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人家·共同富裕的故事|浦城“光”辉,笋香四溢,凹后村生活“节节高”
2023-10-12 17:28:2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作者:肖练冰 郑正华一片泡发的笋干,先将粗老的笋头切掉,留下口感脆嫩的部分,整齐码好放在机器上,随着机械刀快速上下飞动,笋片摇身一变成为胖瘦匀称的笋丝,从传送带里钻出来,再由工人们仔细挑选上秤,装袋塑封……近日,位于浦城县山下乡凹后村的素冠笋竹基地十分忙碌,按照基地负责人陈思光的规划,三月购笋、十月备货、十二月售卖,一切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我们做笋人四季分明,什么时候挖笋,什么时候烤笋,什么时候泡发加工都是有季节性的,一点儿懒都犯不得。”说到竹笋,陈思光来了兴致。 春笋 浦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挑货郎” 从山里到街头 位于南平市浦城县西南部的山下乡,这里有5万余亩的苍翠竹林。俗话说“靠山吃山”,满山翠竹孕育出鲜美的春笋,褐色的笋衣之下,那黄金般的笋就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财富。山下乡凹后村的村民真正地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在凹后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笋干、卖笋干,身为凹后村女婿的陈思光自然也不例外。说起与笋的渊源,出生在浦城枫溪乡的陈思光自己也记不清了,“应该从我爷爷的爷爷那一辈起就在做笋干了。”在他的印象里似乎祖祖辈辈都与笋打交道,吃完冬笋吃春笋,吃完春笋吃笋干,即便后来走出大山来到偌大的上海,也依然与笋密不可分。 “在上海的时候我就骑着三轮车,载着笋干叫卖。有时候也送去批发市场,或者是供给其他的商贩。”早年,陈思光跟随长辈走出大山,在上海走街串巷地叫卖。三月春笋长,长成后45天内挖掘,然后烤成笋干,“自己家的笋不够时,还要去邻乡收一些。”五六月便可以装车发往上海,“哪里能卖,我骑着三轮车就去哪里卖。”像这样候鸟式的贩卖,陈思光一干就是十年。 “‘山下笋干’有百年历史,我们山里的孩子都是吃笋长大,笋是好东西,所以在上海还是很有市场的。”尽管没有固定的店面,但陈思光的笋干依然走俏。 笋干 浦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回乡创业 从作坊到工厂 “开厂肯定是每个小贩的心愿吧,我心里一直有这个想法。”谈及自己的工厂,陈思光一脸笃定,“如果能开厂,肯定还是做笋,其他的我也不会。”就这样,陈思光用自己十年的积蓄在永兴镇租了一个工厂,名为浦城县永翔食品厂,主要生产罐头笋。 十年的“笋经验”让陈思光明白,做好笋生意的秘诀在于储藏,如果能延长笋的食用寿命,将只在限定季节才能品尝到的鲜味发展为四季都可尝鲜,那销路就不用发愁了。背靠着浦城的竹林优势,陈思光罐头工厂的经营情况倒也不差。只是制作罐头笋需要用冬笋,而冬笋多是“看天吃饭”。“冬笋很依赖天气,雨水充沛长势就好,如果恰逢干旱冬笋锐减,再迫于高昂的收购价格,罐头笋的产量就不高。”陈思光陷入瓶颈,如果没法突破这一层,他想要扩建工厂的心愿也将落空。 工人正在对笋干进行切丝 东南网记者 郑正华 摄 直到2018年,新厂的筹建契机来了。在党建引领之下,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东部战区海军来到了凹后村展开帮扶。当招商引资的号角一吹响,陈思光便积极响应。因为他知道凹后村“土”的底色,也明白凹后村的资源优势就是那一片片竹林,守土有责,可持续发展才是未来产业的命脉。 筹建新厂有了良好的契机,那么工厂的发展方向呢?于是,陈思光将目光投向春笋加工。春季总是细雨绵绵,湿润的土壤极适宜春笋的生长,雨后大量春笋破土而出,比起冬笋产量大有突破,这便解决了之前一直困扰他的问题。 山下乡凹后村素冠笋竹基地 东南网记者 郑正华 摄 筹办新厂 从粗放到精细 纵然满怀热忱,但筹办新厂并非易事。用地、用水、用电,缺一不可,投入资金和建厂周期更是得细致筹备。尽管陈思光有资金、有技术、有能力,但他内心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忧。直到他看到了县、乡、村在脱贫攻坚中的成果,以及山下乡在产业布局上的超前规划,这些顿时让他信心倍增。陈思光经过与村两委反复磋商和不断探索,一起跑遍了整个山下乡,更改了上百次的方案,最终向上级提交了“军民融合笋竹加工厂”的建设和经营方案。该方案获得了海军首长的高度认可,更是获得了上级部门的重视。海军和县相关部门不但给予资金支持,还为新厂的基础设施建设,召开现场会进行专项研究。经过两年的时间,笋片厂从无到有,拔地而起。 2021年11月,凹后村素冠笋竹基地建成,于2022年正式投产,该基地占地7亩,拥有员工56人(均为山下乡村民),年加工笋干200吨,年产值1000万,年利润近100万元,预计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10-15万元。基地负责人陈思光介绍,“基地每年收购全村三分之一的笋干,吸纳山下乡水门村、小溪村等就近务工的村民约60人,有时还要增加临时用工,每年给村民发放工资80万元。” 山下乡凹后村素冠笋竹基地 东南网记者 郑正华 摄 “去年我自己家的十几亩竹林就挖了1000斤的鲜笋,制成笋干200斤,以前没卖出去就没有收入,现在有老板来收购,就不用发愁了。如今,我挖完自家的笋再进厂工作,不仅有卖笋的收入,一年还能有三万多元的稳定工资。”来自凹后村65岁的工人张连发说,“工厂的工作比较简单,一些复杂的工作也已经实现机械化了,这让我们老人不但轻松有收入,还能照顾到家里。”在山下乡,许多村民都像张连发一样,在陈思光的带动下,实现增收。 陈思光的产业也从粗加工的罐头笋转向精加工的水煮笋干。“水煮笋干是把已经烤好的笋干经过水煮、压榨、炭烤、蒸汽复水等步骤制作而成的,里面含有膳食纤维,开袋后用清水漂洗即可,炒、炖、煮、火锅、做汤都很好吃。”如今,基地生产嫩纸片笋、嫩笋尾等水煮笋干,“下一步,我打算进行多元化发展,比如往即食笋、冬笋片、细竹笋、雷竹笋等方向发展试试。”陈思光对未来信心满满。 素冠笋竹基地产品 浦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18年,“山下笋干”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现已授权4家经济实体使用,年销售额约2000万元。目前,山下乡全年可产鲜笋约6000吨,可制成笋干500余吨,全乡全年的笋干产值约3000万元,注册有“王柏闽笋干”“王柏黑笋干”“源头贵妃白玉笋干”“竹歌翠舞脆笋片”“翡翠记忆”“妙山哥”6个商标。 “笋竹产业是山下乡的特色产业,也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山下乡党委书记刘忠云表示,如今,“山下笋干”已闯入新的“赛道”,下一阶段,山下乡将继续探索如何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全力推动“山下笋干”这张土特产名片带动村民实现从“靠山吃山”到“靠山致富”的美丽蜕变。 笋干 浦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一根根竹笋从山野到餐桌,一个个乡村振兴梦正在点亮。它照亮的不只是村民陈思光的梦想,更照进山下乡无数村民发家致富的日常。 东南网出品 总策划:曾武华 许上福 策划:王祥楠 林雯晶 监制:许上福 记者:肖练冰 视频:郑正华 责编:李雅兰 林瑶 海报:林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