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连线哥”蒋林:我对专业地震报道的几点思考

2013-06-24 17:27:48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蒋林  
视频加载中...

不专业的初衷,导致不专业的报道

4月22日清晨6点钟,距离我们直播车不远处的爱心餐加工点忙碌起来。大概6:30,爱心稀饭已经开始分发,从准备、熬粥、排队、领粥,在这个点采访的各类型记者的数量众多,显然这一天我已经不是起得最早的记者了,大队人马已经到来。

时间不到7点,一对父女模样的人出现在我视野中,父亲三十来岁,女儿也就3岁左右,他们各自领了一碗粥。说是碗,其实就是一次性的餐盒,且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大家吃口热食的心愿,爱心人士前一天就把很多的餐盒的盖子与盒体分开,这样盒子能装稀饭,盒盖略浅但是也能用。领到热粥的父女俩正准备在摊点附近喝粥,父亲看到旁边还有一些榨菜,于是示意女儿原地等他,他决定去取点榨菜再喝粥。我看到小女孩大概是觉得一饭盒盖的热粥实在不好拿,于是她将那个盖子用双手捧着并慢慢蹲下,眼睛时而看看热腾腾的稀饭,时而看向街面的更远处。突然间几位摄影记者发现了这个新闻画面,闪光灯开始闪烁,紧接着旁边的若干位摄像师和记者也蜂拥而至开始记录这个极像“希望工程大眼睛”一般的女孩。这是此次抗震救灾报道,第一次让我因为密度(单位新闻元素周边的记者数量过多产生的压迫感)而惊讶。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去变化角度拍同一个小女孩呢?原因无外乎几点:1.这个事件本身确实能提炼出一些灾后生活陆续恢复的元素。2.记者扎堆采访的群体跟风效应。3.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部分记者在来芦山之前就为一些重大题材的采访,提前虚拟出了一张张典型面孔,一幅幅典型画面。采访,变成了程式化按图索骥的走访,只要遇到了设想过的画面,就会丰收般地记录。

这个片段中,无论是震后第三天早晨的爱心早餐制作过程,还是一个典型性的受灾地区的儿童形象,亦或是一幅最能让人怜惜的手捧餐盒喝爱心稀饭的画面,甚至是那双虽然还有几分惶恐,但是清澈懵懂的大眼睛,这些反映震后灾区救援、抢险、重建的“被设想”“被寻找”的画面,如同不期而至的熟悉梦境,将部分同行带离了现实,带向了虚拟假想出的“典型性场景”。情绪上主观拔高,行动上预设场景,采访中努力引导,人到灾区心是外行……不专业的初衷,导致了不专业的报道出现。

取长补短,融合报道才能更准确高效

芦山地震发生后,除了传统媒体恪尽职守,新媒体在灾害报道与信息传递中正式成为主力军的一部分。地震发生后的成都一度通讯不畅,无法彼此联络的成都电视台SNG直播组成员,基本都是靠直觉和此前的应急预案赶往电视台集结,最先获得的震中确切位置来自微博,最先建立起的联系来自微信和微博私信。之后几天里,微博求助、微博质疑、微博采访、微信采访,新媒体在抗震救灾中异军突起,前所未有地影响着抗震救灾工作。

4月23日8点,从国家级媒体的官博,到个人微博陆续发出转载:“紧急扩散!天全县告急!这是一个被忽略的灾区,90%以上房屋成为危房,部分乡村电力中断,10余万灾民因缺少物资等待安置。天全县目前急需帐篷12110顶,发电机200台,手电筒2800只,棉被17100床及油布、雨衣、大米、矿泉水等生活必需品,同时需要大量活动板房。请扩散,帮帮天全县的人民!” 4月24日13点,天全求助微博被热心网友@给笔者的个人微博“公民蒋林”。当天下午两点半,我和采访组抵达天全,并通过微博询问,找到了前三个当地的被访者,开始情况收集。

4月25日通过对天全县较为全面的采访,我们发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救灾信息传播问题:一条基本真实的求救求助信息,在不断被转发,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同时,其所反映问题的客观性却开始大幅度衰减,甚至当一些热点话题被媒体聚焦时,“真”信息、“假”现状的矛盾出现了。从各大官博发出天全被遗忘的消息开始,在网络中有关天全受灾被忽视,各种救灾物资只过路不停车的声音大量涌现。客观上,部分民间救援物资在23日和24日到达天全县确实与此类求助有关,但总体情况的改善仍是国家根据4?20地震的实际受灾情况统一有序调配的结果。但是我注意到,天全县救灾物资大幅度汇聚的声音,却在之后的几天里被继续转发的物资紧缺声浪淹没了。

此次芦山抗震救灾,一方面新媒体、自媒体在灾害救援中的信息汇聚与沟通主平台作用日益凸显,但另一方面信息传达的不均衡不对称,也使得信息传播的盲目性与功利性被放大了。现在可能很少有人会在自己发送的求助微博里加上时间,也很少有人在转发时关注原帖的发出时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放大,但是信息的及时性与真实性却在急剧衰减,最后当某些传播几乎失控时,时间的变量让事件的真实性无从考量。

在这次芦山地震的采访过程中,我们用了两天对天全县是否成为被遗忘的救援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采访与调查,并在连续两天的直播节目中,对部分影响巨大的时间性失实的微博求助、微博呼吁进行了修正与纠正。在未来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灾难救援报道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取长补短或可成为一种新的媒体效率与保真方式。

平心而论,此次芦山抗震救灾报道,媒体整体的反应速度相比汶川地震时更快,媒体在灾害救援中的位置更靠前。当然,这次全国媒体的反应是否过度,力量是否有浪费之嫌,也一定是今后一个时期争论的话题。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应该相互借力;外省媒体与本土媒体应该有效接力;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应该形成合力,点面结合深浅有度。

以成都电视台为例,我们的优势就是距离震中较近,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有效反应,当然作为一家城市台,我们也有自己的劣势,所以全方位的数据和视角不是我的报道重点。我深信在一些事关百姓的具体问题的调查走访,并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是我留在灾区的意义所在。不盲目乐观,也绝不悲观愤世,深吸一口气,沉下心来,用受灾群众的视角看待每个生活中的细节,不停留于灾害现场的表象惨烈,不用围观的心态面对救援中暴露出的问题,走访求证,用心表达。(作者是成都电视台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