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减负实际上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社会各方一直在呼吁,教育部门也在积极倡导,相关的文件、方案、规定一个接一个,但至今还没有取得令各方都能够满意的结果。究其原因,就在于教育问题并非是教育部门的“独角戏”,需要家长配合、社会协作。如果只是单方面严令学校给学生松绑,而各类校外培训机构又在煽动家长在课外给学生增负,那么学业减负的目的就始终难以达成,甚至越减越重。 如今,虽然教育部门对学校的减负要求是越来越严格、细化,把社会关心的节假日补课、家庭作业多且难度大等问题都纳入了明令禁止的范畴,并且通过各类督查检查来督促落实。应该说,通过这些措施,校内减负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积极效果。但对于校外的各类培训机构,教育部门往往束手无策。虽然在推动培训机构规范化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毕竟校外培训大多属于商业行为,行政手段不宜过多干预。与此同时,家长们在教育问题上也还普遍存在着焦虑心理,似乎不给孩子报几个培训班、辅导班,心里就没底,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结果是将孩子的课余时间都贡献给了培训机构,校内减负反而给校外增负腾出了空间。 其实,要实现学业减负的关键还是在于家长。无论校外培训机构的宣传手段多么有煽动性和诱惑力,只要家长不为所动,孩子的课余时间就不会被侵占。这就需要让家长认识到学业减负的必要性。教育部门须做出努力,通过多举办家长讲座、上门家访、教育知识宣传等形式,把正确的教育观念输送给家长,引导家长树立理性的教育心态,从而理解和支持减负政策,避免盲目将孩子送到培训班,为孩子提供足够的休息和自我锻炼时间,真正给孩子的学业松绑。 家庭是教育的关键一环,教育发展需要得到家长的鼎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如果家长一面高呼要给孩子减负,一面又给孩子在校外层层加码,那么减负只会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最终还是让孩子们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直不起腰身。教育一定要遵循科学、尊重规律,要消除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给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足够空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