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迎接六大趋势
对行业成熟期的认识,迫使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市场格局调整、分化和细分结果的价值;那种挖坑即卖房、是个开发商就能赚钱的“牛市”伴随着行业粗放式发展阶段的结束,也将一去不复返了;在今后的日子里,城市的兴或衰、房价的升或降、开发商的壮大或消亡、楼盘销售的热或冷等,不应再一概而论。一个细分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规律推动的结果。
在未来的15~20年里,房地产行业将出现六大趋势性变化。
1.保障房分流“夹心阶层”的购房需求。
1998年前,各种形式的福利分房一直在持续,商品房的供应面积也还不够大,市场结构的矛盾不算突出。
1998年到2011年的十几年里,由于福利分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停止,加上人们改善住房需求的能力和愿望集中释放,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解决保障房意识和能力的严重缺位,商品房占比超过90%,市场结构的矛盾十分突出,需求远大于供应的局面使得房价持续快速上涨。
2011年启动的“十二五”期间五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的计划,包括正在实施的自住型商品房计划,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住房市场的供应结构,使得保障房在市场上的占比达到25%~30%甚至更多,这将有效地分流大部分“夹心阶层”的购房需求,缓解供需矛盾,从根本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
2.未来房价将由市场决定。
房价的问题一直以来牵动着几乎所有国人的目光和神经。按照一般的经济学原理,商品的价格短期内由供求关系决定,长期主要由其成本因素决定。但在中国,除此这外,政策因素不仅不能忽视,有时还起着主导作用。
尤其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由于保障房供应长期缺位,致使商品房供需失衡,房价上涨过快,政府不得已接连出台政策予以调控,使得房地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严重降低。
十八大后,新一届政府坚持放开市场无形之手,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有目的地让市场规律发挥基础性作用。政策因素减弱后,我们就可以根据每个城市或区域的住房供求状况、城市化推进节奏、家庭收入改变的情况等因素判定房价短期内的升降;还可以按照土地价格、建材价格、劳动力和管理费水平、资金成本水平等房价构成的成本因素变化趋势,判断房价的中期甚至长期的走势。
3.10年后开发商数量将不足3000家。
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开发商的数量曾多达8万家之众。随着市场格局调整步伐的加快,开发商的数量将迅速减少。
按照目前的行业现状,再过3~5年,活跃型的、每年有新项目开工的开发商数量将大幅度减少至5000家以下;10年以后,可能减少至3000家以下。在这一过程中,开发商将被迫对自身的生存战略做出调整,重新对企业的产品定位、商业模式、市场范围、融资渠道和团队规模等做出选择。这一判断对于投资者、银行、购房者及其他相关产业在选择开发商作为合作伙伴或选购其产品时,应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住宅产业化将带来房地产业的革命。
发达国家的住宅产业化水平多已超过70%,地震多发国家如日本,有些建筑产品已高达90%,一栋建筑可以在几十个小时内装配建成。而中国住宅产业化率不及30%,整体仍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
作为从业人士,我们必须认识到:1.住宅产业化将从根本上解决房屋的质量问题,将建筑的误差从厘米缩小到毫米,最终杜绝“跑、冒、滴、漏”现象;2.房屋建造周期大为缩短,从而使投资周期相应地缩短,以生产效率的提升促进投资收益率的大幅提升。我们甚至可以说,住宅产业化将会为我国房地产业带来一场革命。
5.拥抱互联网。
互联网正在改变各个层面的传统行业。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几乎各个行业的商业模式、管理方式等商业生态系统逐步发生着变化。
开发商未来将要学习如何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从客户需求的角度规划企业的经营行为。当客户群体数以十万、百万计之后,如何从其购房的一次消费后,利用网络化的社区服务平台,不断发现和挖掘其生活中的二次消费和持续消费的需求,从延伸服务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是开发商正在探寻的经营方向。
6.创新房地产金融将层出不穷。
在未来15~20年,中国房地产金融系统将不断健全和完善,与不动产经营相配套的REITs(房地产信托基金)呼之欲出。可以相信,在行业不断细分的趋势下,按揭贷款证券化、土地银行、住宅银行、社区银行离我们不再遥远。围绕客户资源整合和服务模式创新的金融产品也将层出不穷,一个房地产金融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已经到来。
[摘要]再过十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3000美元时,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将达到供需的饱和点,行业的发展也将从顶峰开始回落。可是,我国离实现70%的城镇化目标,还需要大约20年的时间。
结束语
房地产业是中国的新兴产业,过去2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起伏的过程。我写此文的目的,是想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回顾和总结,理出其发展轨道大的脉络,对其发展的规律性和特殊性的观察和思考予以整理,从而帮助读者对这一产业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必须告诉大家的是,由于本人经济学理论功底浅薄,掌握的数据既不准确也不系统,加之分析和判断能力所限,文章的观点难免片面甚至偏颇.
同时,这篇文章对于投资者的投资导向、购房者的消费导向、从业者的职业导向等并无实用性参考价值;于开发商而言,对土地的投资规划、楼盘的销售方案与融资方案等,本文并无开出具体的药方。唯望此文能够为各位了解我国房地产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些许帮助。如蒙获益,此愿足矣。房地产“牛市”伴随着行业粗放式发展阶段的结束,也将一去不复返了;在今后的日子里,城市的兴或衰、房价的升或降、开发商的壮大或消亡、楼盘销售的热或冷等,不应再一概而论。
一个细分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规律推动的结果。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所产生的巨大动力,使得我国房地产业稳定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行业的基本属性和特征作为规律性的基础因素,决定着我国房地产业在未来15~20年仍会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中国房地产行业正进入一个微妙的博弈阶段,一方面是中央静观其变,一方面地产政府跃跃欲试;一方面消费者持币观望,一方面开发商迫不及待。这种博弈交错之下,人们对房地产行业的未来也产生了疑虑,多种推测和议论也莫衷一是,更加重了消费者及从业人士对行业未来的担忧。
市场上表态者众,但专业严谨的分析和论述者少之又少。
河南建业地产董事局主席胡葆森1992年创办河南建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省域化发展战略”成为业界的区域标杆企业,老胡耕耘房地产行业二十多年。他对行业的了解和透视,具有说服力。在对房地产行业众说纷纭之时,老胡发心行业道义,撰此文阐述房地产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关阅读:申城房价走势不明朗 有购房意愿的市民不足三成
房价走势不明朗,申城市民购房意愿如何?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昨天公布的“2014年上海市民购房意愿调查报告”显示,市民购房意愿明显回落,仅27.6%的受访者计划近3年购房,近6成受访者购房预算不超过200万元。
多年来,市民持续看涨的房价预期有所转变,2014年市民对房价预期看涨面首次出现缩小。调查显示,认为今后1-2年内上海商品房价格将上涨的受访者占68%,与2013年调查结果相比下降10.2个百分点。其中,认为将“大幅上涨”的受访者比重从18.7%下降至6.6%,认为将“小幅上涨”的比重为61.4%,与2013年基本持平。13.9%的受访者认为今后1-2年内本市商品房价格将下降,2013年增6.3个百分点。比
对房价涨势不看好,也让市民3年内购房意愿大幅回落。调查显示,有27.6%的受访者计划近3年购房。与2013年开展的购房意愿调查结果相比,下降了13.1个百分点。短期内购房意愿同样出现下降,仅9.7%的受访者计划1年内购房,比2013年下降9.2个百分点,为历次调查最低。25.4%的受访者无购房计划,比2013年增加14.4个百分点。
经济压力是影响市民购房意愿的最主要因素,53.6%受访者表示,因经济原因无力购房。调查显示,57.3%的受访者购房预算在200万元以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市民购房区域选择的外推,交通便利成为市民最为看重的要素。
(中国房地产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