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新兴媒介对儿童的影响 相较于监管、审查较严格的电视节目来说,网络是一种更加自由的传播媒介。近年来兴起的“微博”是一种人人都能发布新闻的“自媒体”,由于缺少监管,发布在微博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微博这个强大的自媒体平台展露给儿童受众的是时时刻刻发生在成年人世界中的种种真实事物,信息的及时发布与大量涌入使媒介监督的缺乏愈加凸显。由于时滞性,网络中的把关人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删除那些具有不良影响的信息,甚至他们为了赚人眼球往往不愿意及时删除那些低俗信息。并且,由于网络的及时性与随意性,作为监护人以及把关人的家长通常很难及时地了解到孩子对不良信息的接触情况。 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以及低龄化的趋势乃至各种三俗事件的发生,说明青少年乃至儿童在网络这个“大染缸”中被浸淫了太多成人化乃至低俗化的色彩。然而儿童并不具备有效且有选择地驾驭媒介、识别信息的技能,因此他们在主体上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成人领域,失去了作为儿童的“权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卜卫教授指出:“儿童应享有健康、安全、精神充实的童年生活。这是儿童的基本人权之一。”[5]在网络世界中,暴力、色情、低俗的内容无从杜绝,对于儿童的这一权利便无从保证。网络的复杂性剥夺了儿童享有童年的权利。 儿童在网络中的形象 不仅如此,儿童在网络中的形象也与在传统媒体甚至是电视上的形象相去甚远。儿童在网络中的许多形象不仅仅如波兹曼所说的被“成人化”了,而且更是被灌输了成人的意志,甚至被创造出来反讽现实,行使着成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功能。在微博中被转发的很火的网络成人漫画中,有不少主角是儿童。与电视媒介中典型的“小大人”、模仿成人的形象不同,网络中的儿童有着很明显的儿童的外形,似乎过着我们熟悉的应属于儿童的日常生活,然而其言行举止,尤其是有性隐喻的内容的放肆程度却令成人大跌眼镜。发布这类信息的博主自然是为了博得点击率,然而这也无形中改变了成人对儿童的看法,也改变了真实世界中的儿童。网络中儿童的形象通常是掌握着话语权的成年人塑造出来的,而这与现实中真正的儿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无从断定,当今没有“羞耻心”的儿童是先出现在网络媒体中还是先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能说,这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过于普通的少年儿童形象已经无法存在于网络,因为为点击率而生的网络文化无法容忍不能吸引眼球的形象存在。网络作为社会的“解压阀”,其功能已经被现代人所滥用,肆意宣泄自己对社会以及他人的不满,而儿童也沦落为其调侃社会的对象。网络在形成舆论中拥有强大的力量,而一些非理性的舆论同样也大有市场,儿童的形象便淹没在这非理性的舆论之中,他们抑或被人贴上了道德主义的标签,承担了太多不属于儿童的社会责任;抑或被成年人直接剥离了“羞耻心”,成为低俗的玩物。 结 语 尼尔·波兹曼认为电脑很可能会保持神秘莫测,为官僚精英人士所控制,他显然低估了电脑这种媒介被普遍使用的可能性,也低估了如今电子媒介的发达程度。在如今这个网络空间与真实社会相交织的世界中,“学校”与“家庭”已经无法成为能够抵制童年消亡的机构了。 如果说在电视媒体横行的时代还有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的景象,那么在电脑媒体时代便是被隔离的个人面对电脑屏幕的时代。毫无疑问,电脑媒体对童年的摧毁力要比电视媒体强大数倍,并且这种趋势会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更新换代而愈加严重。童年的消逝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而愈演愈烈,使少年儿童在不知不觉中便失去了应属于自己的“童年”。这种现象应当引起人们的警觉,从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分级与监管和对少年儿童媒介素养的教育入手,尽可能地还给孩子们一个真正的童年和一片纯净的天空。(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1,http://www.cnnic.cn/research/bgxz/tjbg/201201/t20120116_23668.html。 [3]格兰·斯帕克斯.媒介效果研究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