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衣携得西凉笛 吹彻龙沙万里秋——林则徐在新疆身行万里察实情
2023-12-26 10:53:05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伊犁林则徐纪念馆 伊犁林则徐纪念馆内的林则徐坐像 林则徐一生务实严谨,每到一地,每行一事,必求真相探实情,事先筹谋,周密部署,以实效为上。在新疆伊犁虽属发配,他却没有蹉跎消沉,反而以前事为师,深入边陲荒漠,“到一城,查一城”,从调查中了解实情,从研究中看清本质,从对策中让民获益,以务实的举措造福新疆百姓。 见微知著似故人 1841年,林则徐被道光帝下旨遣戍新疆伊犁。同年7月,林则徐从浙江镇海出发,踏上前往伊犁的漫长路途。尽管旅程艰辛,且年已56岁,但他依然坚持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来了解沿途的民生百态。 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六日(1842年8月11日),经历了东河治黄和短暂养病的林则徐从西安出发,在西北丝绸之路旧道上跋涉了4个月,经陕甘河西走廊和新疆天山南北路,抵达流放地伊犁。旅途中他每天撰写日记,详细记录每日的行程、环境与见闻。他既关心民间疾苦,“又行四十里奎墩,居民亦有百余户,闻水利薄,田非膏腴,村墟殊荒陋耳”,也关注地方风土和农业生产,“自入高台境内,田土腴润。涧泉流处皆有土木小桥,树林葱蔚,颇似南中野景。其地向产大米,兼多种秫,顷已刈获,颇为丰稔”,同时也了解了当地人“不解芸锄不粪田,一经撒种便由天。幸多旷土凭人择,歇两年来种一年”的“轮耕”或“歇耕”的耕种习惯。 到哈密,他除了考证其历史,还赞美其地“土润泉甘,田多树密,可谓乐土”;在塔西河,他记载清代在新疆移民遣犯屯田之事:“此地民居甚盛,闽中漳、泉人在此耕种者有数百家,皆遣犯子嗣。近来闽、粤发遣之人亦多分配于此。” 除此之外,林则徐对中国西北地区气候特点、交通状况、民生民俗、货币、驻军和民族关系等内容的客观记录,使他充分了解了西北地区的民生风貌,为随后的治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收集大量风土人情的基础上,林则徐还擅于实证推演。如针对沿途多次出现的“地窝铺”名称,他通过观察,得出“大抵戈壁中,凡有一二土屋处,即皆称地窝铺也”的结论。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九日(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抵达伊犁,但因舟车劳顿与水土不服而长期卧病。疾病缠身的林则徐在新疆的三年零两个月时间里,却先后参与了阿齐乌苏垦地、龙口捐修、南疆勘察等重大事务,其间严谨的调查作风为他后续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殚精竭虑穷白首 1844年底,原准备到南疆各地调查屯田情况的伊犁参赞大臣达洪阿临出发时旧疾复发,清廷临时改派林则徐前往阿克苏、乌什、和阗查勘。在“以戍卒而膺特遣,又何敢辞,少陵‘生死向前去’之句读之可为于邑耳”的自我鞭策下,他不辞辛苦,事必亲行,务求掌握第一手资料。 在《乙巳日记》中,频见“是日共行一百里”“是日路险而长,且多绕越,计行一百六十里,实则不下二百里”“此程计八十里。合两程做一日行,实则百六十里矣”“复行至达旦”等记载,“无一食物可买”“在此无粥,与彝儿露坐而食”的风餐露宿更是常态,只为了能尽快完成调查南疆屯田的任务。 同时,他注重轻车简从,尽可能减少地方官府的负担,“全小汀复遣巡捕扎玉祥来迎,欲随伺至喀城。令其先回,不可;又令回子带马十五匹来伺应,坚辞之,始去”“布古尔回城距台二十余里,其阿奇木伯克来台迎接,遣人辞之”“有两城回子阿奇木伯克俱来迎谒,即令归去”。 在途中,除了丈量田地,他还注重调查南疆屯田政策执行的效果。当夜宿巴尔楚克军台,获知行馆外有近年新增的十余家铺户时,他不顾风尘未洗、劳累困顿,连夜赶到商市,“与贸易人谈屯田事”。 通过详细周密的调查,林则徐掌握了大量关于新疆屯田、水利等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对新疆水利疏浚、屯田安民历史与现状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主张。 兴修水利是南疆垦荒的首要之事。林则徐到新疆后,就十分关注当地的水利事业,特别深入研究如何因地制宜进行水利建设,促进新疆垦荒屯田。阿齐乌苏荒地曾因缺乏水源而被放弃开垦,林则徐到疆后,伊犁将军布彦泰重启阿齐乌苏荒地开垦。在协办阿齐乌苏荒地垦务时,林则徐认真分析当地水文情况,认为可以将塔什鄂斯坦田庄旧有渠道展宽,接开新渠,引入哈什河水灌溉。他甚至细致研究了引流伊拉里克河水对相邻蒙古游牧地影响的问题,认为此处“距游牧地尚隔一山,于蒙古生计无碍”,因此可以开垦。 他虚心向当地人民学习,汲取民间智慧,并结合当地人文地理,因势利导,在坎儿井的建设上尤为如此。坎儿井是新疆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它让不毛之地的沙漠变成了肥沃的绿洲。初见坎儿井时,林则徐就折服于新疆人民的智慧,生动地记述了所见奇观:“二十里许,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坎)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水利为之也。” 为此,他潜心研究坎儿井,认定它适合南疆的地理环境,对荒地开垦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林则徐和全庆(即全小汀)倡导、后任新疆官员实施之下,新疆的坎儿井从吐鲁番推广到了伊拉里克,并增开了六十多处,使坎儿井的数量由最初的三十多处增至一百余处。 因地制宜解民忧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林则徐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水利开发、招民安户等问题上,不畏艰难,不惧挫折,甚至不惜冒着得罪朝廷的风险,坚持出实招解难题,以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促进新疆的建设发展。 在南疆履勘时,林则徐与全庆一起,秉持农田以水利为首务的理念,着眼于南疆的长远发展。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在库尔勒、伊拉里克等地根据川原形势,因地制宜加以浚导,并利用坎儿井技术,通过新建、拓宽、分支等办法大兴水利,解决了制约南疆垦荒的最大难题。时至今日,在吐鲁番部分地区,坎儿井仍被称为“林公井”。 水利工程中尤以龙口水渠工程建设难度最大,“查龙口……应修要工渠宽三丈至三丈七八尺不等,深五六尺至丈余不等,长六里有奇……自五月兴工,至今计期四月有余,除料物不计外,实用工十万有零”,且龙口至黑山头的渠道地势高低落差,沿途碎石夹沙多,渠身易于堵淤,成为制约工程的“牛鼻子”。 林则徐为了百姓福祉,不畏难避险,勇挑重担,“遇此开垦要务,尤宜踊跃急公,情愿认修龙口要工”,并“办要工六里有奇,一律完竣,委系十分坚固”,确保了水渠通畅,使南疆获得垦田六十余万亩。 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现状分析、深入了解事件本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调查研究,生活在180年前的林则徐也曾说过“在未曾目击之时,虽有所闻,不敢预存成见”,因此无论是高居庙堂,还是谪贬边疆,他总是坚持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 正是这种认真调查、深化研究、解决问题的踏实作风,让他在贬戍边疆、疾病缠身的人生最低谷仍能置个人得失于不顾,怀抱处子之心,全身心投入到南疆的垦荒屯田、修建水利等事业中,“周历南八城,浚水源,辟沟渠,垦田三万七千馀顷,请给回民耕种,改屯兵为操防”,很好地践行了他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理念,为新疆各族人民解难题、办实事,促进了新疆的发展建设,使新疆出现了“大漠广野,悉成沃衍,烟户相望,耕作皆满,合兵农而一之,岁省国家转输无算,而回民生计亦大裕,为百余年入版图未有之盛”的繁荣景象。 (作者单位:福建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