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起,福建普通高考科目由统一高考科目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组成。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选择性考试科目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2门。
编者按 4月23日,作为全国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市,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发布本省市实施方案,由此,高考综合改革正式进入由东部试点转向中西部推广的关键阶段。 继2014年浙江、上海两地启动新高考改革,2018年第二批4省市投入试点后,目前共有14个省市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在与前试点省市改革的基本方向、基本理念保持一致的基础上,第三批8省市借鉴经验,充分考虑各地原有高考模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和学科专业布局等多方面因素,在考试科目选择、考试时间设置、招生录取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尊重规律、符合实际、回应关切的制度设计。为什么这样改?方案背后,透露哪些信号和深意?新政的执行,对于未来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下好高考改革这盘大棋又将具有怎样的价值?本期,我们再次聚焦改革进程中的高考,解析政策,希望为公众提供更多观察思考、调适理念、建立共识的视角。 学生选考 高校选科 国家选才 三“选”兼顾如何彰显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 于涵 新选考模式突破文理分科的局限性,在打牢物理或历史学科基础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高校对这一“选择权”必须真研究、真使用,否则定错了“门槛”、招错了人,不单是育人工作的失职,也是对考生的失责。 8省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公布,标志着高考改革进入由东部试点转向中西部推广的新阶段。高考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教育全局和国家大局,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试点的任何探索,要在面上“开花结果”,都需要在深入、细致分析“点”“面”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这样才能迈出稳慎的步子。作为第三批启动改革的地区,8省市在试点省份平稳落地的基础上,坚决贯彻中央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要求,坚持从省情和教情出发,回应了社会关切以及人民群众对高考改革的期盼,提出了更加贴近实际的方案。 从具体内容来看,8省市方案呈现出改革方向一以贯之,改革思路一脉相承,改革举措“一盘棋”的共同特点。在改革方向上,集中体现了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的改革要求,坚持高考改革“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的基本定位,确保《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总体设计落实落地。在改革思路上,坚持“两依据、一参考”的基本框架不动摇。在改革推进中,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于前期试点地区取得明显成效、社会认可的举措,继续加大推进力度,扩大改革的受益面;对于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中学师资和教学条件不足、教学组织不适应、科目选考不平衡等,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确保改革平稳有序。在具体举措上,充分考虑各地原有高考模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和学科专业布局等多方面的因素,提出了“3+1+2”的选考科目方案,并在考试时间设置、录取方式上进行了创新。 深化教育改革必须依靠理念创新,从浙沪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开始,彰显“选择性”的教育理念就始终体现在各项举措实施和完善的过程中,并在实践中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也符合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8省市的改革方案进一步深化了对“选择性”的认识,丰富了“选择性”的内涵,并且充分考虑到我国基础教育的承受度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匹配度,从而使这一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加切实可行。 当前,8省市改革方案的出台,在落实“选择性”教育理念上形成了学生选考、高校选科和国家选才的三“选”兼顾模式,努力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学生视角来看,新的选考模式突破文理分科的局限性,在打牢物理或历史学科基础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学生可以充分结合自身的兴趣、志向和特长来选择考试科目。相较以往文理分科时2种科目组合的选择,现今的12种选择可谓向前迈了一大步。对高校而言,其选择性主要体现在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提出各个招生专业(类)的选考科目要求。高校在科目上的需求因学科门类而异,有基础性的,也有专业性的。物理、历史两科在高校自然科学大类和人文社会科学大类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毋庸置疑,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等科目在不同专业细类中的先导性作用同样不容忽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对这一“选择权”必须真研究、真使用,否则定错了“门槛”、招错了人,那不单是对本校育人工作的失职,也是对考生的失责。从国家的立场来看,一方面,国家长远的发展战略和近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规模和质量上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这为学生和高校的选择策略提供了宏观依据,也为双方的选择结果在总体上的均衡划定了边界。另一方面,国家及各地方现阶段的综合实力和教育发展水平,为选择性理念的落地(例如选课走班)提供了基本保障,也设置了必要的限度。总之,在选择性的维度上,我们既要保证个体选择的自主空间,又要顾及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局部上的刚性限制,更要体现国家整体和长远的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通过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高考综合改革在由点及面的推广过程中,必然面对地区间的种种差异及其带来的影响。在落实国家总体要求的过程中,8省市的改革方案紧密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积极、务实的探索和创新。其改革举措在坚守“选择性”教育理念的同时深化了对“选择性”的理解,必将更加精准地对接地方实际,更好满足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的需要。 从“3+3”到“3+1+2”改变在哪里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郑庆华 新高考模式将倒逼学校从初中阶段就开始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职业生涯引导的工作;高中阶段则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建立学生选课选考指导制度。 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看,“3+1+2”模式体现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类专业基础性学科,具有十分强的应用性,对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自然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高中阶段学习物理或历史科目是大学阶段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或人文社科类专业的重要基础。“3+1+2”模式将这两个科目作为首选科目,有利于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培养。 “3+1+2”模式的提出推动了高校考生双向选择改革,有力地增加了高校和考生的自主选择权。从高校角度来说,高校的招生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制定的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的要求进行录取;可以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对考生进行甄选;可以在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下,制定更为详细的录取标准和方案。从考生角度来讲,学生除了参加语文、数学、外语3门传统高考科目,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1科,从化学、生物、地理、思想政治4门科目中任选2门参加“等级性考试”,计入高考总成绩。这种选考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文理分科仅有2种固定的组合供考生选择,把选择权给了学生,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招生要求以及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在12种组合中自主选择,增大了考生的选择面、极大扩展了考生的自主选择权,让目标明确、善于规划研究的优秀考生脱颖而出。 总的来说,新提出的“3+1+2”模式既体现了物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地位,突出了高校不同学科专业选才的要求,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和高校之间的相互选择提供条件和动力。 过去的培养模式使大多数高中生习惯了埋头学习、只追求成绩,对于高校学科、专业的内涵缺乏了解,对于报考要求和规则缺乏了解,对自身的兴趣、特长和专业意向缺乏挖掘和培养。在新高考模式下,将倒逼学校从初中阶段开始,就必须着手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职业生涯引导的工作;高中阶段则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建立学生选课选考指导制度,将高考改革与初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同步推进。只有通过中学课程教学改革,早早让学生将生涯规划、专业选择和学习动力统一起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定义自我、发现兴趣与发现特长,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业与将来进入高校选择的专业贯通起来,把未来的专业同以后安身立命的职业联系起来,把安身立命的职业同一生建功立业的事业联系起来,最终引导学生把事业同最后能够襟怀天下、造福人类的志业联系起来,才能培养出社会所真正需要的栋梁之材。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已有部分中学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其中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就把高校13个学科门类112个一级学科综合归类为学生能够体验的可以感受的七个专业大类,即人文、法律与经济、数理、工程与实验、工程与设计、体育与军事七个专业大类,最后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以此来实现学生的贯通引导,真正培养出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充沛的全面发展的人。 等级赋分影响选科吗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副理事长 韩宁 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对一个活生生的复杂的人进行排序,有其合理的一面,也必然存在先天固有的缺陷——对这个问题有必要从不同视角加以认识。 奥运会上,体操的个人全能、田径的十(七)项全能和跳水等比赛有一个共同特点,运动员要分别参加几个不同的项目,由裁判一一打分,然后根据每人总得分的高低排定名次。高考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这些比赛类似,考生参加几个不同科目的考试,把各个科目的得分加起来形成总分,按总分高低录取。无论对运动员还是考生,打分的道理是一样的,评分员先根据运动员完成指定动作的质量或考生回答指定试题的正确程度给出一个规定范围内的数字,然后再根据不同项目(科目)的重要程度加权求和。这种游戏规则兼顾了科学性和公平性,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能见到。在文理分科的现行高考制度下,考生参加相同科目的考试,他们在每个科目得到的原始分相加得到总分用来录取,已经实行多年。 新高考带来了一个新问题,由于选科科目的存在,两个报考相同专业考生的考试科目可能不是一样的。我们来看最简单的情况:甲乙考生都报考某大学某专业,语数外是必考科目,甲考生选考化学、乙考生选考生物。假如甲和乙都考了90分,如果直接加到总分里去录取会存在什么问题?任何两张试卷,不管是不是相同学科,必然存在难度上的差别,有时差别还很大。单单看一个考试分数值,其表达的意义是模糊不清的,只有在特定的总体分数分布下才能有较为准确的含义。如果满分是100分,90分对高中生来说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分数,但是,如果一个小学低年级学生考了90分却很可能在班级中处于落后的水平。在上面的例子里,如果化学试题比生物容易,两个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处于同等水平的考生如果选考化学就可望获得一个较高的分数,如果选考生物则可能获得一个较低的分数,原始分直接相加会对选考生物的考生造成系统性的不公平。选择性考试是国标省考,各省考试机构都会集中本省的高水平专家来命题和阅卷,但是,从制度设计上,显然不能期望每次几门选考科目的难度都完全一致,一旦碰到个别科目难度控制得不好,简单地原始分相加会造成群体性的考试不公平。 国外考试机构在类似情况下,一般都要基于某种统计模型,对考试的原始分进行数学转换,消去题目难度和考生水平差异等影响组间得分差别的因素,使得选考哪个特定科目不影响最后加入总分的分数。有些国际通用的做法曾在我国试用过,像标准分至今仍然在海南使用。 率先进行高考改革试点的上海市和浙江省,在学习借鉴国外教育考试和评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和本省市的教情考情,以确保公平性、不失科学性为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等级分的做法。它先将考生按照不同比例划分为若干个分数等级,然后再将这些等级逐一映射到一个具体的分数值上。从录取的效果来看,结果是合理的和可接受的。当改革试点扩大到第二批省市后,山东等省碰到了考生总体人数多的基本省情,这时,照搬沪浙的做法有可能放大等级分的某些潜在缺陷,因此,山东方案从沪浙的“三分一段”改成了“一分一段”,增大了考试分数的区分能力,同时通过“等比例转换”体现了同一等级内不同原始分考生的差别,更加符合山东的应用场景。 第三批进入改革试点的8省份进一步总结了先行者的经验,在赋分方案上确定了“理论框架统一,具体参数酌定”的基本原则。每个省份都基于过往数年的大数据,对高考录取中的各种潜在可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模拟,选择了最适合本省份的参数设定方案。 考试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对一个活生生的复杂的人进行排序,有其合理的一面,也必然存在先天固有的缺陷。就像奥运会有时也会产生评分争议一样,考试分数的转换与求和从科学上永远都会存在争论和改进的空间。比如可能会出现所谓“田忌赛马”的现象,一些考生因为担心吃亏而弃考物理等难度大的学科。其实,对这个问题有必要从不同视角加以认识。一方面,考试机构当然有责任不断完善和改进考试赋分办法,使改革越来越完善;另一方面,考生和家长在选择科目时,也要看得更长远一点,多从孩子自身的特长、爱好和发展方向来考虑。 加强区分度靠什么实现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陈志文 物理与历史以原始分计,后2门实施1分1段,以最大限度加强区分度——让高校有效选拔人才,最大可能保障公平诉求。 在新方案中,考生必须从物理、历史两个科目中选一个,然后再在剩余的四个科目中选两科作为自己的选考科目,这是8省方案最显著的特点。此前的6个省市,虽然微观上各不同,但总体都是“3+3”,需要考生从物化生史地政中选取3门作为选考科目(浙江是7门,多一个信息技术)。 此次最明显的变化是对学生的选择进行了引导,更强调物理与历史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两个领域的重要作用。针对这一举措,很多人必然联想到浙江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问题。实际上在教育部发布了强化高校专业选考要求的“指导目录”后,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问题就已得到极大缓解。此番限定选科实际上是用制度对学生的选择权进行引导,避免考生选择的功利性和盲目性。 首选物理与历史,也是汲取前面省市的经验,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问题的一个重大调整措施,以此最大限度地保障中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结构。在此前的方案中,高考改革给予了学生充分选择权,但却遭遇功利文化的挑战,本来希望学生选择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科目,学生与家长却选择了最能拿高分的,于是出现了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问题;同时,部分地区也存在科目不选就不学或少学的现象,影响到高中基本教育的完成。 这一调整,不仅仅是为了物理,更是对高中基本教育的有效保障,对中学生基本知识结构的保障。如果不加以限制,在绝对的自由选择下,中学生更喜欢选择轻松一点的学科,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很普遍。美国AP物理的选考人数长期低于20%,就是非常明显的实例。 “3+1+2”方案使选科的组合方案从20下降至12,这对执行省市而言也是一种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办法。毕竟新的组合方案将大幅度降低中学在应对新高考走班选课时的资源支持难度,而这一点显然是中西部最棘手,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除了科目选择的限制外,新方案明显在加强考试分数区分度的制度设计。 在选择加以限制后,物理与历史不再赋分,以原始分计。后2门的赋分制度设计也明确实施一分一段的赋分制度,这显然也是以最大程度加强分数的区分度。实际上,这一制度并非8省市方案首创,而是考生大省的必然选择,此前山东方案就已经是一分一段。 加强区分度,不仅可以让高校可以依托两个依据有效选拔人才,也最大可能保障了公平诉求,一举两得。 此外,8省市方案此次都明确选考科目不再搞两次考试,只安排一次,而且考试时间也统一安排在6月传统高考日同时举行。在英语考试上,河北省、辽宁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等6省市拟只在6月组织1次外语听力和笔试考试。江苏省、广东省拟在6月组织1次外语笔试,将外语听说考试放在平时并实行机考,事实上也变成了一次考试。 这些做法目的只有一个:尽最大可能将多次考试对中学教学秩序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大幅度降低在考试命题、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压力,确保改革稳步推进。 |
刚刚,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发布了《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考录取照顾资格申报及审核工作的通知》。2019年,我省12类考生享受高考录取照顾政策。 这12类可享受高考录取照顾政策的考生分别为: 1.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考生 考生持《登记表》和县(市、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出具的证明原件,到报名确认点所在县(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审核验证并办理登记手续。 2.少数民族考生 考生持《福建省普通高考少数民族考生资格审核申请表》、《登记表》、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经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教育局审查盖章后,到报名确认点所在县(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审核验证并办理登记手续。 3.台湾省籍考生 台湾省籍考生指祖籍台湾省的我省户籍考生。考生持《登记表》、居民身份证和居民户口簿原件到户籍所在地设区市台湾事务部门进行资格审查盖章后,到报名确认点所在县(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审核验证并办理登记手续。 4.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考生 归侨是指回国定居的华侨,其子女称为归侨子女。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其子女称为华侨子女。 归侨:考生持《登记表》、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复印件,以及设区市侨务部门出具的考生归侨身份证明原件,到报名确认点所在县(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审核验证并办理登记手续。 归侨子女、华侨子女:考生持《登记表》、居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父(母)户口本的原件、复印件,以及设区市侨务部门出具的证明原件,到报名确认点所在县(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审核验证并办理登记手续。 5.烈士子女考生(不含公安烈士子女) 考生持《登记表》和《烈士证明书》原件,以及烈士与该考生关系的证明,到设区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审查盖章后,到报名确认点所在县(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审核验证并办理登记手续。 6.公安烈士、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公安民警子女考生 由省公安厅政治部负责信息采集。 7.消防救援人员及其子女考生 由省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信息采集。 8.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考生 考生持《登记表》和荣誉证书、证明原件和复印件,到报名确认点所在县(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审核验证并办理登记手续。 9.平时荣获二等功或者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军人的子女,一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驻国家确定的三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和西藏自治区,解放军总部划定的二类以上岛屿工作累计满20年军人的子女,在国家确定的四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或者解放军总部划定的特类岛屿工作累计满10年军人的子女,在飞或停飞不满1年或达到飞行最高年限空勤军人的子女,从事舰艇工作满20年军人的子女,在航天和涉核岗位工作累计满15年军人的子女考生 由省军区政治工作部门负责信息采集(具体要求可咨询县(市、区)人民武装部门)。 10.退出部队现役考生 考生持《登记表》和士兵退出现役的证件原件,到报名确认点所在县(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审核验证并办理登记手续。 11.残疾人民警察考生 考生持《登记表》《残疾证》和居民身份证以及工作单位出具的在职证明,到报名确认点所在县(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审核验证并办理登记手续。 12.5A级青年志愿者考生 考生持相关证明材料到报名确认点所在县(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办理登记手续。 符合条件的考生须于2019年5月8日-10日,向本人高考报名现场确认点所在县(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提出申请。逾期不予受理。 申报时,考生须按照《福建省普通高考录取照顾资格考生申报须知》要求,提交《福建省普通高考录取照顾资格考生登记表》,其中:少数民族考生还须提交《福建省普通高考少数民族考生资格审核申请表》;考生同时还须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含原件和复印件,其中复印件上验证人须签名并加盖公章)。 《福建省普通高考录取照顾资格考生登记表》和《福建省普通高考少数民族考生资格审核申请表》可从福建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www.eeafj.cn)-数字服务大厅-高考高招栏目中下载,如实填写。 |
东南网4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今年年初,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新高考改革推进的工作动态,确定福建、河北、辽宁、江苏、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至此就有14个省市加入到高考的改革大军中来。日前,福建省公布了高考改革的具体方案。详情请看—— “3+1+2”福建新高考实施方案公布! (附权威解读) 本报今天请3位专家权威解读,一起来看! 选择性考试科目等级转换分这样计算! 福州一中数学正高级教师 陈德燕 昨天,我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发布,这个方案符合我省高中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和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周边学生及同行对方案大多比较认可,但对等级转换赋分规则希望能有进一步的了解。为使得大家对为什么要实行等级转换赋分与怎么进行等级转换赋分,特别是赋分转化原则及方式有进一步的了解,特将自己研读的心得整理与大家分享,期望对大家的理解有所裨益。 在我省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6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物理、历史这2门科目采用原始分计分,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科目则采用等级转换赋分,等级转换具体规则如下—— ▲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原始分满分各为100分,以等级转换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每科在转换时,以30分作为等级转换分的赋分起点,等级转换分满分为100分。 ▲将每科考生的原始分从高到低划分为A、B、C、D、E共5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15%、35%、35%、13%和2%。 ▲将A至E等5个等级内的考生原始分,依照等比例转换原则,分别转换到100~86分、85~71分、70~56分、55~41分和40~30分五个分数区间,得出考生的等级转换分。 每科计算等级转换的考生人数即转换基数,具体为实际参加该科目考试的人数,不含因违纪作弊被取消该科成绩的考生。 由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这4门选择性考试科目考生群体不同、试卷难度不同,使得其考试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赋分,本质是等位次分数转换,使得选考不同科目的考生的成绩具有可加性,进而在总体水平上衡量考生的实力,实现在总体水平上的排序。因此,需要将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照等比例规则通过转换得到等级转换分(转换后考生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排队顺序不变),以解决选择性考试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问题。 从新高考改革中把握发展机遇 福建师范大学校长、教授 王长平 新高考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重大的教育改革,与高校综合改革密切相关,高校唯有深刻解读和思考新高考改革之“变” ,才能在新时代新要求中把握发展新机遇。 新高考改革主要有三变 与以往的高考模式相比,新高考改革在选考科目、评价方式、录取模式等方面做出较大调整,主要体现在三变: 选考科目变“套餐”为“自助餐” 新的“3+1+2”高考改革方案一共有12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这种新高考模式既尊重了考生的自主选择权,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特长。 招生录取变“唯分数论”为“两依据、一参考” 依据教育部规定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明确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录取主要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即可概括为“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体现了人才选拔培养规律。 录取模式变“一元选拔模式”为“多元录取模式” 高职院校实行分类考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避免与普通教育做简单的类比和层次区分。考生可以选择大学、大学也可以选拔考生,考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业状况和发展意愿有多次、多样的选择;大学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实施更科学、多元的选拔,实现学生“学”有所选、大学“教”有所选。新高考改革主动适应国家对多样化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选拔的需要,适应高等学校多样化办学、特色办学的需要,有利于各级各类学校科学选拔人才。 归根结底,新高考改革最根本也是最值得肯定的“变”,在于它撬动中学教学改革和高校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方式转变,不仅关注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未来成长;既要求高中学校能够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布局育人模式,还要求高校能够以学生发展来综合考虑学生录取情况,用“教育生态系统重建”的方式让高考新政“安全着陆”,为学生成才、国家选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新高考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指向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总体上是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个性培养与特长发展,符合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给高校带来这些影响 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才 新高考是评价体系和选拔标准的改革,破除唯分数论的积弊,为高校全方位考察和灵活选才提供有效途径,从而招到符合专业需求素养的,有志于在专业领域发展的学生。 有利于高校公平竞争 新的录取模式,打破了高校身份的藩篱,高校和专业需要更多地关注质量和特色,以吸引更好的生源。 有利于推进高校内涵建设 新高考改革倒逼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势必推动高校在专业、课程、师资、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等。 给高校办学带来这些挑战 对高校招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说以往高校招办的招生工作更多体现为“照办”,即只需要按照高考的分数段录取考生,那么,新高考改革增加考生和高校、专业的双向选择,实现考生与高校、专业更好的双向匹配。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基本上确定了考什么、怎么考的前提之下,怎么招、怎么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源的质量和基础,招生便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往前延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高校层面将会越来越体会到新高考改革后招生工作的复杂性。 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高考方案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学生“择大学”变为“择专业”或“择院校专业组”,必然对高校专业格局带来较大冲击。在原来以高校为单位的选拔模式里,高校的社会影响力掩盖了专业的影响力,高校的综合实力可以弥补其冷门和弱势专业的不足。新高考后,学校由前台退居后台,专业直接走向前台,接受学生的评判和选择。过去依靠学校的整体声誉带动所有专业招生的优势将不复存在。由于各专业间生源竞争将冷热不均,部分专业可能面临生源不足的窘境。 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高考制度的实施,各专业的生源知识背景结构更趋多元化,将加剧教学及管理难度。各专业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将加剧,不利于高校的专业生态平衡。 高校要怎么做? 新高考改革不是中学教育一家之事。高考作为连接高中与大学的桥梁,新高考改革需要中学发力,同样也需要高校给力,为新高考改革提供更多的支持。 创新招生录取工作,从“照办”到“早办”,从“选分”到“选人”,实现“精准招生” 新高考赋予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促使高校在招生工作启动之前,就要提早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对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特色有清晰的界定和把握,然后对照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对希望录取生源的知识能力基础、个性素养特点等方面进行清晰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招生选拔的方式或衡量标准;其二,对所希望录取生源的知识、能力等多方面的基础要求有较清晰的规定,如选考科目的划定、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筛选和使用;其三,制定相对有效的衡量标准与选拔方式。微观层面还包括制度化的工作体系与流程设计、年度招生工作与方案宣传,以及招生队伍的组织与实际工作的开展等。 创新学科专业建设,强化品牌特色,实现“精准培育”。 新高考改革使高校专业将直接面向市场,家长和考生对高校专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将直接影响优秀生源是否报考。高校要根据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本校实际,加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实训等方面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打造本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并强化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带头、示范作用。福建师范大学作为我省有着深厚师范底蕴和优良传统的院校,更应该关心、关注新高考改革贯通高中与大学培养体系的特征,在师范类专业建设上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有所作为。 创新高校综合改革,加强招生、专业建设和就业的联动,实现“精准育人” 新高考改革既考验高校的招生智慧,也考验高校的管理智慧,倒逼学校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从招生到就业的育人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精准育人”,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成功就业,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新高考改革对高校招生选才的要求 福建农林大学教务处 曾炳生 新高考采用“3+1+2”科目设置模式,采用“院校专业组”投档录取模式,扩大了考生与高校的双向选择权,对高校的招生选才提出了新要求,将推动高校与高中的有效联动,促进高校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2”科目设置模式满足高校招生选才的需求 “3+1+2” 科目设置模式要求在物理和历史2门科目中选择1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物理是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历史是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这样的设置有助于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高校按照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两类分列招生计划,将选考科目的要求明确到每一个招生专业中,既能有效对接传统高考文理分科模式,又能契合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需要,可以较为有效地保障高校与新高考改革的平稳衔接。 “3+1+2”高考改革方案的选考科目有12种组合方式,打破了传统高考非文即理限制,满足了学生根据自身学业状况和发展意愿进行多样性选择的需求,为考生升学时填报院校和专业志愿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扩大了考生的选择权。例如—— 高校的某专业选科要求为“任选化学、生物”,不论考生的首选科目是物理还是历史,其选考科目中只要有一门是化学或生物,就可以填报该校该专业,增加了考生可选择专业的范围。 高校专业根据学校优势特色,在设置专业选考科目时,可在不同的组合中寻找最大“公约数”,既增大了专业招生选才的范围,又提高了专业招生选才的契合度。 同时,科学设置专业选考科目,有助于高校对选考科目相同的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培养,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满足学生多样化培养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院校 专业组”的本科投档录取模式兼顾了考生与高校的选择权 “院校专业组”的本科投档录取模式有助于高校优化招生专业设置。高校在制定各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细化招生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掌握了招生专业组设置的主动权。高校既可以设置包含较多专业的院校专业组,实现优化整合;也可以设置某些专业组只包含少量专业,甚至只有1个专业,兼容按专业招生的特点。该投档录取模式有助于高校优化专业结构设置,进一步明确各专业招生选才的方向,明确专业建设方向,提高专业特色发展水平。 “院校专业组”投档录取模式有助于提高考生录取机会和高校专业满足率。一所院校内的所有专业,被分摊到了不同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内招生专业的总数量有所减少,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被调剂比率将会降低。被调剂录取考生数的减少,最终体现在增加了考生的录取机会和专业满意度,提高了高校的选拔满意度和专业培养契合度。同时,高校可在同一专业组内调剂志愿,也有利于保障学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 新高考改革为高校招生选才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 新高考背景下,高校生源的竞争将逐渐体现为专业组或专业之间的竞争。一些办学质量不高、社会不认可、考生不认同的专业,生源数量和质量可能出现下滑,将面临优质生源减少或大类专业分流时难以接收到优秀学生的状况,生存压力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将逐渐成为学校招生选才的金字招牌,这将有助于打破高校“固有身份”,促进院校提高专业办学质量,为高校招生选才提供更加公平的良性竞争舞台。 由于生源竞争将逐渐体现为不同学校同类专业竞争或学校内部专业竞争,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将得到教师的更多支持和认同,促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高校未来的招生选才过程中,专业教师将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从高校走入中学,促进高校与高中开展更为深入的交流合作,形成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高校的招生管理部门将承担更多的服务职能,招生宣传的侧重点也要与时俱进,从以提升学校知名度为主的宣传方式,向兼顾专业核心竞争力转变。 面对新高考改革在招生选才上带来的新变化,高校应主动应对挑战,衔接高中教育,搭建招生选才的桥梁;院系应树立专业危机意识,适应专业生源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注重特色发展,增强内涵建设,树立招生选才的品牌;高校招生工作应向前延伸、主动衔接中学,向后牵引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成为学校一项全局、全域、全季的工作。 |
东南网4月24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23日下午,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福建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新闻发布会,现场介绍了《福建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相关情况,福建省教育厅厅长林和平、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李迅、福建省教育考试院院长陈明庆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刚才介绍了福建省高考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请问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省做了什么准备? 福建省教育厅厅长林和平:高考综合改革是非常重要、非常复杂的一项工程,不仅社会关注度高,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也非常认真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201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我省进入第三批改革试点省份,三年来全省教育系统和相关学校有条不紊地进行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全要素准备。去年5月份,教育部现场评估专家到福建评估时,认为我们准备是很充分的,基础也很扎实。 首先,从组织层面上强化领导。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高考综合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构建了省、市、县高考综合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同时,我们各级领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个亲自”的要求,亲自把关、亲自协调、亲自督察。省委书记于伟国、省长唐登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周联清常委、杨贤金副省长多次深入市县高中学校调研。 第二,从思想层面上强化共识。从2014年上海、浙江进行第一批改革试点到2017年第二批改革试点启动后,我们有意识地加大了高考综合改革宣传工作,让全社会共同关心、了解新一轮改革。我们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试点省份交流学习,上海、浙江的很多专家都是我们高中学校的座上宾。在制定方案时,我们召开了几十场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了“两代表一委员”,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招生机构、高中阶段学校、高校专家的意见。方案上报前,还征求了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意见。方案的制定不仅是集思广益、发扬民主的过程,更重要的也是凝聚共识的过程。 第三,从政策层面上强化导向。2017年,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就把基础教育包括高中教育纳入民生补短板的决策中,优化高中办学资源配置,适应高考改革需要。出台公办普通高中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在高中教学质量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保障等方面,出台了20几份文件,支撑高考综合改革。 第四,从管理层面强化引领。开展普通高中达标建设,现全省497所普通高中中,三级及以上达标学校占83.4%,其中一级达标高中达到了136所。启动高中课改基地校和示范高中建设,在原有达标校的基础上推出一批示范性高中建设学校。加强学校内部教学管理、课程改革,推进高中教学提质增效。 第五,从硬件层面强化支撑。启动高考改革前,我们作了自我评估,发现硬件还存在诸多不足。近年来,我们进一步加大投入,补短板、强基础,全省上下投入了70多亿元,高中校舍面积增加了370万平方米,大大改善了高中办学条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建设“三通两平台”,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工程,今年财政预算2个亿,推动高中内涵发展。 第六,从队伍层面强化优化。一是加大教师补充。近三年,高中在校生数减少841人,但高中教师却增加了700多人,说明各地在高中教师的配备上是十分重视的。二是提升教师素质。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把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省财政每年专门预算1.6亿元加强教师培训,高中阶段教师的培训是重点,全省497所高中的校长、教务主任基本都到过浙江、上海考察学习。三是改善教师待遇。为了配套高考综合改革,高中教师高级职称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同时落实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要求。 第七,从教研层面强化指导。省教育厅和福建师范大学、河仁慈善基金会成立了福建德旺基础教育研究院,加强高考综合改革研究。加强市县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发挥进修校在教学研究和提升教师素质方面的作用。省教育厅还成立了学校招生考试评价等11个专门小组,开展高考改革专项研究。同时,我们强化了省(市、县)课程教学的研究和指导,省教育考试院也加大了对考试命题工作的研究。 第八,从机制层面强化保障。包括待遇保障、编制保障,推进“县管校聘”,解决教师不足问题;还通过督导、督政、督学推进高中基础条件建设,为高考改革提供保障。在机制建设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实行达标高中动态管理,去年我们首次对60所一级达标高中进行复评,只通过50所,7所要整改,3所被降为二级达标高中。采取这么严格的评价制度,也是为即将到来的高考综合改革做准备。 第九,从学校层面强化落实。我们很多本科高校都有向第一批和第二批改革试点省份招生,所以他们已经在招生等方面积累了工作经验,不少高校已经开始研究选考科目的具体要求,同时也在考虑招生录取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也在加强补短板、抓培训,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等,适应高考综合改革的需要。 所以,从准备工作情况来看,全省教育系统都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我相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各级各类学校的正确履职,有7万多名老师的同心协力,还有我们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我省高考综合改革一定能够平稳落地! 记者:实行新高考改革后,我省普通本科高校招生投档录取模式有什么变化?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院长陈明庆:现有普通本科高校招生按照文科、理科两类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录取,设本科一批、本科二批两个批次,采用院校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以一所院校为一个志愿单位,每所院校可以填报6个专业志愿和是否服从专业调剂。 2021年起,实施新的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实行“两依据、一参考”招生录取机制,即高校将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不分批次。将按照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两类,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录取。高校在安排招生计划时,将按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两个类别分开编制;在录取时,也将按照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分别划线和录取。同时,普通本科高校招生实行“院校+专业组”投档录取模式,考生志愿由“院校+专业组”组成,每所院校可以设置若干个专业组,采取一所院校的一个招生专业组为一个志愿单位。原来一所院校为一个志愿单位变成一所院校分成了若干个志愿单位,考生可以根据自己意愿只填报一所院校的某个专业组,可不填报该校的其他专业组。专业调剂仅限于在同一专业组内进行,并不会调剂至该校的其他专业组。例如,在院校平行志愿模式中,考生填报了某大学的经济学专业且服从专业调剂,则可能被调剂至该校其他不喜欢的专业;在新模式中,该生只会被调剂到经济学所在专业组内的其他专业,而不会被调剂至该校其他专业组内的专业。这就更好地满足考生对专业的需求,提高了考生的志愿满足率,也有利于高校选拔专业人才,促进高校特色专业建设。 记者:在高考综合改革大背景下,如何推进高中教育教学改革? 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李迅:高考综合改革对高中教育教学产生深远影响,亟需各地和学校综合施策,深化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为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创造更好环境。 一是强化立德树人。认真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健全教研组织机构,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创新名优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完善教师进修培训制度,建立健全涵盖师德师风、课程研发、能力提升、科学评价的教师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同时,要引导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实践,培育教育教学成果。 三是强化教学改革。根据高考综合改革新要求,高中教学组织形态将发生变化,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育人形式也会有所变化,如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让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跑道。同时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促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校要更加注重教学创新,改革教研模式,强化教学常规,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让教师教得精准、学生学得高效。 总的说,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德树人是根本,强化课程建设与实施是基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关键。高考综合改革对学校教学与学生发展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各地和学校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固稳,围绕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推动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高考综合改革落到实处,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记者:按照新的政策,高校招生会有一些新的改变,高校未来会出台哪些新的政策来应对新的招生模式改革?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院长陈明庆:我们即将修订出台两个政策,一个是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另外一个是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同时还要出台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高考录取模式等配套文件,后面还要出台一个高考录取模式的配套文件。 福建省教育厅厅长林和平:高校的招生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是人才培养问题。从招生角度来说,我们希望高校在出台选考科目要求上,要站在人才培养科学性上去考虑,因为从前两批的改革省份来看,可能会出现高校为了吸引高分学生,降低选课要求,避免高校功利化招生,我们希望高校能把这个政策把握好。从招生上看,高校还要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该怎么用,高校必须要研究,也需要提前向社会发布,每个专业录取时,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上如何参考,要事先让社会知道,让学生知道。 对高校来说,还要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怎么改革,因为高中教育的变革,原有的文理分科变化了,今后录取到的学生更趋多样化。比如,同为化工专业的学生,由的可能因选考化学专业录取,有的可能因选考生物专业录取,这对学生来说是好的,扩大了学生选择权。但对高校教学压力明显加大,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带来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培养体系要跟着改,培养模式也要跟着改,课程计划、培养方案都要进行相应调整。也就是说,今后对学生的培养可能要更加个性化。这就是我们今后高校要面对的,要去思考的。我们也希望高校在这个体系上做研究。 |
福建新高考“3+1+2”模式不分文理 共有12种组合,总分仍为750分,去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将成新高考首批考生 “3+1+2”模式 黄劲超 图 海西晨报讯(记者 许蔚菡)福建省新高考方案来了:科目设置采用“3+1+2”模式,总分750分。去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将是迎接新高考方案的第一批考生。 昨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福建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新闻发布会,宣布从2021年开始,福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将实施基于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新机制,简称“两依据、一参考”。全国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其他7个省份,昨日同时公布新高考方案,均采用“3+1+2”模式。 “3”即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为必考科目;“1”是指物理、历史作为选考科目,考生任选一门;“2”是指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中选择两门作为选考科目。 共12种组合可选择 根据《福建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规定,新高考总分750分。其中,语数外各150分,物理、历史各100分,均直接计入高考成绩;化学、生物、地理和思想政治各100分,以转换后的等级赋分计入高考成绩。 语数外3门必考科目和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选考科目考试统一在每年6月份举行。外语科目考试含听力和笔试两个部分,一年一考,待条件成熟后实行“一年两考”。 这样一来,根据考生的个人志向、兴趣爱好、自身优势等因素,结合报考院校相关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甚至可根据所在高中的办学条件、特色优势等,有12种组合方式供考生选择。 此外,根据《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赋分办法》,选考科目成绩当年有效,计入高考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其中,物理、历史是以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则以转换后的等级赋分计入高考成绩。 等级赋分即科目成绩在转换时,以30分作为等级转换分的赋分起点,等级转换分满分为100分。具体的换算步骤是:第一步,每科按照考生的原始分从高到低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15%、35%、35%、13%和2%;第二步,将A至E五个等级内的考生原始分,依照等比例转换原则,分别对应转换到100分—86分、85分—71分、70分—56分、55分—41分、40分—30分五个区间内,从而得出考生的等级转换分。每科计算等级转换的考生人数即转换基数,具体为实际参加该科目考试的人数,不含因违纪作弊被取消该科成绩的考生。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选科目即选大学专业 除了考试方法有新变化,录取方式也随之变动。新方案表示,为了便于投档录取,从2021年起,高校在安排招生计划时,将按物理科目组合和历史科目组合两个类别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录取。也就是说,同一名考生无法同时在物理科目组合和历史科目组合两个队列中排队录取。 在这种投档方式下,以往只看学校不看专业的思路行不通了。如果所选科目不符合所报专业要求,只想去冷门专业“捡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过,以后填报志愿不再是几天的决定,而是几年的思考,从开始考虑选考科目的那时起,就已经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之路。 从2021年起,普通高校招生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普通本科高校招生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录取模式,考生志愿由“院校+专业组”组成,采取一所院校的一个招生专业组为一个志愿单位。高职专科院校招生继续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 |
东南网4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23日,全省高考综合改革工作部署视频会议召开。副省长杨贤金出席会议并讲话。 杨贤金指出,高考综合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教育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他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信心,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和高考综合改革精神,把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杨贤金强调,要切实做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宣传解读,讲深讲准讲透方案精神,让全社会知晓“为什么改”“改了什么”“如何推进”;要分层分类、权威专业做好政策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主动宣传、释疑解惑,让改革措施广为知晓、深入人心;要增强宣传解读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使改革赢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理解支持和认同。要切实增强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的整体合力,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改革的工作和政策协同;强化要素保障,尽快补齐教育软硬件短板;强化风险防控,确保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平稳落地。 |
2021年起实行“3+1+2”模式 我省发布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东南网4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 23日,省政府发布《福建省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推进部署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工作。作为全国第三批实施改革的8个省市之一,我省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将参与新高考。 方案提出,我省按照2018年启动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的部署安排,2020年实施新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2021年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体制机制。 根据方案,我省高考将实行“3+1+2”模式。“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物理、历史两科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行“3+1+2”高考科目设置模式,理论上考生有12种科目组合可以选择。相比改革前文理分科的两种科目组合方式,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促进文理交融,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 方案在招生录取上也有变革。从2021年开始,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将按“两依据、一参考”政策,基于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新机制。 在投档录取方式上,现有普通本科高校招生采用院校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从2021年起,高校将按照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两类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录取。从2021年起,普通本科高校招生实行“院校+专业组”录取模式,考生志愿由“院校+专业组”组成,采取一所院校的一个招生专业组为一个志愿单位。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的志愿设置是以一所学校为一个志愿单位,每个学校下可以填报若干个专业志愿和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意愿;而高考改革后,普通本科高校招生实行“院校+专业组”的模式,则以一个院校加一个专业组为一个志愿单位。将每一个志愿细化到专业组,增加志愿填报数量,增加考生和院校双向选择机会。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各在闽招生高校正在编报选考科目要求,将尽快向考生公布。 此外,方案中还提出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突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 |
分类考试 综合评价 多元录取 8省市发布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 考试科目组合为“3+1+2”:“3”为语文、数学、外语;“1”为物理、历史选择一科;“2”为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选择两科 ■ 招生依据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本报北京4月23日电 作为全国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市,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23日相继发布了本省份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实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模式;稳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到2021年,初步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根据方案,8省市将采用“3+1+2”模式:“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 从2021年起,8省市新高考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成绩构成,满分750分。其中,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每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450分,均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中,考生在物理或历史中所选择的1门科目,满分为100分,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选择的2门科目,每科满分均为100分,以等级赋分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方案明确,从2021年起,8省市普通高校招生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简称“两依据,一参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合格考成绩是学生毕业、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选择考成绩计入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录取的考生总成绩。 同时,健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作为高校招生录取参考。8省市均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择性考试安排在统一高考期间一并进行,并且将考试次数确定为1次。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平行志愿投档,依据考生首选物理或历史科目的不同,分别划定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分别投档录取。 方案还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突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安排在每年春季进行。 “实施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是为了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学生将不再简单被划分为文科生、理科生,而是更加多元,可以在多个组合中选择其一。”各省份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高考方案,将让学生拥有更多选择权。 (综合马晨、胡婧怡、申琳、姚雪青、何璐、田豆豆、王郭骥、侯琳良、贺林平、蒋云龙报道) |
东南网4月23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今日下午,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福建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新闻发布会,现场介绍了《福建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相关情况,福建省教育厅还对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解读,2021年起,福建高考考试科目设为“3+1+2”组合方式,不分文理,满分为750分,据介绍“3+1+2”的模式突出了高校不同学科专业选才的要求,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我省高考综合改革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我省这次高考综合改革是对高考招生制度的整体设计,是一次全面、系统、深刻的改革,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 一是深化统一高考改革,主要包括考试科目、考试安排、高考成绩构成、选择性考试科目选考要求、改进招生录取方式等。 二是完善高中阶段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含劳动实践)五个维度;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学业成绩、能力素质等方面。 三是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分为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招生和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两种方式。 从2021年开始,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将实施基于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新机制,简称“两依据、一参考”。 2.全国统一考试科目有哪些? 答:自2021年起,6月份全国统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不分文理科。其中外语科目考试由听力和笔试两个部分组成,条件成熟时探索为考生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全国统一考试科目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3.普通高考实施“3+1+2”模式和传统的文理分科有何区别? 答:“3+1+2”的模式和传统的文理分科有三个方面的区别。一是目标导向不同。“3+1+2”的模式既体现了物理、历史学科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了高校不同学科专业选才的要求,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选择科目组合不同。“3+1+2”的模式,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招生要求以及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在12种组合中自主选择,增大了考生的选择面。而传统文理分科仅有2种固定的组合供考生选择,其中文科考生只能选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1种固定组合,理科考生只能选物理、化学、生物1种固定组合。三是考试内容不同。“3+1+2”的模式中,学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考试时不分文理,所有考生的考试试卷完全一致。而传统文理分科的数学考试科目,试卷的内容和难度则是有区分的。 4.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的区别是什么? 答:合格性考试与选择性考试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是考试目的不同。合格性考试是检查全体高中学生是否达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学业要求,考试结果用于学生毕业资格认定,各科均合格的方可准予毕业;选择性考试是在落实共同学习基础的前提下,由高中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学业修习情况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自主确定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考试结果作为普通高校统一高考招生录取的“两依据”之一(另一个依据为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成绩)。 二是考试科目不同。合格性考试覆盖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共计14门。选择性考试科目由学生在“物理、历史”中选择1门、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择2门,共计3门科目组成。 三是考试范围不同。合格性考试范围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的必修内容;目前,选择性考试范围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的必修和选修Ⅰ内容。 四是成绩呈现不同。合格性考试科目成绩分为“合格”和“不合格”。选择性考试中,物理、历史成绩以原始分呈现;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科目成绩以等级转换分形式呈现。 五是考试时间和考试机会不同。高中各科目合格性考试相应安排在高中三个学年进行,高一年级学生参加省级统一组织实施的合格性考试科目原则上不超过4门,学生在完成必修学分课程的基础上参加合格性考试。普通高中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相关科目合格性考试成绩不合格者,可参加补考。在校补考仍不合格者,可在离校后2年内继续申请补考。选择性考试从2021年开始实施,每年组织1次,安排在6月份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限报考当年统一高考的考生参加 5. 现有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含劳动实践)五个维度。 思想品德主要考察学生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学业水平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艺术素养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社会实践(含劳动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包括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研学旅行、参观体验与社会调查、科学探究、创造发明等。 6.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方式有什么变化? 答:现有普通本科高校招生采用院校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从2021年起,普通高校招生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其中,高校将按照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两类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录取。从2021年起,普通本科高校招生实行“院校+专业组”录取模式,考生志愿由“院校+专业组”组成,采取一所院校的一个招生专业组为一个志愿单位。 7.什么是“院校+专业组”的志愿组合方式?有何优势? 答:传统的志愿设置是以一所学校为一个志愿单位,每个学校下可以填报若干个专业志愿和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意愿;普通本科高校招生实行“院校+专业组”的模式后,则以一个院校加一个专业组为一个志愿单位。将每一个志愿细化到专业组,增加志愿填报数量,满足考生志愿需求,兼顾考生与高校的双向选择性与录取灵活度。考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直接选择志愿为某个学校的某个专业组,专业调剂限于同一专业组内调剂,其满意度相比传统模式得到提高;学校录取的考生因其专业意愿表达较为明确、充分,选拔满意度和培养契合度得到提升。同时,在尊重考生意愿的前提下,高校可进行同一专业组内调剂志愿,提高了考生志愿满足率,也有利于保障学校生源数量与质量。 8.如何做好学生发展指导? 答:一是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学校根据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编制学生发展指导指南,建立科学适切、内涵丰富、三年一贯的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体系,采用个别辅导、课堂讲授、专家讲座、情境模拟、社团活动、案例探讨、心理训练、社会实践、网络学习等方式对学生发展进行系统指导。加强学科融合教育,将学生发展指导渗透到各个学科,充分挖掘各学科的发展指导因素,丰富课程资源。加强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进行以发展指导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获得社会生产生活体验。 二是建立专业教师队伍。依托高等学校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师资培训基地,探索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学生发展指导培训体系,建设一支专业能力强、整体素质高、专兼职结合的学生发展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培训,提高学生发展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指导水平。逐步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班主任、学科教师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党组织、共青团、学生会在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形成合力。 三是开展多元主题活动。创新活动方式,通过知识讲座、情境模拟、案例探讨、团体辅导、心理训练等互动方式,增强学生参与实践、自我探索、知识应用等能力,做好自我规划。大力推进家校共育,通过家委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职业讲座等多种方式丰富指导内容。深入推进普通高中与高校联合育人工作,邀请高校专家教授定期为高中学生作大学专业选择辅导报告。 四是拓展丰富职业体验。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对接,逐步建立职业体验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积极拓展校内外渠道,利用社团、家长志愿者讲座、主题班会、校园广播、辩论赛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外活动基地、博物馆、科技馆、高校、职业高中、企事业单位等场所,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职业体验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和体验,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走向社会,丰富实践体验,为选择专业和职业提供判断依据。 五是应用科学评价系统。依托我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为每名学生建立成长日志,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对学生的人格特征、兴趣偏好、职业倾向等进行诊断评估,指导学生认识自我以及职业发展倾向,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发挥心理辅导室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学业、生活和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 9、实行新高考改革后,我省普通本科高校招生投档录取模式有什么变化? 答:现有普通本科高校招生采用院校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以一所学校为一个志愿单位,每个学校下可以填报若干个专业志愿和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意愿,本一批可以填报6所院校,本二批可以填报10所院校。2021年起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即普通高校招生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其中,高校将按照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两类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录取。 我省普通本科高校招生从2021年起实行“院校+专业组”录取模式,考生志愿由“院校+专业组”组成,每所院校可以设置若干个专业组,采取一所院校的一个招生专业组为一个志愿单位。将每一个志愿细化到专业组,增加志愿填报数量,满足考生志愿需求,兼顾考生与高校的双向选择性与录取灵活度。考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直接选择志愿为某个学校的某个专业组,专业调剂限于同一专业组内调剂,其专业满意度相比传统模式得到提高;高校录取的考生因其专业意愿表达较为明确、充分,选拔满意度和培养契合度得到提升。同时,在尊重考生意愿的前提下,高校可进行同一专业组内调剂志愿,提高了考生志愿满足率,也有利于保障学校生源数量与质量。 |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东南网4月23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今日下午,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福建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新闻发布会,2021年起,普通高考科目由统一高考科目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组成。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选择性考试科目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2门。 据了解,自2018年秋季普通高中入学新生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合格性考试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等14门科目。选择性考试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科目,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等,从上述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考试。 根据方案,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均须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其中参加统一高考的学生还应参加选择性考试;参加统一高考的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员可只参加选择性考试。考试内容以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含学业质量要求)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坚持立德树人,科学设计命题内容,注重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方式。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等10门合格性考试科目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选择性考试科目采用书面闭卷笔试,信息技术合格性考试实行无纸化上机考试,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4门合格性考试另设实验(实践)操作测试。体育与健康、音乐和美术3门合格性考试科目实行学科技能或素养测试。 考试时间与次数。高中各科目合格性考试相应安排在高中三个学年进行,高一年级学生参加省级统一组织实施的合格性考试科目原则上不超过4科,学生在完成必修学分课程的基础上参加合格性考试。普通高中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相关科目合格性考试成绩不合格者,可补考1次。补考仍不合格者,可在离校后2年内继续申请补考。选择性考试每年组织1次,安排在6月份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限报考当年统一高考的考生参加。选择性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仅限当年有效。考生若再次参加高考,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可更换。 据介绍,合格性考试每门满分100分,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60分及以上为合格。合格性考试各科目(含操作测试项目)成绩合格是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不含实践操作)合格性考试原始成绩作为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100分。物理、历史以原始分呈现,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科目成绩以等级转换分形式呈现 方案提出,高等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要求以及招生章程,制定科学规范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及其使用办法,并适时向社会公布。招生录取时,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进行客观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重要参考。 自2017年秋季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入学新生起实施,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合格性考试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含语文、数学、英语、德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考试3个部分;等级性考试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中的语文、数学、英语、德育和专业基础知识。 中职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在籍学生(含高职院校招收的中职学生)均须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员也可报名参加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考试内容。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和高校人才培养要求为依据。坚持立德树人,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强化基础性、综合性、时代性、实践性,全面考核学生掌握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程度,重点考核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公共基础知识中的语文、数学、英语、德育和专业基础知识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均采取书面闭卷笔试方式。计算机应用基础合格性考试采取上机考试方式。专业技能合格性考试采取现场实际操作或应用信息化综合实训平台考核方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考试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专业技能考试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 合格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的德育、语文、数学、英语满分200分;计算机应用基础满分100分。专业基础知识满分150分。专业技能满分100分。考试成绩以原始分记载、以等级呈现,共分A、B、C、D、E五个等级(其中E为不合格),作为评估中职学校办学质量重要依据,是学生毕业的依据之一。等级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等级性考试满分合计100分。专业基础知识满分100分。考试成绩以原始分记载,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成绩作为高职院校录取新生的依据之一。 2021年起,普通高考科目由统一高考科目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组成。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3门,不分文理。选择性考试科目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2门。考试安排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考试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选择性科目考试统一在每年6月份举行。外语科目考试含听力和笔试两个部分,待条件成熟后实行“一年两考”。 考试成绩。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满分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科目每门满分150分,选择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100分。物理、历史成绩采用原始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成绩依据转换规则转换后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等级转换赋分办法另行公布。 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方式。2021年起,按照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两类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录取。普通高校依据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考生自主选考的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本科院校招生实施“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高职专科院校招生继续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 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以高职(专科)招生为主,并作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2020年起,高职院校分类招生与普通高校招生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不再单独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 方案显示,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招生。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依据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技能测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录取总成绩750分,其中公共基础知识(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的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成绩300分,专业基础知识的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成绩250分,职业技能测试成绩200分。 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高职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班学生,学生须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职业适应性测试结果择优录取。录取总成绩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各占150分(原则上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卷面分值100分的1:1.5比例转换),思想政治、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每门各占100分。 |
重磅! “3+1+2”福建新高考实施方案公布! 东南网4月23日讯(福建日报APP-新福建记者 谢婷)23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1年开始,我省将试行“3+1+2”的普通高考新模式。 什么是“3+1+2”模式? “3”是指语文、数学、英语3门仍作为必考科目; “1”是指物理、历史作为选考科目,考生可任意选择其中1门; “2”是指生物、化学、地理、政治中选择2门作为选考科目。 在这种模式下,物理和历史的学科地位将得到极大地突出。 与此前两批高考改革试点省市实施的“3+3”模式不同,“3+1+2”模式在保留学生一定选择性的同时,将扭转考生弃难就易、扎堆选择带来的个别学科遇冷和选考人数过低等问题。 对全体考生来说,对比前两批高考改革试点省市“3+3”的几十种组合,“3+1+2”模式降低到了12种组合。 “3+1+2”规则的12种排列组合 赶紧一睹新改革方案的具体细则吧—— 方案提出,要完善高中阶段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 1.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自2018年秋季普通高中入学新生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 合格性考试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等14门科目。 选择性考试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科目,学生可从中选择3门参加考试。 合格性考试每门满分100分,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60分及以上为合格。合格性考试各科目(含操作测试项目)成绩合格是学生毕业的 必要条件。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不含实践操作)合格性考试原始成绩作为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100分。物理、历史以原始分呈现,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科目成绩 以等级转换分形式呈现。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维度,评价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2.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自2017年秋季中等职业学校入学新生起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合格性考试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考试3个部分: 公共基础知识中的德育、语文、数学、英语满分200分,计算机应用基础满分100分;专业基础知识满分150分;专业技能考试满分100分。 考试成绩以原始分记载、以等级呈现,共分A、B、C、D、E五个等级(其中E为不合格),作为评估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重要依据,是学生毕业的依据之一。 等级性考试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中的语文、数学、英语、德育和专业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等级性考试满分合计100分;专业基础知识满分100分。考试成绩以原始分记载,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成绩作为高职院校录取新生的依据之一。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学业成绩、能力素质等方面。综合素质毕业总评分由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学业成绩、能力素质积分构成。综合素质毕业总评合格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 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方案提出,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改革。主要有4个方面: 科目设置 2021年起,普通高考科目由统一高考科目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组成。 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 选择性考试科目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2门。 这个科目设置,可以简称为“3+1+2”模式。 考试安排 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考试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选择性科目考试统一在每年6月份举行。 外语科目考试含听力和笔试两个部分,待条件成熟后实行“一年两考”。 考试成绩 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满分750分。 其中,语文、数学、外语科目每门满分150分,选择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100分,物理、历史成绩采用 原始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成绩依据转换规则转换后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转换办法,第三批启动高考改革的8个省市采用统一方案。 每门原始分为100分,转换满分为100分,赋分起点为30分。 将每门科目考生的原始分从高到低划分为A、B、C、D、E共5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15%、35%、35%、13%、2%。 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时,将这五个等级内的考生原始分,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转换到100~86、85~71、70~56、55~41、40~30五个分数段,得到考生的转换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招生录取方式 2021年起,高等学校按照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两类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录取。 普通高校依据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考生自主选考的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本科院校招生实施“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高职专科院校招生继续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 方案提出,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 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方面 高职院校依据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技能测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考生录取总成绩750分,其中公共基础知识(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的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成绩300分(合格性考试成绩满分200分、等级性考试成绩满分100分),专业基础知识的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成绩250分(合格性考试成绩满分150分、等级性考试成绩满分100分),职业技能测试成绩200分。 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方面 高职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班学生,学生须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职业适应性测试结果择优录取。考生录取总成绩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各占150分,思想政治、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每门各占100分。 看了以上这些,大家对这次改革是不是有了一定了解了呢? 记者琢磨了一下,觉得新高考的选考模式,确实能够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但是同时也给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新高考环境中的学生,要注意提高自主选择的能力,形成自律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针对感兴趣的专业,选择具体的高考科目。 例如,有的学生对软件工程专业十分感兴趣,那么在高考的3+1+2选考模式中,这位学生必须要选择物理专业。因为选考模式中的大学招生,在具体专业上不再区分文理科,而是区分具体的高考科目,如果考生没有相应的科目成绩,那么就难以报考相应的专业。 所以2018年入学的高中生,现在就要开始研究起来啦! 一张图带你读懂福建高考综合改革—— (来源:新福建 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文 《新福建》编辑部 方婷 /编辑 陈羽晶/制图福建省教育考试院) |
闽政〔2019〕5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福建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19年4月20日 (此件主动公开) 福建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闽政〔2016〕20号)等文件要求,结合福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遵循人才培养和选拔规律,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决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出发,按照2018年启动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的部署安排,2020年实施新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2021年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体制机制。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1.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1)考试科目。自2018年秋季普通高中入学新生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合格性考试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等14门科目。选择性考试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科目,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等,从上述科目中选择3门参加考试。 (2)考试对象。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均须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其中参加统一高考的学生还应参加选择性考试;参加统一高考的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员可只参加选择性考试。 (3)考试内容。考试内容以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含学业质量要求)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坚持立德树人,科学设计命题内容,注重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试方式。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等10门合格性考试科目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选择性考试科目采用书面闭卷笔试,信息技术合格性考试实行无纸化上机考试,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4门合格性考试另设实验(实践)操作测试。体育与健康、音乐和美术3门合格性考试科目实行学科技能或素养测试。 (5)考试时间与次数。高中各科目合格性考试相应安排在高中三个学年进行,高一年级学生参加省级统一组织实施的合格性考试科目原则上不超过4科,学生在完成必修学分课程的基础上参加合格性考试。普通高中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相关科目合格性考试成绩不合格者,可补考1次。补考仍不合格者,可在离校后2年内继续申请补考。 选择性考试每年组织1次,安排在6月份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限报考当年统一高考的考生参加。选择性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仅限当年有效。考生若再次参加高考,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可更换。 (6)成绩评定与使用。合格性考试每门满分100分,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60分及以上为合格。合格性考试各科目(含操作测试项目)成绩合格是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不含实践操作)合格性考试原始成绩作为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100分。物理、历史以原始分呈现,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科目成绩以等级转换分形式呈现。 2.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1)评价内容。综合素质评价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客观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维度。 (2)评价管理。高中学校要认真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所有普通高中学生入学后均须由学校在“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账户,客观真实、简洁有效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确保材料真实可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诚信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审查综合素质评价材料。 (3)评价使用。高等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要求以及招生章程,制定科学规范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及其使用办法,并适时向社会公布。招生录取时,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进行客观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重要参考。 (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1.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1)考试科目。自2017年秋季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入学新生起实施,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合格性考试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含语文、数学、英语、德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考试3个部分;等级性考试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中的语文、数学、英语、德育和专业基础知识。 (2)考试对象。中职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在籍学生(含高职院校招收的中职学生)均须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员也可报名参加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3)考试内容。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和高校人才培养要求为依据。坚持立德树人,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强化基础性、综合性、时代性、实践性,全面考核学生掌握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程度,重点考核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试方式。公共基础知识中的语文、数学、英语、德育和专业基础知识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均采取书面闭卷笔试方式。计算机应用基础合格性考试采取上机考试方式。专业技能合格性考试采取现场实际操作或应用信息化综合实训平台考核方式。 (5)考试时间。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考试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专业技能考试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 (6)成绩评定与使用。 合格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的德育、语文、数学、英语满分200分;计算机应用基础满分100分。专业基础知识满分150分。专业技能满分100分。考试成绩以原始分记载、以等级呈现,共分A、B、C、D、E五个等级(其中E为不合格),作为评估中职学校办学质量重要依据,是学生毕业的依据之一。 等级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等级性考试满分合计100分。专业基础知识满分100分。考试成绩以原始分记载,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成绩作为高职院校录取新生的依据之一。 2.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1)评价内容。综合素质评价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学业成绩、能力素质等方面。 (2)评价管理。学生入学后由学校在“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上建立综合素质档案。通过过程测评、毕业总评对学生开展综合素质评价。 (3)评价使用。综合素质毕业总评分由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学业成绩、能力素质积分构成。综合素质毕业总评合格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招生录取时,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做出客观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三)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改革 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以普通本科招生为主。 1.考试科目、内容、时间与成绩构成 (1)科目设置。2021年起,普通高考科目由统一高考科目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组成。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3门,不分文理。选择性考试科目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2门。 (2)考试安排。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考试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选择性科目考试统一在每年6月份举行。外语科目考试含听力和笔试两个部分,待条件成熟后实行“一年两考”。 (3)考试成绩。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满分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科目每门满分150分,选择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100分。物理、历史成绩采用原始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成绩依据转换规则转换后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等级转换赋分办法另行公布。 2.选考科目要求。高校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对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的需要,科学合理设置选考科目要求,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3.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方式。2021年起,按照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两类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录取。普通高校依据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考生自主选考的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本科院校招生实施“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高职专科院校招生继续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 (四)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 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以高职(专科)招生为主,并作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2020年起,高职院校分类招生与普通高校招生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不再单独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 1.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招生。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依据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技能测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录取总成绩750分,其中公共基础知识(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的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成绩300分,专业基础知识的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成绩250分,职业技能测试成绩200分。 2.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高职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班学生,学生须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职业适应性测试结果择优录取。 录取总成绩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各占150分(原则上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卷面分值100分的1:1.5比例转换),思想政治、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每门各占100分。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是科学选拔人才、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省级建立高考综合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市、县(区)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建立相应的高考综合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各项配套政策,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加大教育、编办、人社、财政、公安、宣传、保密等部门之间的协同攻坚,确保高考综合改革顺利实施。 (二)加强条件保障 各级政府在组织、制度、人事、经费等方面,为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保障,抓紧落实城乡统一的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标准,对高中学校可能出现的师资、教室、场馆、教学设备等资源短缺问题,要根据高中教育发展和考试改革要求做好充分准备,增强学校课程实施的基础能力;要努力搭建区域资源共享平台,解决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满足学校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基本办学需求。普通高中学校要全面实施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机制、主动作为、深入挖潜,科学统筹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需求。各级招生考试机构要完善考试安全体系,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完善标准化考点建设,确保公平、有序、高效的考试秩序。 (三)加强工作落实 省教育厅修订完善福建省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要完善组织管理制度,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加大信息公开,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诚信制度建设,严查诚信失范行为,确保考试招生公开公平公正。各高等学校要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发挥招生主体作用,科学设置招生录取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规范招生管理工作,健全自律机制,创新招生管理模式,探索适应高考综合改革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选拔与培养质量。各高中阶段学校要完善教学组织管理,建立选课走班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发展指导与选课指导,健全教学督导评估体系,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管理与使用,提供真实有效的评价信息。 (四)加强宣传服务 各级各有关部门、各类学校要加强对高考综合改革政策、规定和要求的宣传、解读和培训,让社会各界全面准确了解改革方案,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凝聚社会共识,夯实改革基础。要创新咨询服务方式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加强舆情监测,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积极营造高考综合改革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