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文塔 汀南巨观
2023-09-12 10:02:02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解放前拍摄的连城文塔 连城文塔图(1947年《连城文川李氏七修族谱》所绘) 现存的连城文塔砖窑遗址(池塘处) 文塔,也叫文峰塔、文笔塔、文昌塔、巽峰塔,是中国古代塔式建筑中的一种。古时候连城百姓非常重视文运昌盛,认为文塔可以旺文风、启人智、利学业、成功名,所以在县邑的巽位(东南方)修建文塔,希望当地可以多出文人才子。 连城文塔的建造 根据清康熙版《连城县志》记载,连城文塔建成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距今近430年,由连城知县、广东琼山(今海南省琼山市)人牛大纬所建。后吏部尚书、清流人裴应章游连城,写下了《文峰塔记》。 《文峰塔记》先是记载了牛大纬的前任,明万历年间汀州府同知署连城知县的广西马平人陈善行(连城百姓敬称其为阳春陈公)甫一到任,连城学子进言道:城南一里许有李坊庵,为县邑之巽方,有塔之故址但未建塔,建议在现成的塔址上建塔。陈善行“唯唯首肯,顾独帑藏诎乏,事遂寝”。因县衙财政困乏,陈善行不愿意加重连城百姓负担,修塔大事只能停止。 连城文塔的故塔基建于何时,查无文献的记载。如果塔基建于宋、元或明初期,时间久远,风吹雨淋,塔基必毁。因此,可以推测连城文塔旧基最有可能建于明中后期,离建造文塔的时间并不远。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牛大纬任连城县令,连城诸学子复进言在李坊庵前现有塔址上修建文塔。牛大纬跃然曰:“人事气运常相关,安有地灵而人不杰者?……矧有故址可循,天实启之,奈何逡巡。”于是择吉日动工。牛大纬捐出薪俸,由连城好义者捐款,县衙派出5个男丁的劳役,其他则由连城百姓出工出力。建塔所用的木材、石料、砖块由附近采办或烧制,会雕刻的石匠则在浙江西部聘请。 连城文塔的具体建设由典史章汝种“董领其事”,建塔始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冬,到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秋落成,历时两年。裴应章《文峰塔记》记载连城文塔建成后的恢宏气势:“翼然、屹然、峋嶙然,煌煌伟观,如笋如笔,摩碧汉而插青霄,真汀南之巨观,文献之休祥也。” 清康熙版《连城县志》还记载了带头倡议并捐款修建文塔的善义者有13人,青史留名者为李周臣、谢必恭、钱文林、李榆、吴宪、董松、赖琼、谢佐等8人。 连城文塔的大小 根据裴应章《文峰塔记》记载,连城文塔“基广一百尺,高一百三十尺,费金二千有奇。塔下建文昌祠,后立祠,世世俎豆大夫,以志不忘”,以及清康熙版《连城县志》“文塔,南关外李坊庵……前有文昌祠及书舍数十间”“牛公祠,一学后,一文塔前,祀令牛大纬文野公,缘首李周臣、吴宪等”的相关记载,经过换算,我们可以知道,连城文塔塔基为边长32.7米的正方形,塔高42.51米。 塔下面对县城位置半山峦处建有文昌祠及书舍数十间,文昌祠用于祭祀文昌帝君,祈求连城文风鼎盛,而书舍则是学生读书的教室,可见这里还是当时的官办学校。而文塔之后,今天规划的9号路之前,则建有牛公祠。 根据湖广布政司左参政、永定人沈孟化所撰《牛公崇德碑记》,牛大纬除了修建连城文塔外,还当道拦截明廷高官申诉朝廷对连城不合理的税赋,为连城百姓免除了一半的田赋;其刚到任,连城连年灾荒,他平价粜卖官仓,救活大量百姓;牛大纬推行乡下普遍设义仓私塾,大力修城修桥铺路,打击匪盗,纠正奸邪,连城士大夫赞其为“循吏”,为他在儒学后和文塔后修建生祠,用田租五百余秤(古时15斤为一秤,明代1斤为今天的596.8克,500秤折合今天4500公斤),作为每年祭祀牛大纬的费用。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和今天实地考察,文塔、文昌祠、牛公祠和学舍总占地面积约40亩。 连城文塔的花费 根据裴应章《文峰塔记》记载,连城文塔“费金二千有奇”,指的是花费白银2000多两,明万历年间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950元,则花费相当于今天的190万元。但是,连城老百姓大量的义务工和善义者的义务出工,并未统计在内。塔址为旧有,又节省了一笔大的开支。其实际花费远不止2000多两。 义务工中有的要去采购木材、运输木材,还需要木匠精雕细刻。此外,还有采石工、运石工、挖泥工、烧炭工、烧砖瓦工、运砖瓦工、挑土工,还有督工、记账等人力物力。如果我们按每天有100人参与建塔计算,费时21个月,每工每月需1.5两银子(按明万历年间耕农的平均收入计算),则工钱折合银子3150两。 旧的塔基折合塔身的四分之一计算,为500两。 这样估算,整个塔建造的完整花费不少于5650两,折合今天的人民币相当于536万元。 连城文塔的遗迹 连城文塔建在今天莲峰镇李坊村罗家营之最高处,李坊庵旧址前,1958年连城修建机场后拆除。 据老人家回忆,塔基四周有排水沟,沟内水流清澈见底,各种鱼儿欢快畅游,当地许多人小时候在文塔沟里抓过鱼。塔为七层,一层有门四个,登塔的第一层有五级台阶。塔四周建有木质楼梯,老百姓可以沿着木楼梯逐层而上,直到顶层。 1933年3月上旬,国民党十九路军到连城“围剿”红军时,1万余士兵曾进驻过连城。由于国民党士兵晚上睡觉没有床板,他们便将连城文塔的木楼梯面板全部拆下作为床铺。十九路军后被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东方军打败溃逃,但此后连城文塔的木楼梯面板也没有被装回。 塔每层都有窗户,塔内密集生活着许多鸟。有不少李坊村村民回忆,他们的祖辈、父辈小时候还上过塔的上部掏鸟。文塔塔顶被雷击损坏,长了一棵青翠的胡椒子树。当地老百姓回忆,为修建连城文塔,当时在文塔附近挖泥烧砖,留下3口池塘,今天能看到的还有一口。 而《连城县志》所记载的李坊庵,其名实为白衣庵,位于董屋山庄西向的田野中间,为奉祀白衣大士的一个古老的尼姑庵,今天的白衣庵遗址已然无存,但庵前的地名叫作“庵前盘”,则一直流传至今。笔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文塔遗址附近还有一块珍贵的文塔塔砖,长、宽、厚分别是35、17、13厘米,重达16.2公斤,十分坚实和厚重。 明崇祯八年(1635年)任连城主簿的南陵人刘芳称登临文塔后,写下一篇《登文峰塔》七言律诗:七层突兀耸东城,览胜春游淑气迎。铃阁风高声促急,橦宫日丽景幽清。荒郊草木涵朝露,幽壑禽鱼悦晚晴。此日趋陪怀仰止,高明词赋重西京。 刘芳称的文塔诗赞美了文塔如同旗杆般突兀高耸、塔铃声促,虽处于荒郊野外,但她“涵朝露”“悦禽鱼”,令人不禁思绪万千、回味无穷。 (作者单位:中共连城县委党史和方志研究室)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