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盲目建设或现“债务黑洞”
专家提醒,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押宝”城镇化,地方融资平台的主要抵押靠土地,还债付息靠卖地,一旦新城成空城、土地出让断续,极有可能出现地方债危机。
楼盘住宅盖起来了,但销售率和入住率偏低,成为当前一些二三线城市新城建设的普遍现象,也给当地带来巨大财务风险。
比如在湖北省某地级市规划占地近40平方公里的新城中,各类已建或在建楼盘林立,新城区内的大洋五洲、和昌国际城两大楼盘均为近百万方的大型小区。这些小区已基本建成,销售中心却人烟稀少,大部分房屋没有装修入住。
销售人员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除少数被行政单位集体订购外,其余房源销售并不乐观,部分楼栋的销售率仅有50%,有的甚至更低。市民杨先生表示,这里只看见有人建房,没有看到人装修入住。“这里原是一片大山,谁会来这么偏僻的地方买房?”
业内人士表示,很多地级市财政收入只有数十亿元,但新城面积都相当于地级市,建设周期多在8年—10年,投资额在300年—500亿元。虽然新城建设融资途径多,但是土地抵押贷款依然占大头,一旦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土地出让金或抵押贷款下降,新城建设就陷入停滞甚至荒废。
各地主要依靠土地抵押、银行贷款进行的新城建设容易形成“债务黑洞”,潜藏着不小的财务风险和压力。审计署日前公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部分地方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增长,但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偿债压力加大。2012年底,4个省本级、17个省会城市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债来源的债务需偿还本息2315亿元,为当年可支配土地出让收入的1.25倍。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认为,为推进新城建设,解决资金问题,很多城市纷纷成立投融资平台,其抵押资产主要是土地资源,或者以土地“白送”方式引进开发商“造城”。然而土地财政的透支危及着新城可持续发展,为新城建设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这些融资平台的土地资源卖光了怎么办?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加剧,风险放大,为地方今后可持续发展背上沉重包袱”。
据了解,目前新一轮大规模政府债务审计正在各地抓紧进行。有专家表示,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进入集中还债高峰期,应关注地方政府偿债风险。一些地方既要借新债还旧债,又要借债搞新投资,债务总量明显增加。很多地方政府担心银行不再贷款,而银行担忧地方政府无力偿债。
- 2013-09-18陕西城镇化率达到50.02% 须突破多个“瓶颈”
- 2013-09-18贾康: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引擎 也就是发动机
- 2013-09-17古蛟新区探路新型城镇化建设
- 2013-09-17新型城镇化不能“空心化”
- 2013-09-14“大城关”方案获同意 德化列入新型城镇化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