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潮声 | 拨开历史云烟,还原真实的王景弘

2023-11-10 09:39:2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张杰

image.png

王景弘故里香寮村(漳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东南网11月10日报道(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徐士媛 记者 张杰 通讯员 游华东 陈俊毅 文/图)

上月底,明代航海家王景弘学术研讨会在王景弘故里——龙岩漳平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6个省、直辖市,涵盖中国科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厦门大学等13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进一步深化王景弘研究集思广益。

谈及我国古代航海史,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事迹被写入中小学教科书而家喻户晓,但与郑和并肩领航、共下西洋的王景弘却鲜为人知,其事迹贡献长期被历史烟尘所覆盖。随着我国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作为下西洋另一核心人物的王景弘逐渐从历史深处走进公众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王景弘是我们福建的乡贤,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作出很大的贡献,大有文章可作。”深化王景弘研究,不仅可拓宽郑和研究的视野,更能为高质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贡献力量。

屡下西洋

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功臣

郑和无疑是下西洋活动中重要的首脑人物,但在七下西洋这种前无古人的大规模航海活动中,仅凭郑和一人之力恐难以通盘掌握,在郑和使团的领导成员中,王景弘是郑和有力的左右手,历史清晰记载着王景弘在七下西洋航程中的身影。

《明史·郑和传》记载:“永乐三年(1405)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这是郑和与王景弘首次出使西洋。

之后,在永乐五年(1407)、永乐七年(1409)、永乐十年(1412)、永乐十五年(1417)、永乐十九年(1421),郑和与王景弘皆受命出使西洋。

宣德五年(1430),王景弘与郑和受命率船队第七次出使西洋。在第七次出使西洋时,郑和于1433年在返航途中病逝于印度古里,临终之时,他把带领船队继续航行的重担托付给王景弘。此后四个月,王景弘作为最高统帅,独自带领船队扶柩返回中国,完成了七下西洋的最后一次远航。

王景弘七下西洋的事迹有多方史料相互佐证,已得到学界广泛认可,但后有学者提出“八下西洋说”。据《明史·苏门答剌国》记载,宣德九年(1434)六月,为给死于中国的苏门答剌(腊)使者报信,王景弘受命以正使身份独自统率船队出使西洋诸国。八下西洋的观点提出后逐渐被一些文章采用,但因其涉及明初对西洋地理位置的定义、下西洋与一般外交出使的关系等问题,是否应当将“七下西洋”扩充为“八下西洋”尚有待学界充分论证。

在开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王景弘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对于郑和对七下西洋活动的全盘统辖和指挥,生长于沿海的福建、拥有丰富航海知识的王景弘则主要负责下西洋航路的选择、船队的管理等,侧重于船舶的制造、航海人员的选拔、船队应用物资的准备调用,以及主持下西洋航海的具体事务。王景弘牵头进行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海洋调查活动,矫正海航针簿与牵星图样,为航行提供技术保障。

晚年,王景弘在南京潜心整理下西洋的航海资料,编著《赴西洋水程》《洋更》等,这些原著虽因年久失传,但其中不少内容流落民间并被辗转抄录,成为明清时期航海人员驾舟出海的“航海指南”。

王景弘不仅是伟大的航海家,也是明朝卓有建树的外交活动家之一。每次使洋,船队都随带丝绸、瓷器、茶叶、铜铁及各种工艺品与各国交流,发展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通商关系,促进彼此间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增进人民之间友谊。

记载不详

史料有待进一步挖掘

王景弘本应是与郑和齐名的伟大航海家。但遗憾的是,对王景弘的忽视倾向古已有之。《明史》当中并未给王景弘立传,只在《郑和传》中附带提到他的名字。江苏省郑和研究会会员仲跻荣说:“对于王景弘的研究相当不够,最困难的莫过于史料太少。”

由于史料记载的缺失,王景弘研究成为后人研究明朝七下西洋的缺项,研究过程中也常陷入众说纷纭的困境。

首先,王景弘与王贵通是否为同一人成为困扰诸多学者的一大难题。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陈学霖说:“这是一个载籍上缠夹不清、必须先行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各类史籍碑记的考察,有学者认为二者很多方面都离奇吻合。陈学霖还从文义上分析:“假定贵通是名,以景弘为字,十分贴切典雅,很容易联想为同一人。这样看来,二者为一人异名实无懈可击。”但厦门大学南阳研究院教授李金明却认为该论断存在诸多疑点,他表示:“王景弘是否就是王贵通仍值得商榷,还有待于今后找到更确凿的史料予以证实。”

在王景弘的晚年归宿上,学界也争论不休。王景弘去世的时间和地点,至今没有定论。海外传说,王景弘晚年留居于爪哇三宝垅,死后葬身其地。例如侯鸿鉴的《南阳旅行记》中记述“三宝洞旁有一墓,当时郑和、王景弘同游南洋。王卒于此,故葬之,相传为三保大人埋骨处”。但这多是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厦门大学教授庄为玑则猜测王景弘可能在南京去世,他认为:“三宝垅的王景弘之墓恐是传闻失实,未足为信。”

王景弘在下西洋中的具体事迹,更是传说多于定论。

民间发力

王景弘研究迎来突破

王景弘研究虽长期无法得到学界重视且研究过程困难重重,但伴随着郑和研究的深化,王景弘研究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在相关人士孜孜不倦地钻研琢磨下,近年来王景弘研究取得了新进展。

一方面,对王景弘历史地位的认识更加清晰。

以往在论及出使西洋的功绩时,人们往往更侧重郑和的丰功伟绩而相对忽视王景弘的重大贡献。不少报刊书籍称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但人们逐渐发现此种说法有误。漳平市博物馆原馆长罗岩表示:“清代以前的相关史籍文献、碑铭资料并无王景弘任下西洋副使的有关记载,‘副使’说法反而是近几十年来才出现的。”据《星槎胜览》记载:“于是屡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开道九夷八蛮。”参加第三次和第七次下西洋的费信在该著作中多次明确记载王景弘为正使。明代所立的国内外碑记以及在南平的铸钟文字上也都将王景弘称为“正使”或“太监”。王景弘在下西洋中是与郑和具有同等地位的正使,这一说法目前已经得到学界广泛认同。

另一方面,关于王景弘身世的研究也在层层推进。

王景弘的籍贯考证有了确切发现。《漳州府志·武勋》明确记载:“王景弘,集贤里香寮人。”为落实王景弘的籍贯与身世,漳平市王景弘研究会会长曹木旺等人多次去往香寮村实地考察,甚至找到了香寮村王氏后裔王碧辉老人,听他讲述王氏一族在香寮村的兴衰历程。

在多次走访调查后,曹木旺等人将目光聚焦在了香寮村6个自然村之一的许家山自然村。许家山如今已荒废,村里随处可见的规模宏大的古居民群旧址依稀透露着此地当年辉煌的历史。据王碧辉介绍,许家山鼎盛时期人口有200多人。

根据口传史料和实地考察,曹木旺最终将王景弘的籍贯锁定在许家山村。曹木旺说:“许家山自然村是王氏人家历史上开发繁衍最主要的聚居地,历史上确有兴盛时期。因此,王景弘应是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许家山自然村人。”

另外,2012年底在南京赛虹桥街道凤凰村一处已被拆除的民房废墟内发现的一块“王景弘地券”也令学者们大为惊喜。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祁海宁说:“王景弘地券的发现,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信息。”

“王景弘地券”详细记载了明正统元年(1436)王景弘向后土神购买阴地一事。“根据地券提供的信息,我们认为至少在三个方面弥补了史料的不足。”祁海宁说。首先,在王景弘的葬地与坟寺方面,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推测王景弘为自己选择的长眠之处是南京安德门外崇因寺东侧。其次,该地券也为探讨王景弘的生年与卒年提供了宝贵线索。专家推测王景弘出生于洪武二年(1369),卒于正统二年末(1437),享年68岁。第三,地券明确了王景弘的隶属衙门,王景弘和郑和同样为“内官监太监”。

擦亮名片

学术研究与宣传推介并举

为写好“王景弘文化”这篇大文章,20多年来,龙岩市、漳平市高度重视“王景弘故里”品牌的研究与宣传工作。

学术研究持续深入推进。2002年6月,漳平市筹建王景弘研究会,并召开王景弘学术研讨会。2003年1月,由福建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与漳平市政协联合编印《明代大航海家王景弘》文史资料专辑。2004年7月,由福建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和龙岩市政府主办、漳平市政府承办的“中国·漳平王景弘学术研讨会”举行,60多名省内外从事郑和研究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2004年11月,福建省社科联和漳平市拟定《王景弘生平》。2004年12月,编印《王景弘与郑和下西洋》论文集。2005年6月,漳平市正式成立王景弘研究会,开启国内系统研究王景弘之先河。2005年7月,曹木旺撰写的《王景弘籍贯考略》一文,被收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郑和研究百年百篇论文集”《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2019年6月,由上海郑和研究中心主办、漳平市王景弘研究会主编的“郑和研究系列丛书”《王景弘研究》文集出版。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浓厚的王景弘文化氛围。2003年5月,在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口竖立“王景弘故里”纪念标志碑。2007年10月1日,在漳平东山公园设立的王景弘史迹陈列馆开馆,后被国家海洋局授予“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称号。2008年4月16日,将城区东门至东环路五一林场段新建的城市道路命名为“景弘路”。2015年5月6日,漳平市“景弘公园”投用,总投资2500万元,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公园内竖立6.9米高的王景弘铜像。2018年10月,在漳平西站东侧,新建王景弘下西洋大型花岗岩浮雕,长50余米,浮雕分“龙江骄子”“扬帆远航”“海丝双杰”“八下西洋”四组。

纪念活动类型丰富、精彩纷呈。2005年7月11日,漳平市王景弘研究会应邀派员到人民大会堂参加“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大会”;同日,由原文化部、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云帆万里照重洋》专题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展,内设纪念王景弘专版。2008年7月23日—26日,漳平市成功举办“海峡两岸(2008·漳平)大、中学生‘航海日’夏令营活动”。赤水镇组织文化站、香寮村相关人员,深入挖掘王景弘文化,根据当地民间传说,在香寮村口设立麻将起源展示厅,并在香寮村兴建海洋文化栈道。2023年9月,赤水镇成功举办“王景弘家的稻田音乐会”。

为进一步擦亮王景弘文化品牌,当地还谋划从王景弘故居恢复、王景弘航海文化文旅体验项目、建设王景弘故里生态旅游区、编排王景弘“八下西洋”汉剧、拍摄王景弘相关题材影视剧、推动王景弘编入义务教育《中国历史》教科书等方面入手,打造福建文化新地标。

“我们将在强化顶层设计、史料继续深挖、王景弘文旅经济开发等方面发力,进一步深化王景弘文化开发利用,将王景弘文化打造成为漳平、龙岩乃至全省、全国的知名文化品牌。”漳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彩泰说。

听 海

再现史实 夯实自信

□刘益清

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世界航海史的一个伟大壮举。

但今人几乎皆知郑和的英名,却大多不知与郑和一起指挥、组织下西洋庞大船队的王景弘。有人戏说,学界对郑和的研究几已到达天花板,对王景弘的研究,却刚起步。

同是明初太监,同是明成祖朱棣靖难的功臣,同样对世界航海事业有着突出的贡献,但近600年来,王景弘被正统史家和学者的重视,明显是不够的。这是王景弘的遗憾,更是历史的遗憾。

在重振海洋雄风,把海洋打造为高质量发展战略高地的新时代,进一步深挖王景弘在下西洋航海中的真实故事,弘扬其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创精神、拼搏精神及不远万里协和万邦的和平友好精神,夯实海洋文化自信,对推动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以积极姿态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颇具积极现实意义。

深入研究王景弘,认真梳理王景弘在下西洋中的划时代贡献,正当其时。

今年以来,省有关部门和龙岩市都发挥优势,举办王景弘学术研讨活动,这对于重新认识王景弘,还原历史事实,弘扬海洋文化自信,作用和意义颇不一般。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山海相连,历史底蕴深厚,5000多年来,在中华文明的庇荫下,闽山闽水之间,处处沉淀着形态多样的文化遗存: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深受东南亚、东洋西洋熏陶影响的海洋文化,在八闽大地上竞绽芳华,惠泽至今。

福建远古先民勇驾独木舟,闯越南太平洋和印度洋,抒写最早的航海传奇,那种爱拼敢赢的基因,至今流淌在八闽儿女血脉中。

17世纪,黄檗宗隐元禅师(1592—1673)和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劈波斩浪,先后跨海东渡扶桑,传播并推动了日本黄檗宗的辉煌,如今传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佳话。

明清以来,一批又一批福建人过海峡、下南洋,远赴东南亚群岛,垦荒创业,筚路蓝缕,打造今天1580万的闽籍华侨团体,其蕴藏的力量,在全世界都不可小觑。

但回望数千年来福建人在世界范围内的宏大作为,我们今天的研究和宣传,显然并不匹配。在浩如烟波的出版业界,有关福建历史和文化名人的介绍,亟需下大力气充实。

比如南宋末年的陈文龙(1232—1277),就是一位气节可昭日月的民族英雄。陈文龙是1268年的科举状元,累官任参知政事,1276年在兴化领军抗击元兵入侵,后因寡不敌众被元军抓获,次年殉节于杭州。他在《诗寄仲子》中写道:“斗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表达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其生平事迹恰似文天祥——同是状元,同是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陈文龙的事迹却知之者寥寥,这对于陈文龙,或对于福建历史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比陈文龙早100多年的南宋历史学家郑樵(1104—1162),是莆田人,毕生未仕,多数时间隐居于涵江新县镇的夹漈山,曾花30年精力撰写了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通志》,历史上与唐人杜佑的《通典》、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是研究中国典章制度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但一般的读者,对郑樵这个大学者的名字,大多是很陌生的,这也是我们宣传上的短板所致。

隐元禅师的事迹,普通日本人都颇为熟悉,但在隐元的故乡福建,我们对他的了解颇为不够,以致今天大部分的学生,并不知道日本黄檗宗这位祖师,乃是从福建福清东渡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

明代长乐人陈振龙,是把番薯引入中国的第一人,被誉为“红薯之父”。1593年春,50岁的陈振龙顶着西班牙殖民统治者的管控压力,冒死购买了八尺薯藤,秘密装于竹筒之中,用绳子系于船舷浮在海水上,带着这根“救命藤蔓”回到福州。其时恰逢闽中大旱,他便让其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呈报《献薯藤种法禀帖》,建议试种朱薯以解粮荒。金学曾试验栽种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后来,朱薯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广泛推广种植,明政府将这种植物命名为“番薯”。这样一个对中国农业和人口发展有功的福建先贤,因为缺乏宣传,今天了解他的人也少之又少。

同样,来自福建宁化的黄慎(1687—1772),是与郑板桥、汪士慎齐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一生独辟蹊径,以草书笔法入画,创新大写意画法,是诗、书、画三绝的大艺术家,其画风和艺术理念,对后代影响甚大,郑板桥赞其“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齐白石也说“前朝之画家,不下数百人之多,瘿瓢(即黄慎)、青藤(徐渭)、大涤子(石涛)外,皆形似也。惜余天资不若三公,不能师之”,足见齐白石对黄慎之推崇。但在当下,除了书画界,知道黄慎的读者又有几人?

我省是一个华侨大省,海洋大省。“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的名字,举世皆知,相对陈嘉庚的大名,福建还有很多爱国爱乡、历史上作出积极贡献的侨领,比如李光前,李尚大、李陆大兄弟,林梧桐等,很多读者却是不甚了解,对于他们,我们有责任更多宣传其事迹,弘扬其爱国爱乡精神。

中国的学术艺术,历来有学院和草根、官方与民间之分。闽西山坳中以曹木旺为代表的一群民间学者,长期不懈进行田野调查,终从相关实物证据等证明王景弘祖籍漳平的史实,梳理出王景弘在下西洋中的作为和贡献,还原了王景弘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事实。对这些民间学者的付出和取得的成绩,我们充满敬意,并真诚点赞!

我们的时代,不仅是比经济硬实力的时代,更是拼文化软实力的时代。深入研究福建的历史,向世界推介福建的文化名人,期待你我,更期待每一位胸怀中华文化自信的学人!

1  2  3  4  5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