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生态农场的农旅融合实践
2023-12-12 10:34:3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郭斌茶园中套种的3000多株金叶银杏,让草木谷茶旅项目风生水起。 东南网12月1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郭斌 文/图) 核心提示 生态农场不同于常规农场,它是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引入生态农业技术、现代先进装备、绿色低碳理念,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设,将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关联,对农业生物-农业环境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与管理,以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同时实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根据《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日前我省推荐漳平鸿鼎农场开发有限公司、罗源西兰七境堂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卢峰茶业有限公司、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等16家农场为第三批国家级生态农场。此前,我省已有17家农场获评第二批国家级生态农场。 我省是产茶大省。各地通过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战略,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探索“茶场+文创、研学、旅游、康养、特色民宿”等茶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以茶带旅、以旅兴茶”的“茶旅融合”新路子,为乡村振兴和茶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连日来,记者走进茶山,探寻八闽生态农场在广袤田野上开展的绿色实践。 生态茶山的绿色探索 投一小撮茶叶在搪瓷杯中,提壶缓缓注入沸水。茶叶在水中翩跹起舞,次第舒展开来,变成一片片碧绿的叶子,氤氲茶香弥漫扑鼻。5日,在福州市罗源县西兰乡西兰村海拔510米的茶山小屋,七境堂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甘庆佺递给记者一杯泡开的七境茶,伴着清新爽口的舌尖体验,话题直奔“七境茶”“生态农场”。 “西兰乡七境地处罗源西面,四面环山,常年云雾缭绕,一年之中雾天能达到200多天。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漫射光多,相对湿度大,是茶树生长的好地方。可以说,高山、云雾滋养了七境茶,为这里的茶树生长优质鲜叶创造了天然条件。”甘庆佺说,到了明清两朝,七境茶即被列为贡品,成就一“叶”传奇。 何为“七境”?“‘七境’是个地名。在以‘境’划分自然村的古代,这里周边的5个村(大的村有的有两个境,小的村一个境)合称‘七境’。”相传,宋代有太尉宋滨隐居于此,靠种茶收获颇丰。发现当地适宜种茶后,宋滨授业四邻八村乡民种茶,并不断改进制茶技艺。村民感激宋滨,建“七境堂”奉之。数百年间,七境茶茶香绵延,以“香高、味爽、色翠、耐泡”四绝享誉京津。甘庆佺娓娓道来。 “露山秀水佳茗,七境幽源存奇。千载万古流芳,天上人间馥颐。”这首古诗,赞的正是罗源七境茶。七境茶属炒青绿茶,叶形短小,叶张肥厚,毛茶条索紧结细短,形如鞭炮引信,俗称“鞭炮芯”;色泽油绿微灰,香气淡雅持久,滋味鲜甜,回甘有淡淡的板栗味,齿颊留香,连泡四次余韵犹存。 “为了保证七境茶的‘四绝’,我们在生态农业方面下足了功夫。”漫步茶园,远处参差种植的乌桕、桐树、樟树、松树、金叶水杉、银杏等都是甘庆佺的“宝贝”。“有了原生态、原地貌的各种树木,就留住了杜鹃、山鸡、斑鸠、绶带鸟等许多叫得上名叫不上名的鸟儿,它们帮我们除虫,茶园就可以少喷甚至不喷杀虫药。” 茶园勤除草,是大多数茶农的共识,但甘庆佺不这么认为。 “不洒除草剂,不除尽杂草。”甘庆佺说,七境堂茶园除草只用人工锄草,只锄必须锄的草。“传统观念都觉得茶园杂草皆是害草,不仅和茶树争夺养料,还招来蛇虫鼠蚁,不除尽就是祸害茶园。我们在建设生态农场的探索中感觉到,茶树周边留存适量的杂草,有利于保持土壤温湿度,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推进产业与生态相协调。”甘庆佺说,“七境堂”获推荐为第三批国家级生态农场,这个“国字号”就是对他们多年探索生态农业的最大肯定。 生态红利催生了“美丽经济”。罗源县西兰乡整合提升七境、许洋、洋坪、寿桥、磹石等研学点和美丽宜居村庄创建,推出《七境》宣传主题曲,举办“罗源稻渔丰收节”“红色行动点靓乡村”等特色活动;多元发展,建设茶文化体验区、茶研所、民宿等配套设施,以绿色生态茶产业带动周边村民就业,打造集住宿、餐饮、文化、娱乐、休闲、康养为一体的文旅产业链,形成“到蒋山村赏杜鹃花、到西兰村品七境茶、到洋坪村看古民居、到许洋村游畲族特色村寨、到寿桥村看桃花林、到磹石村登步道体验红色文化”的美丽乡村旅游路径,以“一处美”引领“处处美”,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龙头生态农场 带动村民增收 “‘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谷’既是山谷,代表着青山秀水,又带有丰收的寓意。”6日,在福州市永泰县同安镇的草木谷闽台茶文化艺术中心,福州市人大代表、福建省卢峰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卢贵云自我介绍——一名新时代返乡创业的新农民,“所有的出发,都是为了家乡”。 卢贵云是闻着茶香长大的“80后”,她的父亲卢伯美曾在上海经商长达十余年。1996年,卢伯美返乡创业开办卢峰茶厂,深耕永泰细茶领域20多年。2019年,卢贵云在离开家乡16年后,与“创一代”父亲作出了同样的抉择——返乡创业,成为一名投身茶产业的“创二代”。父女俩的接续奋斗,“卢峰”现已发展成为茶园面积1600多亩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日前获推荐为第三批国家级生态农场。 “好山好水出好茶。永泰生态环境优越,铸就了永泰细茶的好品质。”接掌“卢峰”后,卢贵云一方面强化茶场生态管理,改良茶树品种,改造茶园和生产车间,持续提升制茶技术,实现种植、加工、包装、销售全程绿色低碳环保;另一方面,借助优越的生态环境,将茶产业与茶文化、茶旅游结合,打造草木谷闽台茶文化艺术中心。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在茶园里观赏到3000多株金叶银杏,还能在园内品有机茶餐、饮茶酒茶饮、住木屋民宿、赏茶山演出。 近年来,永泰县积极践行“三茶”融合发展理念,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文章,实施永泰绿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和茶旅小镇建设项目,使茶产业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我的规划是建立一个集文旅、茶叶基地、生产、销售、品牌宣传等元素于一体的茶庄园。”卢贵云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启动草木谷“茶旅+扶贫”项目。在该项目运营过程中,签约农户可通过资金入股的形式,享受分红奖励。同时,项目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让农户从事环境卫生、游客引导、停车场管理、餐饮服务等工作。随着游客量的增加,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闲置民房也可加快改造提升为民宿。 吴艺云是嫁到同安镇的外地媳妇,得益于草木谷的建设,她能够就近就业。“草木谷民宿周末、节假日入住率高,多数周末需要提前预订,空闲时期则会为研学、团建等不同场景提供接待服务。”作为草木谷的前台工作人员,吴艺云对草木谷的发展有最直观的感受,“现在在这边工作和在茶园采茶的茶农大多数是本地的乡亲,实现了‘家门口的就业增收’。” “我们生在那里、长在那里,很希望可以带动周边的乡亲们一起走上富裕的道路,让他们生活得更有幸福感。”卢贵云说,“我们还为周边的茶农提供茶苗和技术指导,保底收购他们的茶叶。同时,在采茶季提供采茶岗位,每人每天能够增收130~200元。” 在卢贵云的推动下,仅卢峰一家龙头生态农场,就惠及周边7个村560多户村民,带动2700多位农民就业,通过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支持绿色农业发展,让“绿起来”带动“富起来”实现“强起来”。 “以茶带旅 以旅兴茶”的茶旅融合之道 大雪节气,漳平市永福镇台品樱花茶园里显得优雅静逸,修整齐整的茶垄在冬日暖阳下娇翠欲滴。 “再过一个多月,我们的早樱就要迎风盛放了,红红火火的赏樱季又快到了。”扎根大陆27年的台商谢东庆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前后一个多月的赏樱季,平均每天有1万多人,最多时单日有3万~4万人涌入樱花茶园。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茶园里,茶绿樱红灿若云霞,几千米长的樱花隧道下,人流摩肩接踵;茶园之外,全镇车水马龙,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到永福共赴一场春天的约会。 “来福建,赏樱花,邂逅浪漫享春光。”今年2月10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龙岩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清新福建 花开永福”2023福建樱花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在台品樱花茶园举办,福建春季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序幕由是开启。 永福镇因纬度、山地气候与台湾阿里山相近,被誉为“大陆阿里山”。台商利用永福镇特殊的地貌和气候优势,致力于开发标准化、无公害高山茶。目前,永福已成为大陆地区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专区和台资农业个体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乡镇。 台品樱花茶园的主人谢东庆是漳平市永福镇的第一个台农。上世纪90年代,谢东庆把樱花从台湾引种到永福镇,历经20多年努力,终于形成今天十里樱花漫山开的盛景。 “这里有中国红、绯寒樱、云南樱等40多个世界优良樱花品种,总数近万株,成为生态旅游观光茶园,花期约在每年1月下旬到3月中旬。”谢东庆说。 如今的台品樱花茶园,是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龙头企业、国家级生态农场之一,也是“大陆阿里山”一张新名片。1200多亩的茶园,采用等高、梯田种植,利于山坡植被水土保持、生态循环、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为永续发展打好基础。 “茶作青罗带,樱花点绛唇。”谢东庆的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在茶园中开辟了观光小火车,游客沿着最佳赏樱线路看樱花,还能品尝地道的台湾美食。”谢东庆说,茶旅融合带来人气,也带来了效益。台品樱花茶园被列入“中国十大樱花观赏地”,先后入选“福建省首批优秀创意旅游产品”“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成为三产融合发展的榜样。“观光带来人潮,不仅增加了高山茶销售,也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发展。”谢东庆说,高山茶在种植的基础上发展加工业、旅游业,让农业“接二连三”,未来大有可为。 如今,台品樱花茶园已带动当地1.2万户农户从事花卉、蔬菜生产销售,带动3300户农户从事旅行社、住宿、餐饮等旅游服务。 樱花茶园变旅游景区,不仅带动当地旅游发展,也反哺台农台企发展,在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加工业、农业旅游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在这里,台农李志鸿创办的福建漳平鸿鼎农场开发有限公司已成为福建首家台企观光工厂,获推荐为第三批国家级生态农场,实现了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转变。 “生态农场对农业生产经营单元各关键环节要求极为严格,强调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产品质量自然更好,附加值也更高,更能满足城市日趋多样化的巨大市场需求。”省农业生态环境与能源技术推广总站邱小文站长告诉记者,我省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通过生态农场示范带动作用,我省的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绿色低碳产业链条加快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达到新的高度,为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 记者手记 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福建日报记者 郭斌 从“想养就养、想用就用”,到“可以养,但是不能污染环境”,再到如今更安全绿色、更环境友好的生态农场意识越发深入人心。放眼八闽大地广袤田野,生态农场建设方兴未艾,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理念不断更新。 农旅融合,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农村供给侧改革为路径,以文化旅游为新业态,以乡村产业升级为目标的“三产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知名三农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认为,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农业生态化。要把生态化转型、生态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任务,“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农场通过走发展生态之路,使乡村在农旅融合发展中实现产业、生态、旅游的互促共赢,才能绘就“农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生态农业实践探索,已建成一批涵盖不同主导产业类型的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初步形成省、市、县、乡(村)、基地五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带动体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城乡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优质、多样农产品的需求愈发强烈,乡土文化、农家美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慢生活,正在成为一种新时尚。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要“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把“拓展乡村特色产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重点任务。文化旅游与生态农业跨界融合发展,将成为提振农村经济的重要方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能。生态农场作为市场主体,已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它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日益凸显,成为农业功能拓展、乡村价值发掘、业态类型创新的新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发展前景广阔。 背景链接 生态农业最早于上世纪20年代在欧洲兴起,随后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取得长足发展;60年代欧洲的很多农场转向生态垦植,70年代末东南亚开始研讨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共同的选择。 2022年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生态农场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通过科学评价、跟踪监测和指导服务,在全国建设1000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带动各省建设1万家地方生态农场,遴选培育一批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市场主体,总结推广一批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模式,探索构建一套生态农业发展扶持政策,持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生态农场建设成为推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 截至目前,在农业农村部指导下,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联合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已开展2个批次生态农场评价工作,培育出431家国家级生态农场,为各地推进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树立了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