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须闯“五关”——从一次批评报道实践谈体会 贺 鹏 作为一家党报,舆论监督不可或缺。一篇好的舆论监督报道,既能反映百姓的呼声,也能成为政府部门工作的抓手,推动难点、热点的解决,还能提升党报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今年4月9日福州日报3版刊发的《村支书耕地上建起9层豪宅》一稿,披露了福清市龙田镇玉瑶村时任村支书李命珠顶风抢建一事,引起读者强烈反响。这是一篇成功的舆论监督报道,见报当天就被全国多家新闻网站转载,很快升温为一件热点事件。报道后,福清市当地纪委、国土等部门介入调查,事后该村支书被双规。 这篇报道取得成功,主要得于记者成功闯过“五关”,即选材关、情绪关、细节关、导向关、协调关。 一、选材关 党报是党和群众的连心桥。党报的性质决定舆论监督要为党和政府帮忙不添乱,要为市民所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鼓与呼。因此,选材时要选择些百姓关心、政府想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舆论监督。 就以福州日报党报热线为例,该热线每天都会收到各类的投诉,如群众来信、读者报料、微博热点等,线索繁多,可供报道的题材也挺多。为此,一篇成功的舆论监督报道,首先就得闯过“选材关”。 上述报道的线索,是今年4月初本报党报热线接到的一个电话报料。群众在电话中大概说,福清市龙田镇玉瑶村村支书在村里一手遮天,胡作非为,并顶风违建豪宅。 福州日报采访部每天都会对热线线索进行梳理、判断,对选材认真斟酌。就村支书违建这条线索,部门的碰头会认为这是一条很好的舆论监督题材。 违章建筑是当前乡村一个比较普遍的顽疾。但村支书违建这条线索很特殊。一是当事人身份特殊,其时李命珠不仅是村支书还是福清市人大代表;二是建筑特殊,楼高9层、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人均面积达700多。而且当事人态度蛮横,乡镇分管领导多次约谈,但仍我行我素顶风抢建。 此外,福清龙高一带土地私下买卖现象比较严重,村民违建、抢建的风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让当地政府非常头痛。对此,福清市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措施,积极打击此风。 如果这条报道能见报并达到预定效果,既能够引起最广泛热烈的关注,又能配合当地政府的工作,将成为政府打击违建的典范。 根据分管主任的指派,记者动身前往该村采访。 二、情绪关 如何挖掘和还原新闻事实是舆论监督的关键。从新闻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要求我们必须得过“情绪关”。 实践中,我们往往被三种情绪左右。一种就是“冲动”,尤其同时面对多位情绪激动的受访对象时,容易一头发热。二是盲从,人云亦云,让人牵着鼻子,脚踩西瓜皮,溜到哪算哪。第三种就是畏难情绪,采访一不顺利心里就打退堂鼓。 新闻报道追求的是客观公正。过不了“情绪关”,一篇报道难免偏颇。尤其对舆论监督报道而言,凭感情、意气用事更是一大忌。稍不注意,就容易陷入情感偏袒的“旋涡”。 要克服这些情绪,必须先清楚记者的角色。记者是一个新闻事实的记录者和报道者,找的是证据,求的是事实,而非情绪。否则,难以分辨出哪些是客观事实,难以透过现象看到事实的真相。 记者在玉瑶村采访时,现场来了十几个村民介绍情况,包括老人会负责人、因历史问题一直拿不到建房用地的村民,以及一些对村支书早就有怨言的村民。其中,几户没地建房的村民情绪特别激动,言辞也非常激烈。为避免卷入矛盾之中,不被当事人的情绪感染,记者一方面时刻提醒自己,努力保持冷静和克制,一方面引导村民客观分析历史问题,鼓励他们拿起法律武器解决纷争。 “情绪关”采访时要过,写稿时也要过。如果一篇舆论监督稿件,情绪没调整到位,主观色彩太浓,其监督的力度将被极大削弱。这就要求我们在行文造句时,做到不用任何倾向性观点、批判性言语,不加带有褒贬感情的文字。一般来说,只用陈述性语言、纪实性的叙述笔调。 三、细节关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舆论监督报道尤为如此。没有过硬的事实和证据,监督报道将沦为信口雌黄,不但不能问责,反而会被问责。这要求我们还必须得过“细节关”,通过还原细节来构建事实的证据链。 在村支书违建这篇报道中,记者先采访的是村民。经村民指认,记者找到了违建的房子。在当地一个名叫“十七亩”的地方,路边一幢9层高的独体楼,确实很是显眼。多位村民都说,这就是李命珠新盖的房子。年前,李家已经搬进了这幢新房。 通过采访、梳理,记者收集了一大堆材料。但这些仅是村民的一家之言,需要其他方的核实,尤其是细节的核实。细节决定成败。白纸黑字之间,一些新闻官司多由细节的疏忽惹出。 在这篇报道中,3个问题比较关键。这房子所在地是不是耕地?房子建设有没有相关手续,是否属于违法建筑?违建过程中,政府部门有没有执法?因为村民在质疑,在福清市三令五申严厉禁止违章抢建的情况下,村支书的豪宅为何能大摇大摆地抢建上去!为此,记者前后3次跑到事发村、镇,向村干部、村支书本人、镇领导等多方求证。 记者先找到村部,希望村干部能给记者确认这些疑问。但他们心存顾虑不愿谈。当事人李命珠也是避而不见。后虽拨通了电话,对方也仅仅是草草回答并很快挂机。记者一个小时内,向他打了3个电话,欲核实房子的归属,得到的竟是三个答案。李命珠第一次说房子是他弟弟的,第二次说是他弟弟和他儿子共建的,第三次又说是他和儿子的。 为了核实细节,记者还采访了龙田镇政府。跑了两趟,终于采访到龙田镇分管副镇长。副镇长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套住宅的违法及他们执法等有关情况。为确保万无一失,在写完初稿后,记者又再次一个个环节核实才提交给编辑。 四、导向关 对于党报而言,开展舆论监督报道还必须注意导向。 采访中,村民向记者反映了很多材料,如村支书存在违规卖地、贪污等违纪行为。这些本都可视为报道的角度。但是,党报的性质决定党报开展舆论监督,必须以解决问题、治病救人为目的,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搞热闹,更不是为曝光而曝光。 因此,要过“导向关”,首先就得选择合适的报道角度。角度决定导向。实践中,一篇报道能否产生较大的影响,除了题材本身存在的客观价值外,角度功不可没。 本着引导不误导,建设不破坏的原则,沿着促进问题顺利解决的思路,记者决定从村支书违建这一典型切入,舍弃其他素材,围绕这点做足、做丰满文章。这个角度,也让记者有了纲举目张、拂去乌云之感,避免了素材之间的各种繁杂。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规律。为了公正客观,记者不能直接站出来说话。但作为一家党报,必须要旗帜鲜明伸张正义,这时可以考虑配发言论。因为言论本身也是一种导向。一方面能增强舆论监督的力度,一方面又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症结所在,引导公众舆论往良性轨道发展。在做这篇报道的时候,记者把对整件事情的思考,写下题为《各种不解谁来解》的短评,附在报道的后面,新闻和评论相得益彰,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协调关 一篇舆论监督报道是否成功,报道后的效果是一个重要参照。实践证明,一篇成功的舆论监督报道,往往都是顺势、借势、借力的产物。在开展舆论监督时,如联合纪委、人大、政协等具有社会监督功能的单位或者相关职能部门一起参与,既能营造好舆论监督报道的氛围,又能增强舆论监督的效果。 此报道见报后,记者在第一时间走访了福清市宣传、纪委、国土等部门,一方面向他们通报此事,一方面希望就此事做进一步的追踪。纪委部门很快就此成立了专门的调查组,并联合国土、经侦等部门进行深入调查。事后,该村支书因多项违法违纪行为被双规,该起案件也成为当地政府打击违建的典范,很好地配合了当地有关部门的工作,达到了比较良好的效果。 舆论监督难,地市党报舆论监督难上加难。总结多年来做舆论监督报道的经验,笔者认为,闯好“五关”是做好地市党报舆论监督报道的一大“法宝”。(作者单位:福州日报) |
- 2013-09-18《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9期
- 2013-08-08《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8期
- 2013-07-03《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7期
- 2013-06-09《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5-6期
- 2013-05-14《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