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八闽文脉·史迹 | 正谊书院:养士劝学 续闽学之绪

2023-03-29 16:55:20 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黄丽红  作者:

朱熹在《福州州学经史阁记》中称赞,“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

福州三坊七巷(林双伟 摄)

千载榕城,百代坊巷,唐宋明清,文风鼎盛。

在这种崇文重教氛围之下,福建创建的书院数量众多。据《福建教育史》统计,仅清朝年间,福建省新建的书院就达147所,其中,福州地区新建书院达26所,占全省新建书院数量的五分之一左右。

在这些新建书院之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鳌峰、凤池、正谊、致用四大书院,被时人并称为“清代福州四大书院”。

在当时的福州,鳌峰书院与凤池书院这两所全省性书院,都以招收生员、监生、童生为主。之后成立的致用书院招收范围更广些。正谊书院招收学生规格较高,专教十郡的举人、贡生。

正谊书院(叶诚 摄)

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建正谊书局

正谊书院,创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其前身为闽浙总督左宗棠创立的“正谊书局”。

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左宗棠以康熙版《正谊堂全书》传本甚罕之故,在福州设正谊堂书局,重订校刻此书。

关于《正谊堂全书》的渊源,又可追溯至康熙年间的鳌峰书院“正谊堂”。

“正谊堂”的“正谊”二字,取义于汉朝班固的《汉书·董仲舒传》: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意思是,端正自己的道义不谋个人私利,宣明自己的大道而不计较功利。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理学名臣张伯行任福建巡抚,“甫下车,即开鳌峰书院”,建“正谊堂”,广聘学者,收集宋至清初濂洛关闽理学名著以及历代名臣文集共55种刊刻行世。

订儒先居敬穷理力行之书,刻名臣节义经济之集。

——清·游光绎《鳌峰书院志·卷二·祠祀》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资料图片)

左宗棠仰慕张伯行汇刻朱子学群书之举,甫抵福州即搜寻旧刻,得44种。同时,鳌峰书院尚未将这套汇刻丛书归集一处。

于是,左宗棠随即下令设正谊堂书局(后定名为“正谊书局”),亲自发布告示,招募校勘人员,要求:

有志问学之士,其愿入局任分校之役者,各赴署报名。

——清·左宗棠《创设正谊书局告示》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一时学子云集,盛况空前。

同治五年(1866年),正谊书局在福州新美里(今黄巷)正式开局。

正谊书局刻《读朱随笔》(来源:福建省图书馆)

左宗棠礼聘著名学者杨浚任总校,孟际元、廖骧任提调,统率复校、分校138人,依靠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以保证书籍校勘质量。同时,

悉招福州及泉州涂门名匠雕刻。

——民国·郭白阳《竹间续话·卷四》

至同治六年(1867年)2月,仅费时九个月就校刻《正谊堂全书》63种,其中原属康熙版的49种,另访得张伯行撰著、集解的著作14种。

遗憾的是,左宗棠并没有等到全书校成便离开了福州。

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受命调任陕甘总督,十一月便正式离闽。

临行之前,正谊书局“同学诸子”请左宗棠题一副对联,他欣然命笔,题曰:

青眼高歌 异日应多天下士

华阴回首 当年共读古人书

左宗棠题福州正谊书院联(来源:福建省图书馆)

上联用的是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青眼高歌望吾子”诗意,寄托了对后辈成才的期望。

下联中的“华阴回首”,似乎是概括宋代寇准《咏华山》“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表达对后辈将来即便身居高位也不要忘记曾经共读古人书的期许。

这副对联后来便挂在正谊书院正厅。

沈葆桢、杨庆琛请建正谊书院

正谊书局的开办,本来是为校对、刊刻全书,书若刻成,理当撤掉。

不过,在这之前,林则徐的好友杨庆琛,以及受左宗棠推荐出任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就已经为它找好了出路。

同治五年(1866年),就在左宗棠赴陕甘不久,镇闽将军兼署闽浙总督英桂拨款购得骆舍铺民屋(今福州东街)并加以改建,将正谊书局移于此。

适时,沈葆桢、杨庆琛二人向闽浙总督英桂请建专课福州十郡举贡的书院。英桂遂如所请,于同治六年(1867年)裁撤书局,在此设立正谊书院,延师课士。自此,正谊书院正式成立。

设立于福州东街的正谊书院古朴大方,其院大门上有一块字径盈尺青石刻的横匾,上镌“正谊书院”四个大字,是当时闽籍书法家郑世恭所书,该匾额现还嵌于书院正门上。

正谊书院(池远 摄)

信手推开正谊书院大门,可以看见在正谊书院中,有大讲堂而无学舍,后进五间排全座为山长住宅、右边有大客厅一座,中悬首任山长林鸿年所撰并书的对联:

客皆当代要津 到此地只谈风月

我本昔年都讲 愿诸生共筮云雷

书局虽撤,但寻访刊刻图书并未停止。

同治八年至光绪十三年(1869—1887年),这22年间,又以正谊书院的名义续刻《唐宋八大家文钞》等5种,累计刊刻《正谊堂全书》共68种,合计526卷。

福州正谊书院刻《正谊堂全书》牌记(韦力 供图)

同时期,各书院都致力于刊刻朱子理学著作。

其中,鳌峰书院共刊刻行世约60种理学名著与文集。

另外,据马镛《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清代卷记载,清代刻书较多的书院有:湖南思贤进舍,刻书39种;广州学海堂,刻书21种;江苏南菁书院,刻书12种;陕西味经书院,刻书12种;浙江诂经精舍,刻书9种;河南大梁书院,刻书9种;广东端溪书院,刻书6种;江苏暨阳书院,刻书5种。

相比而言,正谊书院的刊刻图书数量要比以上书院高出许多。

悠悠千年文脉,在正谊书院汇刻的朱子学群书中得以传承。近代福州文运昌隆、名人辈出,也离不开正谊书院汇刻群书的奠基。

悯寒士端品学 培育卓然大家

在正谊书院创立之前,鳌峰书院与凤池书院仅招收生员、监生、童生,并供给食宿,发放膏火银,唯独举贡不得有所沾润。

左宗棠在创设正谊书局时,专门撰写了《正谊书局章程》,一方面明确规定了书局的聘用程序;另一方面,也为举贡的“膏火”做出了详细规定。

清·左宗棠《正谊书局章程》(韦力 供图)

所谓“膏火”,是旧时书院的常例,“膏”是灯油,“火”是灯火,二者合译即为灯油费,这也相当于今天的奖助学金。

在章程中,左宗棠规定,参与校对的举人、贡生,每月能拿到5两白银的“膏火”,一年的膏火可从二月发到十一月,这大大减轻了当时贫寒举贡的生计压力。

同时,左宗棠还在章程中特别规定,举贡需束身名教,以端品学。

举贡等束身名教,当知自爱。如有饮博流荡,沾染恶习,结交非人者,出局。尤不得出入衙门,干预公事。

——清·左宗棠《正谊书局章程》

正谊书院教材(来源:福建教育学院)

而正谊书院则是通过招考评定等级来颁发膏火,以及拨发官帑来解决贫寒举贡生计问题。

正谊书院每年二月招考,由总督、巡抚亲临书院主持元考,以举人和五贡为限,不收卷资。经评定甲乙后,录取内课(超等)十五名,每名给膏火银四两;外课(特等)八十五名,每名给膏火银三两;附课(一等)一百名,不给膏火。

此外,《福建省志·教育志》中提及,同治六年(1867年),闽浙总督英桂批准在厘金项下拨银5万两交给商户以一分一厘放贷生息,息金归正谊书院使用。正谊书院每月进行两次考课,考列在二十名之内的都有奖赏。

在这些奖励措施之下,不仅解决了贫寒举贡的生计问题,还使得八闽英才纷至沓来。一大批在晚清时期灿若星辰的优秀人才在正谊书院中向学明道,进德修身。

正谊书院通过聘请山长来为学子授课,书院的首任山长是清朝福建三大状元之一的林鸿年。

林鸿年,字勿村,侯官(今福州)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状元,曾任云南巡抚。(资料图片)

林鸿年在正谊书院共任教19年,培养了一批卓然大家。

其中,有清末教育家叶大焯,末代帝师陈宝琛,近代翻译家林纾,《福建通志》总编纂陈衍,近代藏书家、福建经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图书馆馆长吴曾祺等等。

林纾(1852—1924年),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人。文学家、翻译家,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来源: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这些优秀的侯官文人,延续了闽学之绪,对晚清文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福建文化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书院新生 赓续文脉

1902年,凤池、正谊两家书院合并,成立了福州第一所公立新型学堂——全闽大学堂。

1904年,《学务纲要》规定:“京师设大学堂,各省只设高等学堂,高等学堂作为大学预备科”,全闽大学堂遂改名为“福建高等学堂”。

1929年,福建高等学堂改名为“福建省立福州中学”;1951年,改名为“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沿用至今。

福建省立福州中学(来源:福州第一中学)

1913年福建省图书馆迁入正谊书院旧址的首进建筑中,以书院为馆舍,以书院旧存图书为馆藏基础,与书院共同走过百年风霜。

2015年,正谊书院重新开院,成为普及国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百年书院,因当代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担当而复活,因不断汇聚而来的有道名师和有志学子而重焕生机。

这里,既有面向青少年的《千字文》《千家诗》《论语》精讲等国学经典课程,亦有面向全体市民的“聚学·问道”、中华必读古诗词、历代古文名篇导读等系列讲座。

青少年在正谊书院中聆听国学经典课程。(来源:福建省图书馆)

这里,柳永宋词邂逅非遗越剧,汉唐南音演绎古今诗词,林觉民《与妻书》化身福州首部庭院剧。

林觉民《与妻书》(来源:福建日报)

这里,已成为福州的一处精神磁场,不仅吸引省内关注传统文化各方人士的目光,还迎来了一批批港澳台学子及海内外专家学者,联结起两岸和海外割舍不断的血缘文缘。

这座在当代活态开展活动的古代书院,在历史的新起点处,不断弘扬传统文化,振兴闽学文化。或许,这才更符合150年前左宗棠开正谊书局时“续闽学之绪”的宗旨。

(本文综合了闽都文化研究会、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福建师范大学等平台相关文稿)

专题策划:“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