维码,顾客就可以自己点餐,节省了人工成本,顾客体验也变得更好,高峰期的时候,店里忙不过来,还照顾不到一些客人;扫码点餐也让服务和运营变得更加有效率。”三盛i33城市广场内一家名为“郑小生”商户的经营者说道。 网友“Byron”也表示,扫码点餐很方便。以前用纸张点餐,服务员拿笔来记录,遇到高峰期根本顾不过来,利用扫码点餐下单,可以直接在手机上看菜单,也比较直观。 对于收集消费者信息会不会泄露隐私的问题,有餐饮商家表示,他们用的是自己搭建的云存储,只是给商家提供信息的保存服务,并不会自己使用这些信息,不用担心信息泄露问题。 五四路客家菜馆的商家陈先生说道:“这些顾客的手机号等信息都由商家自己内部保存,绝不会泄露。” 常年从事餐饮行业的林飞则对记者说,扫码点餐技术普及对餐饮行业是利好的发展,有些商户会因为不同的技术版本和研发程序,导致扫码时需要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如果用户有这方面的担忧,商户可以考虑一些更为简化的手续,餐饮行业还是要以顾客为上。“有些商户是考虑到后续利用收集到的大数据进行相关的营销和引流,例如餐厅相关信息推送、赠送积分、客户维护等;还有就是一些提供扫码软件的技术公司想要收集客户信息等大数据,做一些他们公司的后续营销。”林飞说道。 专家 餐饮企业应改进服务方式 监管部门需加以政策引导 针对扫码点餐的话题,记者采访了法律界人士。 福建通享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法学博士吴贤军表示,强制扫码点餐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和消费者权利保护两方面问题。就前者来看,扫码点餐的主要目的可能是获取消费者的一些基本信息,这明显侵犯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与《民法典》保护个人信息的精神相违背。“就后者来看,这种强制扫码关注的消费服务方式,对于部分不愿意扫码的消费者而言是不公平的,同时也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吴贤军说道。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文还强调,新技术应用不应成为限制消费者权利的工具,不应成为攫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借口,更不应成为阻碍大众消费的壁垒。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接受媒体采访时提醒:“不要随便关注一些公众号、小程序或者服务号。这里面经常出现一种营销方式,在你关注注册之后,可能会省几块钱或者给你发一个红包,收到红包就需要提取到银行卡里,为了几毛钱去放银行卡信息,把账号、密码都输进去,风险非常高。” 吴贤军说:“总之这种涉及整个餐饮服务业的强制监管问题,迫切需要由行业协会内部以行业自律来要求餐饮企业改进服务方式,也需要监管部门加以一定的政策引导。餐厅要有基本的自觉,有隐私保护的意识,行业层面更应该严格立规,别让扫码点餐成为隐私泄露的风险源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