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健身广场舞已经成为人气相当高的全民健身运动之一。以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主办的全国广场舞大赛为例,2018年参赛人数超10万人,间接参与人数将近100万人。广场舞的普及,不仅是民众健身娱乐之需,也是人民生活幸福的体现。 庞大的参与人群,提高了对广场舞设施、场地、组织等方面的需求,也考验着参与者、组织者、管理者以及相关社会各方的能力和心态。也因此,广场舞在普及过程也有过不小的波折。一些地方的广场舞,曾因“扰民”“抢地盘”等问题饱受诟病,广场舞甚至一度成为坊间讨伐的对象,总是与负面报道挂钩。 其实,矛盾产生的根源并非广场舞本身,而是相关“规矩”没有理顺理好,相关机制尚未健全和完善,说到底还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对此,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并落实相关扶持和管理措施,从上到下将广场舞活动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立了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依法管理、场地管理单位配合、社区及相关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的管理机制,形成合力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广场舞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只要真心为群众利益着想,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顺势引导催生了自律,促进了广场舞文明健康普及。各地在化解广场舞相关矛盾的同时,不断加大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服务力度,努力满足群众文化之需。比如,上海社区体协依托全市214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邀请老师到社区上课,发挥骨干成员示范作用,在媒体上发布文明健身倡议……一连串“组合拳”下来,争夺场地、噪音扰民等问题得到缓解,居民的幸福感也提升了。还有的地方,通过有效的引导,为了防扰民,承诺小区、学校、医院附近不跳,晚八点以后不跳,清晨太早了不跳,把活动地点选在远离居民区的广场和公园,且严格控制音响的音量,尽量不对其他锻炼的群众造成影响,促进了群众自治自律。各广场舞队伍基本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防扰民意识深入人心。这实质上是群众自治意识和文明素养在提升的表现,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广场舞的健康普及,是全民健身的生动实践,也是一道亮丽的文明风景。它是体育活动全民普及的一个缩影,是有品位、有质量的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不但要让居民跳出健康生活,更要舞出文明风貌。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