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三)

2021-11-28 09:26:07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党代会报告摘要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福建

●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要因地制宜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绿色高效生态农业和乡村文旅产业,推出更多“福”字号产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更多特色产业百亿强县、十亿强镇、亿元强村。

●加快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抓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坚持输血和造血并举,健全沿海经济较发达县对38个经济欠发达县的帮扶机制,促进老区苏区特色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引导更多资源向老区苏区集聚。

●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

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高陆地、海洋等重要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专家解读

立足生态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整理

解读专家:福建农林大学海峡社区营造与乡村治理中心副主任刘飞翔

党代会报告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让绿水青山成为福建的骄傲。

据此,福建农林大学海峡社区营造与乡村治理中心副主任刘飞翔解读说:“福建以老区苏区为重点的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提前一年实现脱贫,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成功范例。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乡村振兴迎来新起航。福建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全面完成,广大农村正朝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奋勇迈进。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清新福建’已成为亮丽名片,39项改革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

刘飞翔说,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福建应当立足生态优势,挖掘特色资源,以改革创新赋能,走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关键词:福建特色

乡村振兴可以有多元的实现路径和丰富的实践模式,顶层设计和特色定位是关键。走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就要好好地研究一下,在全国范围内,福建乡村在辨识度方面所具有的差异性、独特性和有灵魂个性的主题名片。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生态牌也应当居于首要地位。

福建乡村山体、水体、建筑景观等有着互为生态的空间资源价值,水脉、田脉、文脉脉脉相连,脉脉相通,是福建连绵不绝人文精神的投影,易于形成差异化体验价值。如果说成都乡村有休闲经济、浙江乡村有美丽经济,福建的乡村则是中国幸福农村生活的模范生——有山有海,山水一色、海天一体,山绿水清、山海和谐赋予生态文明,山海共享孕育共同富裕。福建要充分念好山海经,发挥民间智慧,打造山海休闲人家的优质生活;要坚持农村山区线和沿海线并举,内连外融,贡献福建山海融合的样本智慧,形成福建有思想的乡村振兴实践体系。

关键词:深化改革

振兴乡村需要新时代的制度创新。福建脱贫攻坚之所以走在全国前列,既离不开福建广大基层干部不负人民厚望,在脱贫一线奋勇拼搏,乘势而上,更源自改革创新带来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便创造性地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等重要理念,开展了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山海协作、闽宁协作、下派驻村干部等重要实践。

如今,福建正以新时代制度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各地创新实践层出不穷。譬如,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永泰县乡村振兴研究院、晋江市以“五营五微双创”体系为核心抓手的农村创业创新、连江县“党建+乡村振兴休闲农业企业联盟”、屏南县文创振兴、闽清县三农超市、南平市“圆梦村”……各地都在探索具有在地化经验、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制度创新体系。此外,如永春县的生态产品价值化、屏南县龙潭村的“工料法”、晋江市的乡村治理人才评级、永泰县乡村复兴基金会、宁德市的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等,都在厚植乡村创新创业生态和打造系列治理新模式,持续为福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关键词:融合发展

整合各地优势资源,促进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而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探寻融合发展新方式,增强融合主体的建设,因地制宜,根据乡村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三产融合,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民三方共赢。

山海融合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引擎,通过立足于当地的文化之美、生态之美、民俗之美,积极构建旅游+康养+体验式的产业链条。在福建各地乡村振兴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安溪铁观音构建了茶文化与“茶旅游”“茶体验”的相互交融、协同并进体系;明溪的薯芋产业通过品牌建设以及文化融合,打造出了具有独特性的明溪薯芋文化;建宁的莲产业通过优种栽培,建立莲文化主题馆,划定核心种植区等方式,依托自然环境区位优势,为福建乡村发展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创造了条件。

产村融合是产业兴旺的重要保障,要实现产业与乡村的有机融合就需要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以村两委为抓手,龙头企业牵头,乡村经济合作组织为桥梁,种植大户与大型农场为基础,因势利导地实现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农村在地化改造。

记者感言

在新舞台上展现福建担当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过去的五年,摆脱贫困,小康梦圆。

福建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高质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科技特派员、推动山海协作走深走实、深化推进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一系列发端于福建的创新做法,成为系统性、集成性经验,向全国输出推广,展现着减贫事业的福建担当与智慧。

越过一山,再登一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幕已经拉开。

把握方向,特色引领。乡村振兴,只有立足本土,因地制宜,发挥所长,才能真正激活广大乡村的内生动力,构建可持续的竞争力。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农业资源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在建设特色现代农业过程中,福建充分挖掘在地优势,全产业链推进茶叶、蔬菜、水果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福”字号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拓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乡村产业,应当注入现代产业思维:走融合路,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导入多元新兴业态,延伸产业链与价值链;走创新路,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同时通过改革创新、优化制度供给,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走集聚路,以农业产业强镇、农业产业强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为载体,不断释放产业规模效应;走品牌路,打造一批平和蜜柚、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宁德大黄鱼这样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农业品牌,让“清新福建、绿色农产品”真正成为优质农产品的代名词。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我们应当立足生态本底,把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做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文章,让绿色成为乡村发展最好的底色。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不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力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持续释放生态惠民效应。

扬帆逐梦,福建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阔步向前。

实践案例

浦城县富岭镇大水口村:好风景带来高人气

福建日报记者 蒋丰蔓 通讯员 邱春静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静谧的山水田园意境是浦城县富岭镇大水口村留给游客的第一印象。大水口村位于闽浙交界处,山地面积26952亩,森林覆盖率达94%,一年四季花开不穷,自然环境和地域条件得天独厚。如今,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更是“晋级”成为闻名周边的“网红村”。2020年,大水口村总客流量达50万人次,高峰期每天接待游客7000余人次。

好风景带来高人气,背后折射出的是大水口村走绿色发展之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以前这里的村民们都往外走。”村民朱继富告诉记者,他现在是村里“无忧花谷”项目的负责人,“看到村里的好生态,2018年,我和大哥返乡建成全县首个民宿项目,打造集生态景区、度假酒店、乡村民宿、创意田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乡村旅游度假区”。

为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近年来,大水口村发挥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借力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双回归”工程,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形成“公司经营+村集体监管”运营机制,实现农企对接、互惠双赢。同时,引导村民种植林下经济作物,发展林下养殖项目。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6351元。

近年来,大水口村先后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金牌旅游村,成为当地县域旅游龙头品牌。如今,度假区各类业态日益丰富,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对于大水口村民来说,如今“靠山吃山”有了不同的意义。 

实践案例

将乐县南口镇蛟湖村:文化赋能美丽乡村

福建日报记者 徐文锦 通讯员 丁丽萍

在蝶古巴特艺术馆,剪下美丽图形,拼贴装饰于家饰物品,感受全新雅致的生活艺术质感;在书画馆,体验风格各异书法艺术的古风古韵;在擂茶馆,享受制作擂茶、品味擂茶的美好时光;在杨氏宗祠,先贤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这些“文化大餐”在将乐县南口镇蛟湖村都能体验到。

“蛟湖村生态条件好,过去主要发展休闲农业,也吸引了不少本地游客,但由于缺少配套设施,村里总是很难留住他们。”蛟湖村驻村第一书记池陈帆告诉记者,这也是制约蛟湖村乡村游发展的一大瓶颈。

依山傍水的蛟湖村风景宜人,人文历史悠久。北宋大理学家杨时幼年就在蛟湖生活与启蒙读书,数百年来,杨时后裔居于此,恪守“敦孝悌,重廉耻,尚勤俭,遵法前贤,正道做人”的古训。不仅如此,蛟湖是南出将乐县城的第一水陆交通枢纽,土地革命时期,中央红军进出将乐必经蛟湖,其中红六师机关驻地就设在蛟湖村杨氏宗祠,留下了“民搭桥来渡红军”等红色故事。

有了青山绿水还不够,蛟湖村还深入挖掘杨时文化、红色文化,今年引入福州西湖国际学校投资入驻,打造研学旅行、农事体验、水上运动等项目,建设陶艺馆、擂茶馆、书法馆等10个主题文化场所,并在其中植入杨时“孝廉俭耕读”家训、将乐擂茶文化等蛟湖特色文化,开发研学课程。

如今的蛟湖村先后获得省美丽乡村、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国家级3A景区等称号,成为当地县域旅游的特色品牌。池陈帆说,接下来,蛟湖村将加快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开发杨时文化系列文创产品,打造杨时宴、红军宴等主题特色餐饮,开发文化衍生旅游美食,进一步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