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在2008年12月31日举行的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六点意见,即: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胡锦涛的和平发展思想,是今后实现两岸关系新发展、大发展的重要的方针路线。新的历史时期,党对党报提出了对台新闻宣传的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作为对台工作的前沿阵地和两岸交流的前沿平台,写好“海峡”文章,做好对台报道,无疑将为维护两岸共同家园、联系两岸同胞共同体、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那么,作为省委机关报,党报如何把握涉台新闻?怎么报道对台新闻?这是摆在我们党报面前的一道让人深深思索的问题。毋庸置疑,作为省级党报,我们应当把做好对台新闻报道作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一项神圣使命。
可是,党报怎么做好对台新闻报道呢?或者说,党报记者怎样写好涉台新闻报道?多年的驻站经历,多年从事对台新闻报道的经验表明,做好对台新闻报道,要以两岸文化经济合作与交流作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新闻资源,拓展报道领域,提高报道水平,不断做大做强对台新闻报道,不断扩大对台新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尤其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做足功夫—— 情系两岸 关注民生
应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近几年来,两岸关系日益热络,日趋密切。同时,两岸经济文化贸易活动、民间往来日益频繁,两岸的交流与合作纵深发展。尤其是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简称台交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海峡两岸图书交流贸易会等两岸间的重大经贸文体活动,需要我们做好新闻报道。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尤其应当揪住两岸人民共同关心的民生问题,就两岸百姓共同关注的话题做深做足新闻报道。突出以民为本,坚持为民服务。这也符合新闻工作“三贴近”的要求。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党和政府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是我们新闻宣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台新闻亦是如此,我们在注意改进文化经贸活动和会议消息报道的同时,要努力拓宽新闻视角,力求反映两岸社会全貌,深入关注百姓生活。如:两岸人民首先最关心的莫过于海峡风云——两岸“气候”如何?所以,报道两岸间友好往来、友爱相助的善意气氛,是我们新闻报道首要任务。作为省委机关报,作为权威党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福建日报》就积极主动地报道了两岸有关协议及重大事务性商谈,报道了两岸携手妥善处理包括海上事故、突发事件、涉台刑事案件、两岸人员遣返等大量涉台事务,这些新闻报道对缓和两岸关系、促使两岸交往健康发展起了积极的推波助澜作用。1990年9月,中国红十字总会代表在厦门乘船前往金门,与台湾红十字组织代表商谈并签订关于进行两岸人员遣返作业的《金门协议》,成为两岸对峙40多年后的首个带有官方色彩的协议。1993年11月,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厦门举行第四次工作会议。为营造两岸缓和气氛,从1987年起,厦门与金门相互配合,利用春节等传统节日或重大交流活动,隔海燃放焰火,同乐共庆。与厦门咫尺相望的金门,从“军事禁区”到“解除戒严”,从实施“战地管理”到开放观光旅游,从依托“阿兵哥”谋生到融入厦门生活圈。曾经是两岸关系中特别敏感、摩擦冲突频发的厦金海域,成为演绎两岸关系缓和、两岸同胞交往的“风向标”……凡此种种,这些都成了《福建日报》当时的报道重点。
其次,两岸人民最关心人员往来的便捷问题。实现两岸直接双向“三通”,是国家30年来坚持不懈的郑重呼吁和战略决策。在这方面,作为党报,也义不容辞。应该说,自厦金之间于2001年1月2日开通“小三通”以来,厦金航线一直都成为《福建日报》关注的“新闻热线”:台湾航空公司增开岛内各航点往返金门的航班,厦门机场推出厦金海空联运一条龙服务,邮政部门开通“两门航线包裹”业务,轮船公司每天航班增加到20班次等,都成了报道的重点。2006年被确定为两岸节日包机航点,2008年7月起又增开了周末包机,我们都饱含满腔热情,给予全面报道。本人2003年采写的《两岸汇款往来只需几分钟》(消息),就荣获福建新闻奖二等奖和全国省市区党报好新闻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