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草梦 生态梦
2022-07-11 08:04:1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
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林占熺,依然奔跑在让菌草造福人类的路上 菌草梦 生态梦 东南网7月11日讯(本报记者 郑璜)“七一”前夕,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顶烈日、冒酷暑来到平潭长江澳的菌草基地,向几十位院士专家介绍菌草改良盐碱地和防风固沙生态成效。经过4年的试验,林占熺团队筛选出的菌草品种,已能够在重度盐碱地上稳定生长,带来一片繁茂。 作为一位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年近八旬的林占熺依然步履匆匆,不断用新的成绩向党组织汇报—— 6月28日,福建省菌草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授牌;6月30日,接待国家林草局客人;7月1日,调研永定山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7月4日,返回故乡连城,与当地负责人探讨借菌草技术走出一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新路子……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是这位老党员心中永恒的坚守。 点草成金的“扶贫状元” 1970年,林占熺调入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工作不久,就发现当地菇农大量采伐阔叶林,用段木栽培香菇。腰包鼓了,青山却秃了。 “能不能以草代木,缓解菌林矛盾?”林占熺提出这一课题。但往后十余年间,始终无人将其付诸实践。 上世纪80年代初,已在福建农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前身)工作的林占熺参加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赴长汀、上杭等闽西革命老区调研,发现当地农民处于深度穷困中。 “如何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呢?”林占熺暗自思忖,食用菌产业“短、平、快”,但传统段木栽培法以消耗大量木材为代价,得不偿失。水土流失本就严重的长汀,更亟待探寻生态扶贫之路。 林占熺决定实践自己最初的设想。1983年,在福建农学院一间破旧的实验室里,他开始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实验,也开启了自己半生的菌草生涯。 1986年10月,第一朵利用芒萁培育的香菇长成。此后,他又相继从野草和人工栽培的草本植物中筛选、培育出46种菌草,攻克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 新技术蕴含着巨大商机,也意味着选择。林占熺说:“我是穷苦农民的孩子,深知农民的艰辛。作为党培养的农科学者,我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应该用自己的新技术去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 于是,林占熺像菌草深深扎根大地一样,一头扎进基层开展技术推广。一次,在去尤溪县推广菌草的路上,他遭遇了车祸,断了两根肋骨。可是,他只在医院住了两天,就带伤出现在工作现场。 诞生于福建的菌草技术,没有止步于福建。 1997年菌草技术被列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后,林占熺带着6箱菌草,到宁夏十几个县建立菌草产业扶贫示范生产基地。当地冬天滴水成冰,昼夜温差大,因担心影响食用菌生长,他们便建了半地下室菇棚,利用废弃的窑洞栽培食用菌。队员们直接住在了菇棚里,以方便夜间起来检查菇房的温度变化。 1998年,蘑菇收获的时候,很多当地村民第一次拿到百元钞票,兴奋地编了几句顺口溜:“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 多年来,菌草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份,这也让林占熺屡获殊荣:“中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蕴含生态梦的新兴产业 “从事了30多年的菌草研究,我的菌草梦说到底就是生态梦。”林占熺坦言,“我希望有生之年,在母亲河黄河两岸筑起千里菌草生态安全屏障,让黄河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把生态菌业发展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 这样的梦想,任重道远,却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2013年开始,林占熺和他的团队驻扎进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9年时间里,不断摸索用菌草防风固沙阻沙。 第一年,队员们就住在沙漠里,砖头垒起来架上一块木板就是床,没有自来水没有电。这些都不算什么,但看到种下去的菌草长起来却被风沙打烂,再长起来再被打烂,队员们流眼泪了。擦干泪水,从头再来! 种下的菌草,在7次“死而复生”后,终于制服了流沙。 乌兰布和菌草防风治沙基地的试验结果显示,菌草成功固定了流动、半流动的沙地,2013年种植的菌草,其根系至今仍具有很强的固沙作用。并且,鲜草亩产量平均达12吨,一亩沙地种植菌草产值近3000元。在种植菌草后的沙地上栽培西瓜、花生等经济作物,作物长势良好。 如今,菌草已经在黄河沿岸9个省区种植。菌草技术从最初的“以草代木”种菇,扩展到菌草生态治理、菌草饲料、菌物肥料、菌草材料、菌草生物质能源开发等众多领域。 2021年4月,在林占熺的推动下,首个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落户宁夏石嘴山。一年多的时间里,这里已建成科研楼、1.2万平方米智能化养菌车间、菌草粉草车间、冷库等,眼下正朝着搭建菌草全产业链条不懈努力。 菌草种植节水节肥不打农药,亩均节本增效200元以上,每亩直接效益4000元,经过动物养殖、菌菇栽培、肥料利用还田,每亩效益可增值到万元以上。 “我们希望把这里作为菌草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标杆,并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样板。”林占熺的女儿林冬梅表示。 为国际减贫贡献中国智慧 小小一株菌草,早已漂洋过海,引发国际关注。 菌草技术走出国门的第一站是巴布亚新几内亚。 1997年7月,应巴新东高地省政府邀请,林占熺带领菌草技术专家组赴东高地省鲁法区实施菌草技术重演示范。 在巴新,刀耕火种、草裙、草房真切地出现在眼前,山上的妇女们连衣服都要共享,福建专家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穷的地方。 异国他乡,专家组成员们沉下身心,克服缺水没电,甚至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困境,对当地人进行手把手培训,将技术简化再简化,让村民一看就懂,一做就能成功。 8米高的巨菌草,一年能收割3至6次,鲜草最高产量达每公顷853吨;种植1公顷巨菌草,作饲料可喂养400至500只羊,作菌料可生产100吨鲜菇……菌草技术成功落地!喜获丰收的村民又唱又跳,呼喊着:“中国,菌草!” 2000年5月,应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邀请,巴新东高地省代表团访问福建,双方签署友好省协议和《福建省援助东高地省发展菌草、旱稻生产技术项目协议书》。20多年协同努力,林占熺团队和当地民众创下3项纪录:巨菌草产量最高达853吨/公顷,农户旱稻产量达8.5吨/公顷,旱稻宿根法栽培创造了1次播种连续收割13次纪录,使巴新摆脱了对进口大米的依赖。 在卢旺达,菌草同果树、玉米和大豆等间作、套种以保持水土,被卢旺达农业委员会向全国推广。在斐济、莱索托、中非共和国、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和老挝等国,菌草被用来改善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小而美、见效快,推广起来成本比较低,越来越多国家用菌草开辟出脱贫致富和环境保护的新路径。 2017年,菌草技术被联合国列为“和平发展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向全球推广,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林占熺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个地球仪,上面标着许多红五星。“有红五星的地方,就是我们菌草技术推广到的国家和地区,现在总数已超过100个。”林占熺说。 “只要还活着,就要做下去。”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实践“前线”的林占熺笑言自己是“80后”。他说:“作为共产党员,就要为人民奋斗一辈子!”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