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美术,我们总是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艺术,原因就在于这两者有着很近的“血缘关系”。源于公众对艺术习惯于仰视的心理情感,美术馆常常会给人以高大上的感觉,似乎那里只是艺术家们的领地,而与普通百姓无关。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认知,从很大程度上说,是因为我们的美术馆一直都在以高冷的面孔示众。 在城市,美术馆是重要的基础性文化设施,但是在不少地方,一些美术馆无论是在选址上还是在陈设上,常常会表现出有意或无意疏远公众的独特个性。于是,如果不是陪伴孩子学习,很少有普通百姓会有事无事地去美术馆走一走、逛一逛,这种情况其实很不正常。 通常而言,美术馆是指保存、展示艺术作品的设施,通常是以视觉艺术为中心。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美术馆同时还是可以成为“城市会客厅”的公共文化空间,是人们没有任何目的也愿意去的地方。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想方设法让更多的民众有机会走进美术馆。所以,现代的城市美术馆要在增加亲和力上多下功夫,让市民觉得美术馆离自己的距离很近,触手可及。 增加亲和力最好的方式是让美术馆融入社区。在人际交往的规则中,关系亲近的人往往距离也靠得很近,所以我们也常常能够通过两人之间保持的距离,来大致判断他们之间关系的疏密程度。其实,美术馆也应该是这样。要想让美术馆具有亲和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规划建设时将其融入到社区,让居民不用西装革履,身着便服走不了几步,就可以进去看看,这更有利于让艺术在城市延展开来,让任何人都有享受美的权利。 美术馆活起来,亲和力才能强起来。现在的很多美术馆更像是展览馆,经常性地给雕塑、摄影、书画以及工艺品等展示提供空间,但仅仅这样显然还不够。从一定程度上说,美术馆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的教育、研究功能。所以,美术馆不仅要主动走出去,向一些教育机构伸出橄榄枝,让美术馆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开发文创消费品。这样,美术馆才能活起来,而活起来的美术馆往往更有亲和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作为城市文化设施的美术馆也应该适应这种变化,进一步挖掘潜能,降低门槛,让普通人能和艺术家一样享受艺术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和收获。因此,我们不但应该重视城市美术馆的建设,还应该让亲和力成为美术馆的核心要素,这种认识不能模糊。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