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研讨会是研究和讨论文艺作品的会议。通过研究和讨论,分析和解读文艺作品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社会意义等。这原本是一项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活动,可一些地方的文艺作品研讨会却变了味,偏离了文化研讨的轨道,沦为互相吹捧、互相表扬的形式,这种现象不仅严重违背了研讨会的初衷,还容易滋生不正之风。四川省对文艺作品研讨会进行明确规范,控总量、提质量,是一种及时的作风纠偏,也是对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的维护。 文艺作品研讨会是一项严肃而重要的活动,可是在一些地方却沦为一场“游戏”,通过研讨会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者有之,炫耀成果者有之,脱离实际者有之,研讨会上的每部作品好像都完美无瑕、无可挑剔,都是难得的经典之作。更有一些研讨会缺乏门槛,缺乏资格审核,不仅对嘉宾缺乏严格的筛选和审查,对作品也缺乏严肃的把关和审核,导致研讨会过多过滥,一些研讨会甚至变成了“吃喝会”“娱乐会”,严重损害了文化健康、社会风气。 要规范文艺研讨会,首先要设置严格的门槛。研讨会是研究和赏析文艺作品的平台,但并非所有的文艺作品都符合研讨会的级别,这就需要建立严格的作品审查审核机制,对文艺作品的质量、价值和意义进行充分的评估论证。对一些有研究和讨论价值的作品及时组织研究和讨论,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评析;对一些泛泛之作,或粗制滥造的作品,则应该明确地拒之门外。通过这些机制和制度,维护研讨会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纯洁性。 文艺作品研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仅要对文艺创作的背景、过程及文化环境等进行深入了解,还需要对研讨的文艺作品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见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可有一些研讨会却并非如此,在点评过程中,点评者往往只是就事论事,缺乏深度,甚至存在敷衍应付、言不由衷的现象。要做好研讨,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积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有理有据。 研讨会以研究和讨论为主,既然是讨论,就应该畅所欲言。可有一些研讨会却一团“和气”,众口一词,很少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这样的研讨会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真正的研讨会应该各抒己见,甚至可以因为某个学术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在争执中达成共识,在辩论中形成中和,对作品的优点不夸大,对存在的不足不掩饰,做到客观评价,这才是研讨会应有的氛围,也是健康的风尚。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