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年前,“超级大V”在福建出生
2024-01-06 09:12:19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他,是留学归国的“斜杠青年”,是历史课本的“常驻嘉宾”,鲁迅、康有为、梁启超都曾被他“圈粉”,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和爱国主义者严复。1月5日,纪念严复诞辰170周年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福州举办,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从福州走出的文化巨子,了解他传奇的一生。 船政学子 志存高远 位于福州乌龙江畔的阳岐村,宁静秀美。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溪上有一座逾千年历史的午桥。放学晚归的孩子们打桥上过,清脆的童声四溢,村人在各自屋前忙碌,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 这里,是严复的故乡。 100多年前,年少的严复也是这般穿过午桥,搭船沿乌龙江,顺流而下,直抵马尾,开启他的船政求学路。 把时间线拉回到19世纪中叶,这个出生于阳岐中医世家的少年,对未来的憧憬,原本是一条传统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路。但这一切,都因为一场疫病的到来而被打破。 严复祖籍福州侯官阳岐,出生地为福州南台苍霞洲。父亲严振先在苍霞行医,因医术高超被称为“严半仙”。 父亲十分重视对严复的教育,7岁那年,就送他入私塾读书;9岁回到阳岐老家,跟着学问渊博、擅长诗赋的五叔严厚甫就读;11岁时,严复到苍霞洲,跟随思想境界开阔的闽中宿儒黄少岩学习。 1866年,一场时疫在苍霞流行,严振先在救治病人的过程中,也不幸感染疫病去世,全家因此陷入经济窘迫的境地,无力再支付私塾的费用。 而此时,一座新式的学堂,正在当时的闽浙总督、晚清名臣左宗棠的运筹帷幄之中,即将“横空出世”。 正当左宗棠积极筹备船政建设之时,西北军务紧急,清政府下令将其调任陕甘总督。调任之前,他“三顾宫巷”,请得恩师林则徐的女婿——才干过人的前江西巡抚沈葆桢出山,出任船政总理大臣,全力开展船政各项事务。 1866年,福建船政动工开建,势如破竹,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招生,首批招录百余人。 彼时正途是考科举,人们对于新式学堂大多不屑一顾。但正处艰难的严复看到了船政学堂的招生章程:凡考取者,饭食及医药费全部由学堂供给;每月给银四两,还有奖学金;学习五年毕业后可进入水师领工资。为了生计,少年严复下决心报考这一新式学堂。 当年的招考考题为《大孝终身慕父母论》,正值父亲初丧的严复,见此命题,心情悲切,下笔真挚,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进入船政学堂学习。 19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如果你来到马尾江畔,可能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课堂上,浓浓的福州乡音与英语、法语相混杂,切换自如;拖着长辫子的晚清学子,跟着外教捧读着全外文版书籍;“洋教习”带着学生,在造船车间实践忙碌…… 这是当时马尾船政的寻常场景。在这样的场景中,求知若渴的严复系统学习了英文、代数、几何、电磁学、光学、热学、化学、天文学、航海术等几十门课程。 在经过五年的学习之后,1871年5月,严复以最优等成绩毕业于航行理论科,随后又上舰实习。其间,严复随船游历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日本、东南亚等地,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1877年,严复又与船政学堂毕业同学共12人,被选派赴欧洲深造。严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学院。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学习了高等数学、化学、物理和海军技术、海战公法等各种课程,还经常走出校园,深入社区、教堂、法庭,观察了解西方社会。 这些学习经历,让严复开始思索探寻中国的自强之路,也为他后来的译述警世奠定了基础。 教育救国 呕心沥血 严复一生先后在多所大学主持工作,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不仅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理论,而且亲身躬行,以教育实践自己的救国理念。 1879年,留学回国的严复先是到福州船政学堂任教,后又至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从担任“洋文正教习”开始,供职20年之久。 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期间,严复严控生源质量,重视教学管理,完善奖惩制度,为中国海军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的留在水师学堂任教,有的到北洋各军舰充任军官,有的步入政界。严复曾自信地说:“军中将校,大率非同砚席,即吾生徒。” 复旦公学是复旦大学的前身。1905年,严复受震旦学院创始人马相伯的邀请,担任复旦公学校董,和其他社会名流一道共同筹办复旦公学。同年8月,严复与马相伯亲自主持了复旦公学的首次招生考试,从500多名报考者中录取了50名优秀者,治学之严,可见一斑。 严复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从学校的创建到日常管理、经费筹集、课堂教学,为复旦公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安徽高等学堂是安徽省第一所近代大学。学校虽创办数年,但因管理不善,成效不佳。安徽教育界领袖盛情邀约严复前往。 在监督安徽高等学堂期间,严复以自身的教育救国思想为蓝本,从学制、课程、师资、外语、考试、升学、留学以至于膳食等方面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堂的建设发展。 在严复的教育生涯中,最瞩目的应该是担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1912年2月,严复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出任校长。 正当严复在北京大学施展自己的教育蓝图时,教育部突然下令停办北京大学。严复焦急万分,条陈《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从北京大学校的历史、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性等方面陈述北大不可停办的理由。 接着又上呈《分科大学改良办法说帖》,详细梳理了分科改良的方法,提议将经、文两科合并为国学科,侧重躬行实践,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对近代以来的学术分科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严复的努力下,北京大学免遭停办,还逐步发展转变为近代高等学府,赢得国际上的名誉。他提出的“兼收并蓄、广纳众流、以成其大”的思想,被后来的蔡元培校长发展为“北大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作为首任校长,严复为北大的发展奠定了学术、制度和精神基础,传为佳话。 令人尊敬的是,严复的教书育人理念,不仅仅停留在思想和学识的教育,他还特别注重体育教育。 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期间,严复率先开设了体育课,内容包括足球、击剑、游泳等项目,足球也是从那时起在中国生根发芽,天津也因此成为中国足球两大发源地之一。 译述警世 精神永续 1895年甲午战败之后,严复深感救亡图存的紧迫性,他将希望寄托在自己躬耕不辍的西学上,“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而欲讲西学,就必须将西方经典著作加以翻译,引入学习。 于是,严复开始了自己的翻译事业,从1898年的《天演论》开始,他一共译有超过20本著作,其中《天演论》《原富》《法意》《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最为瞩目。这些译著的翻译出版,无异于平地惊雷,对国人的警醒可以用震撼言之。 严复的译作之中,又以《天演论》影响最为广大深远。《天演论》一经出版便成为畅销书,在知识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并成为后世青年知识分子的启蒙性读物。当时,青年鲁迅1898年到南京求学,购买了一本《天演论》,被其中的新鲜内容所吸引,只要“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烤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梁启超亦称赞严复“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 而在《天演论·译例言》中,严复还提出以“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和原则。这是中国近代最具有代表性和生命力的翻译理论。 1921年10月,严复在故乡福州的郎官巷住宅病逝。斯人远去,但如严复这般进入历史殿堂的人,隔着百年时空,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星光熠熠。 这位“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人”的时代精神,跨越百余年仍然熠耀不灭,将永远为吾辈所追寻,并永世传续。(宗 禾)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