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智库 > 正文

媒体报道道德取向存在问题探析

2012-05-30 17:38:27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蒋 勇  
视频加载中...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永远要弘扬、示范善举,批评、抵制丑恶。但在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有些媒体越过道德底线,导致一些报道道德取向失范,出现导向错误。

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媒体传播不仅是对各种各样信息的传递,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情景,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媒体传播的道德取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整个民族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水平。因此,全媒体时代正确把握好新闻报道的道德取向已成一项重要任务。

道德取向是媒体导向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学者麦库姆斯从受众心理学角度对媒体议程设置功能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他认为,媒体之所以能为公众设置议程,是因为受众对于媒体存在着导向的需求。他解释说,在每个人心里都有理解周围环境的需求,比如说你刚搬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或者说刚进入一所大学开始新的求学生涯,你会渴求了解新环境的一切情况。需要有媒体帮助了解社会和公共事务,理解社会上最新发生的一切。公民对理解社会和公共事务的这种导向需求使得媒介报道产生了议程设置的效果。

媒体的任何传播都同时在向公众指引着各种方向。这种方向是复杂而全方位的,有政治的,也有伦理的,还有文化的,帮助受众构建自己的审美观;当然还有生活的,提高人们生活情趣、形成正确的生活价值观……

媒体的道德水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几代人的社会风尚。2011年上半年,一些地方的情感类、相亲类电视节目低俗之风愈演愈烈。这种因媒体传播道德取向出现的偏差,造成了受众特别是青年人价值判断的混乱,引起社会有识之士的尖锐批评。

这种因媒体传播道德取向出现严重偏差,导致在受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例还有很多。例如某民工子弟学校一名五年级女生在学校厕所产下男婴,引起当地多家电视媒体连续3天对该事件进行跟踪报道。这些电视媒体几乎都有采访这位女生的哥嫂、学校校长、任课老师及门卫的画面,公开披露了其所在学校和就诊的医院。个别频道甚至将镜头对准医院住院登记薄,将女生的姓名清晰展示给观众。有一频道的栏目组居然对小女孩本人提出质疑:“孩子的父亲到底是谁?女孩是否像她自己所说的遭受了一次突如其来的凌辱?为什么她会做出独自生下孩子的决定?”作为负责任的公众媒体,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报道应有更多的利弊权衡和社会伦理考量,尤其对一些涉及未成年人的新闻事件,更要从是否利于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角度审慎处置。一味哗众取宠炒作反映出当下一些媒体法制观念淡薄、职业操守模糊和社会责任的缺失,从而使新闻报道的道德取向严重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