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对母子共同在灯笼上画图案。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康桂箖介绍传统灯笼知识。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东南网2月24日报道(记者 卢金福)“让孩子亲手制作元宵灯笼,感受元宵传统习俗,很有意义。”今日是中国传统元宵佳节,这天2024年“浓情元宵 灯映两岸”在榕台胞元宵节联谊活动在台湾会馆举行,台胞、福州市第六医院康复科医师曾仁宏带着女儿在灯笼的绘制图案,感受元宵节的温暖与欢乐。 本次活动由福州市台联主办,以“浓情元宵·灯映两岸”为主题,邀请在榕台胞、两岸婚姻家庭100余人欢聚一堂,共度元宵佳节,一起文化“寻根”,增进台胞的获得感、幸福感,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活动现场,小台胞们在岚台传统灯笼传承人康桂箖及其团队指导下,体验当灯匠,与家长一起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独一无二的色彩斑斓的灯笼。 “传统文化需要新一代的孩子们传承,让他们参与到传统技艺制作中,重拾传统年味,共同点灯,也寓意学业有成。”康桂箖这次带来了50盏的灯笼供孩子们绘画,希望借此让更多新一代的台胞了解传统灯笼文化和制作技艺,了解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出生平潭的康桂箖是一名台籍,幼时便跟随父母往返于台湾走亲戚,2008年在台湾成婚后常住台湾,并在台湾学习了伞灯制作技艺。2018年,康桂箖在平潭创立了桂箖(福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办了闽台民间彩绘和岚台传统灯笼两家观光工坊。她还尝试融合岚台两地非遗文化元素,设计制作出平潭“双非遗”贝雕灯笼,体现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在台湾会馆,还举办了“灯映两岸 幸福一家”台湾非遗灯笼展,展出的台湾非遗灯笼涵盖花布、手绘、挑染、竹编、贝雕等灯笼。 孩子们在灯笼上画图案。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闽台同根同源,大家聚在一起,很难分清是台湾还是福建人。岚台传统灯笼的骨架用的是台湾高山桂竹,竹子多节,代表节节高升,同时竹子又多生竹笋,有多子多福、绵绵不断之说。”康桂箖告诉记者,岚台传统灯笼的技艺来源于闽侯油伞和泉州灯笼的结合,从福州流传到台湾,在漫长的两岸经贸往来中,平潭民间也广泛流传着传统风灯工艺,她希望将这项代表着两岸文化融合的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活动现场,两岸乡亲们围坐一起动手搓汤圆、包元宵,共享元宵传统美食,感受“两岸一家亲”的同胞情谊;参与圈福、猜谜游戏,收获龙年“福”气。 孩子们参与圈福游戏。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品尝汤圆。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元宵是团圆的日子,和台胞们一起度过,很有意义,也在活动上认识了不少的新朋友。”曾仁宏来自台湾台中,1992年,仅14岁的他只身从台湾来到了福州上中学。在后来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远在台湾的父亲建议他选择中医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是, 曾仁宏考入了福建中医药大学读了本科,又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读了研究生和博士。 2011年,曾仁宏回到福州就业。2017年,他还成为福建省援疆干部里第一位来自台湾的医生。如今,他的孩子也在福州念小学。“我是许多台湾亲友了解大陆的‘窗口’,我的亲身经历能够见证祖国的美好。”曾仁宏说。 孩子们展示亲手制作的灯笼。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活动期间,台胞们还共同参观“醉美”马祖风光展、“祥龙送福来 闽台共迎新”闽台书画名家交流展,沉浸式欣赏名画作品,感受闽台乡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
“闽台同根同源,大家聚在一起,很难分清是台湾还是福建人。岚台传统灯笼的骨架用的是台湾高山桂竹,竹子多节,代表节节高升,同时竹子又多生竹笋,有多子多福、绵绵不断之说。”
—————岚台传统灯笼传承人康桂箖“从甜蜜小家到社区之家,再到两岸大家,我的心和这片土地紧紧相连。”
—————台胞何国任“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福建是广大台胞最主要的祖籍地,80%的台胞祖籍地在福建。近年来,福建扎实深入推进两岸民间交流,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广大台胞投资创业、工作生活的“福地”。东南网开设《福岸》栏目,挖掘在闽工作、创业、投资、学习的台胞融入福建的故事,以及闽台在文化、体育、民俗、教育、科技、农业等方面的相互交融,充分展示福建在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措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