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都市报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型 林忠锦 曾经在区域市场很风光的都市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正面临越来越迫切的转型需求。转型压力内外兼具。从外部大环境来讲,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人际交流工具,凭借实时、便捷和互动性等优势,彻底改变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报纸在普通市民特别是年轻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在降低,由此引发广告商投放重点转移;从都市报内部来说,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也进入相对平缓的发展阶段,人才结构在不断老化,面对资讯爆炸,新闻创新难度加大,报纸上经常充斥着网络上滞后于网络的“旧闻”……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这些压力,做为传统媒体的报纸从业人员,正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度。悲观者有之,认为报纸会迅速走下坡路,要赶紧找出路;乐观者则认为,在一些局部地域,报纸还是强势媒体,困难只是暂时的。 纷乱之时更需要独立的思考。笔者认为,过分的乐观和悲观均不可取,当下都市报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尽快转型,适应被互联网改造的媒体生态。要改变新闻长篇累牍的形式,以精彩的短新闻适应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方式;同时,要用极度的本地化,要应对区域广阔的互联网,以贴近性来吸引读者;此外,要主动拥抱互联网,将互联网的便捷为我所用。 以下仅以海峡都市报为例,谈谈应对新媒体时代,都市报转型的一些办法。 一、让短新闻更短,深度新闻更深 内容是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至少在目前传统媒体仍然是新闻生产的主力军。如果哪一天所有的传统媒体,从报纸到电视台到杂志,都拒绝网站转载新闻,那么,各大门户网站的首页将会一片空白。传统媒体仍然是内容的主要生产者,无论传播介质如何改变,传播的内容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受欢迎的独特内容就是传统媒体目前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当然,新媒体即时性、碎片化、交互传播模式,正在改变受众的信息消费模式。对于受众这种信息消费接收方式的改变,纸媒也不能视而不见一叶障目。为此,纸媒应该改变传统新闻的采写模式,而这就需要在内容上做加减法,让短新闻更短,让深度新闻更“深”。 让短新闻更短,就是新闻采写上,力求简洁明快,追求用最短的篇幅将新闻展示给读者。资讯爆炸的时代,受众对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尽量多、有价值资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媒体一些新闻的采写开始“越来越短”。《海峡都市报》在2013年4月的新一轮改版就提出,一般新闻稿件特别是资讯类的新闻,要在七八百字内把信息交代清楚,同时写作上要求短句短段落。文章的缩短,也使得在有限的版面上呈现出更多的内容。改版之后,海都报在本地新闻“城事”和财经板块的新闻条数,由之前的半版六七条增加到十条左右,信息量明显增多。 当下,读者消费新闻的习惯,已经越来越趋向碎片化,完整地阅读新闻的人越来越少,扫读新闻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微博取代博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短,以140字的短讯息取胜,人们越来越没有耐性看长篇累牍的文字了。对于报纸受众而言,很多人只浏览新闻标题,然后对有兴趣的新闻才进行详细阅读。基于此,海都报此次的改版,就要求精编稿子的同时要标题出彩,每天总编辑好稿都有专门的好标题奖。 与短新闻短资讯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海都报对一些热点事件加强了全面包装,不惜投入大量版面,同时运用现场采访、专家解读、微博互动、网络视频直播等各种手段,以求将热点新闻一网打尽。比如,前段时间的王金平涉“关说”事件,海都报运用驻台记者优势,深入王金平高雄老家采访,进行现场微博直播,报纸每日跟进最新状况,同时邀请岛内外专家点评,让读者获取网络关注所无法获知的事件另一面,以及相关深度分析。从这也可以看出,整合梳理是报纸相对网络最大的优势。重大新闻、热点新闻是受众关心的重点,不同的受众对于新闻题材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报纸就可以对新闻提供尽量多而全面的讯息,提炼观点甚至包括情感传递。用最多最好的版面做最牛的新闻。 换句话说,传递信息不再是报纸的强项,而是通过整理加工让信息增值。 资讯整合和信息加工才是王者。这其中,考验的是把关人对新闻热点的选择,把一些热点重大新闻做深做透做足,把其他一般的新闻做得更加精炼、准确,易读。而这二者,通俗地讲,就是使新闻更简单易读,把新闻佐料炒出一桌丰盛的菜肴,荤素搭配,且是咬碎了端给受众面前,让受众停留在报纸上的时间更长。 二、最大限度本地化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都市报,在其诞生之初,能在短时间内占领本地报业市场的主要原因就是,本土化运作。报纸的视角对准了生活在本地的市民、瞄准了城市广场和小区,报道市民的生活,街坊关系、家长里短,米价菜价、市政建设、流行时尚等等…… 所谓都市报的“本土化”,简而言之,就是报纸要以地方新闻报道为主,满足当地受众的需求,在情感上贴近受众,在利益上接近读着,与本地读者进行良好互动。 都市报是扎根于城市的,因此,作为地方性的综合报纸,其核心定位是本地化。都市报对于当地的受众而言,最大的新闻资源竞争优势在本地化,通过整合各种新闻资源做足本地新闻,增加新闻的原创性,为受众提供更加具有地域性的资讯和人文关怀。都市报应该增加本地新闻的量,不仅是发生在本地的社会新闻,还应该是对本地读者有用的新闻资讯,比如道路出行、交通、教育、消费等生活资讯,此外,更应该把大时政、大政策进行本地化解读,把新闻资讯、意义和影响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城市已经成为一个社区社会,市民生活以社区为单位,对社区里的事情比较关心。新闻本地化不能忽视社区里的新闻,目前已有许多报纸开办了社区新闻。而社区新闻应该注重发掘社区里有意思的人和事,让社区内的琐碎生活成为报纸的主角。 在这一轮的改版中,海都报加强了社区新闻,将全市上百个社区分成几大块,每块由几个记者专职跟踪,同时要求记者深入社区当居委会主任助理,每天报道社区的新鲜事、报道家家户户的家长里短。希望用新闻的无限接近性,吸引本地读者。 三、善用新媒体谋求报纸新的发展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媒体逐步融合已经渐成趋势。善用新媒体手段,报纸才可以有新的发展 纸媒与新媒体融合,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新媒体的快速即时传播、互动性强,而传统媒体严谨、信息准确权威。因此,纸媒的一些讯息可以通过自有的官网、微博、微信进行发布,以求最快速度把准确消息传递给受众。 新媒体可成为纸媒的线索源。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可能是第一现场的消息发布者。因此,微博、微信、网络上的消息源可以成为传统媒体的新闻线索,目前互联网信息线索比传统的读者报料方式更快速便捷,也更直接广泛。其次,新媒体的交互式特点,使得传播者与受众,受众与意见领袖、受众与受众之间互动更充分,因此,传统媒体可以通过新媒体收集到更多更直接的反馈。 此外,新媒体影响受众关注新的题材、并形成了新的语言风格,但是他们零散地分布在网络的各个角落,且大多和本地市民的距离较远。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不少媒体开辟了新媒体板块,比如《海峡都市报》开辟了@海都全媒体·网抓,@海都全媒体·网聚,@海都全媒体·互动,用三个版的量来关注新媒体动态,主要关注微博、网络的一些热度比较高的题材,并进行深入采访,并和本地进行结合,增加题材和本地的亲近性。此外,也根据本地市民在网络、微博上热议的话题进行整合,并深入分析,以此来吸引了年轻读者。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利用好新媒体的各种手段,将增加传统媒体在信息时代的竞争力,同时也使得公众更好地参与社会事务,这也将推进传统媒体求新求变。 互联网也许正在让一个全新的新闻业浮出水面。最近,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主编亨利·布拉基特(Henry Blodget)发表题为《新闻业进入黄金时代》(Journalism Has Entered A Golden Age)的评论文章称,虽然部分传统报业公司压缩规模甚至关门大吉,但得益于移动设备和社交网络等技术的发展,新闻业已经进入到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他认为基于几点可以得出以上结论,比如信息传递的空前发达、新闻报道的时间空间弱化、移动设备的普及如此等等。新闻业在变,尤其是报纸。有变化就难免有损失,损失则意味着痛苦与颠覆。事实上,等到当今的数字新闻机构成熟时,等到报业的转型彻底完成时,新闻企业不仅会表现不错,甚至会走向卓越。 (作者单位:海峡都市报) |
- 2013-09-18《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9期
- 2013-08-08《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8期
- 2013-07-03《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7期
- 2013-06-09《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5-6期
- 2013-05-14《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