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八闽文脉·人物 | 余光中:乡愁永流传

2023-03-02 17:52:14 来源: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 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作者:李菁 周梁泉 叶国强

2023年新年伊始,“源·缘——闽台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其中,第三单元“妙笔生花 写意中华”展出了《乡愁》《永春芦柑》《五株荔枝》诗稿,《乡愁·余光中卷》《中国结》等永春余光中文学馆部分藏品。

2023年1月8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福建博物院承办的“源·缘——闽台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图为展览现场。(中国国家博物馆 供图)

诗人虽远行,但浓浓的思乡之情,依旧感染不少前来参观的人们。

余光中(1928—2017年),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出生于江苏南京,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先后出版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著作五十多部,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包括《乡愁》在内的作品被广泛收录于祖国大陆及香港、台湾地区语文课本。梁实秋曾称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资料图片)

与“父乡”永春的故事 在余光中出生前就已开始

“只要是桃溪水流过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我一定不会忘记。”

在诗人余光中的心中,泉州永春是乡愁的起点。一生漂泊的他,写下了名扬四海的《乡愁》。

余光中将永春当成了“落锚”的家,创作了《洛阳桥》《五株荔树》等作品,还为家乡的县文化馆(余光中文学馆)花了许多心血,提供了不少珍贵资料。

诗人虽远行,乡愁在永春。(周梁泉 供图)

1928年,余光中出生在江苏南京,父亲是永春人,母亲是常州人。9岁之前,他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南京和常州度过。因此,他将永春称作“父乡”,把江南称为“母乡”。

1937年,安稳的生活戛然而止。为躲避战乱,余光中与母亲从江苏辗转到四川。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他才随家人迁回南京。

1947年,余光中考入了金陵大学,但在一年后又随父母南迁,转学入读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群贤楼老照片(来源:厦门大学)

1949年,余光中随父母迁往香港。1950年,22岁的他又随父母赴台湾定居。为继续深造,1958年,余光中到美国进修,毕业后回台任教,其间又两度赴美。

1959年和美国诗人佛罗斯特合影。(周梁泉 供图)

1974年,他到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直到1985年9月,他才离港抵台,定居高雄。

余光中的前半生似乎一路辗转,与家乡的距离越来越远。但他却说,自己与永春的故事早在出生前就已开始。

余光中的父亲余超英出生于永春铁甲玳瑁山麓,曾任永春县教育局局长。在余光中小时候,父亲跟他讲得最多的是永春五里街、惠安洛阳桥,有时也会说闽南话给他听。

永春五里街(资料图片)

1935年,因祖父去世,7岁的余光中第一次回到永春,并小住了半年时间。祖厝的院子、前院的晒谷场、房后5棵茂盛的荔枝树和儿时玩伴也因此刻进他的记忆中,并伴随他一生。

1935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到永春,并在洋上村新坂堂小住。(周梁泉 供图)

用20分钟写出《乡愁》 被誉为“璀璨五彩笔”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1970年,余光中在美国。(周梁泉 供图)

1971年,漂泊半生的余光中写下了《乡愁》。当时,他再次从美国深造后回台,回望自己在几十年间辗转多地的经历,思乡爱国的情感迸发,这首经典作品仅用20分钟一挥而就。

余光中曾谈到《乡愁》的创作:“自己思念家乡、怀念祖国的情感已经在心里沉积了20年,灵感瞬间找到了‘出海口’,就一气呵成地书写了自己的‘乡愁’。”

1971年,余光中自美返台。(来源:泉州晚报)

余光中是诗人,但不止写诗。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出版的著作五十多部。

他的代表作有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及评论集《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等,诗作《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分别入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科书。

“我的文学世界有诗、文、评、译四度空间,诗不写就写散文,散文不写就翻译、评论,译、评一阵后灵感就来了,总之有四样东西来来去去,可以灵活调剂运用,相互影响支持。”余光中在演讲时这样说。

余光中还是一名资深的编辑。他与覃子豪等人组成倡导创作真纯自由诗的“蓝星诗社”,出版多本诗刊杂志。

几度回泉解乡愁 助力家乡文化建设发展

余光中手稿(周梁泉 供图)

2003年,75岁的余光中在阔别永春68年后,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

“一生漂泊,今天至少该落一次锚。”走进余氏祠堂,他写道“乡情怯怯,孺念耿耿”。

祭祀完毕后,余光中去了万杉郑古厝,并告诉大家:“让我和祖先静静在一起20分钟。”

回忆起7岁时在永春小住的半年时光,余光中提到自己那时最喜欢爬屋子后的荔枝树。

2004年,余光中又专程回到泉州。这一次,他担任泉州参评“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的推荐人,站上了央视的舞台,向海内外宾客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

2010年,永春县文化馆开始创作交响诗剧《乡愁》,余光中在创作未完成时就亲笔题了剧名。编排完成时,余光中刚好在香港开会,连饭都顾不上吃,就一口气看完了120分钟彩排录像。

2012年12月,“余光中文学馆”奠基,余光中再次回乡,并首次观看了交响诗剧《乡愁》演出,鼓励说:“当年福建数百万人到台湾,很多人下南洋,该剧到那些地方演出,会引起很大的共鸣。”

余光中观看演出,并鼓励家乡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周梁泉 供图)

文学馆建设期间,他亲自回来指导布馆工作,并郑重表态:“关于文学馆,凡我能做的,我都将去做。”他一下子拿出了近400张手稿、500多本书,还有画作,连大学录取通知书、工资证明都捐了出来。

2015年11月8日,余光中文学馆在永春开馆。(来源:泉州晚报)

2015年,在开馆前一天,已88岁高龄的余光中花了近3个小时的时间为文学馆工作人员细细讲解,并亲笔题写“文学有家,作家之幸”。

开馆前夕,余光中细细讲解。(周梁泉 供图)

2015年11月7日,余光中携家人在文学馆内。(周梁泉 供图)

后来因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余光中没能再到文学馆,便委托朋友、同事到文学馆看看,再向他详细描述。

为泉州创作多篇作品 文字间浸染浓浓乡愁

2003年,再度回到永春的余光中在《八闽归人》一文中写道:

泪水忽然盈目,忽然,我感到这一带的隐隐青山,累累果林,都为我顾盼所拥有,相信我只要发一声喊,十里内,枝头所有的芦柑都会回应。骤来的富足感一扫经年的乡愁。

在这篇3000多字写福建见闻的文章里,有2600多字写的是泉州。

那年,家中族亲曾给余光中送上了并蒂的芦柑。他十分欢喜地说道:

有什么比这对孪生的绿孩子更能够吮吸故土的乳汁与地气呢?绿柑盈握,有谁能比我更富足呢?

他将绿油油未成熟的芦柑带到台湾,并在第二年为永春寄来了一首《永春芦柑》。

余光中作《永春芦柑》手稿。(来源:桃源永春文旅之声)

余光中为泉州创作的作品中,不得不提的还有2011年发表的《洛阳桥》。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余光中与洛阳桥结缘是在2004年8月。当时,他惊叹于洛阳古桥神奇的架桥法和文化底蕴,只可惜当时天气炎热,没能细细体会其韵味。

2011年4月22日,余光中花了半个多小时,用1060步走完洛阳桥全程。

《洛阳桥》从初稿到定稿仅用2天时间。“这首诗,是我的个人回忆,也是把小我回忆联系到泉州的整个大回忆中。”余光中说,《洛阳桥》是沉淀了自己76年浓浓乡愁的作品。

余光中漫步在洛阳桥(来源:泉州晚报)

泉州洛阳桥(杨福安 摄)

2015年,在余光中文学馆开馆前几天,余光中又特地写了篇《五株荔树》:

最后车到了万杉郑古厝

不见万杉,却有五株荔树

穿过砖灶犹存的厨房……

他还交代文学馆的工作人员要把《五株荔树》手稿放在馆里较为显眼的位置。

《五株荔枝》手稿(周梁泉 供图)

如今,余光中已辞世,但他留下的文化印记和乡愁情结并未褪色,每年数十万游客来到余光中文学馆找寻心中的那份不舍与牵挂。

永春县余光中文学馆(来源:余光中文学馆)

专题策划:“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