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一座形似复古电话亭的“朗读亭”在西安曲江书城门前大受追捧,俨然已成为曲江一处新地标。作为央视文化节目《朗读者》的特别环节,3月5日上午10点,央视朗读亭正式开始第四站——西安站的“驻扎”,一大早闻讯而来的朗读爱好者们已经在小亭子外排起了长队。(3月8日 《陕西日报》) 《朗读者》火了,朗读亭也走进了民间。“朗读亭”作为《朗读者》的线下延伸,已经在广州、北京、杭州、上海、西安等诸多城市驻留过。这个流动的亭子每到一处都会受人追捧。在上海参加朗读的市民平均排队7小时,最长的竟然要排队9小时。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进入朗读亭享受朗读带来的乐趣,这也成为这些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 人们追捧“朗读亭”是好事,自然与“朗读亭”里有着专业的设备有一定关系。同时,也证明人们需要朗读,也热爱朗读,无论是跟风尝试,还是醉心于此,更或者只求“过一把瘾”,再或者只求凑凑热闹,至少在“朗读亭”里的片刻之间,心绪是宁静的,朗读是出自内心的,自己的文字也好,传承的经典也罢,远离喧嚣的这一刻是最幸福的。 另一方面,“朗读亭”能够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红”,自然与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另一方面,也与城市中朗读场所缺失有一定关系。我们的城市,有图书馆、有公园、有书店、有文化广场,然而,有一个“私密”的“想出声就出声”的朗读空间吗?恐怕很少。正因为可供朗读场所的缺失,也才造成了“朗读亭”的一时火爆。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书籍,人们的情感也需要抒发,人们不仅有阅读书籍的需求,更有朗读文字的渴望。每当看到《朗读者》中的嘉宾在台上朗读得如痴如醉,电视机前的我们,总会禁不住拿起一篇文字,沉醉于其中。要知道,朗读不同于阅读,朗读需要一字一句的沉溺于其中,更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更能调动起身体里的每个细胞融入于文字。 书籍是伟大的,朗读也是伟大的。毋庸置疑的是,未来的某一日《朗读者》栏目可能会“谢幕”,流动的“朗读亭”也可能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而书籍不会,朗读也更不会。因此,醉心于朗读别只依靠“朗读亭”。并且,朗读也可以无处不在,在教室,在家里,在海边,在树下……只要有“心”,朗读就可以随时进行,也就能够享受到书籍和朗读的乐趣。(杨玉龙)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