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结构探新路多元并进谋发展 ——福建报业发展综述 近年来,福建报业沿着求真、求新之路蓬勃发展,形成了以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为龙头,厦门日报社、福州日报社、泉州晚报社、闽南日报社、闽西日报社、闽北日报社、闽东日报社、三明日报社、湄洲日报社等10家市级党报以及30多家都市报、专业报齐头并进的报业发展新态势。 地域特色明显 报业发展与地域文化密切联系。福建报业办报理念与海洋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南音文化、客家文化以及茶道文化等福建地域文化长期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福建风格。其中最富特色的是闽台交流。最近几年,福建与台湾报业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效:台北报业商业同业公会连续5年组团参加由新闻出版总署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海峡新闻出版业发展论坛;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与台湾媒体联合成功举办了四届媒体峰会、联合创办了《两岸传媒》杂志并互派记者;去年11月,福建省报业协会组团参访台北报业商业同业公会,受到台湾同行热情接待。大家还一起协商、共同探讨,寻求两岸报业经营管理交流合作的新突破。 在文化大发展背景下,闽台报业交流已不仅局限于业务交流,而是担当起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推动者的重任。海峡两岸媒体同处中华文化区域,都自觉把弘扬中华文化与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主动承担起繁荣中华文化的使命,是两岸报业交流合作的基础。 今年6月16日,第五届海峡论坛·两岸新闻出版业发展论坛在厦门举行。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袁荣祥为设立在福建省报业协会的闽台报业研究中心授牌,标志着两岸报业交流合作开启了一个新的平台。 传播格局优化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媒体大融合的趋势下,福建40多家报社携旗下60多种报刊,包括党报、都市报、经济报、周刊、月刊等,主动和手机群、网络群、电子报等新媒体互动融合,广泛覆盖,形成全介质的传播能力。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经过近几年努力,总体实力和发展后劲快速增强。目前正在进一步调整媒体结构,从以报纸为主,逐步过渡到多媒体全面发展,向全媒体集团转型。集团整合旗下报刊资源,构建了11报12刊和多个网站的立体化传媒格局。报纸方面,除了党报《福建日报》龙头,集团还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海峡导报》等市民报板块,《海峡教育报》、《海峡消费报》、《法制今报》等专业报板块,《石狮日报》、《晋江经济报》、《南安商报》等区域报板块以及文摘报《每周文摘》,各报定位互有区隔、特色鲜明,已基本完成“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重点,向山区城市延伸,全面覆盖全省”的布局,特别是在沿海发达的中心城市占据比较稳定的市场份额。期刊方面,已拥有《大象》、《海峡商业》、《两岸传媒》、《东方收藏》、《晋江商人》、《市场瞭望》、《海峡茶道》、《寿山石》、《海峡钓之乐》、《海峡儿童》、《新电视》、《闽声》等12种期刊。与此同时,集团积极进军电台、网站等其他媒体。东南网、海都资讯网、台海网、平安福建网、晋江新闻网等及其配套互动、交流平台,均成为各报新闻信息收集发布、运营互动的重要平台。 在传统媒体建设上,发展较快的主流报社正深化改革,加强舆论引导力和传播力,加强报刊产品内容建设,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提升传播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在新媒体建设上,正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共享步伐,推动传播格局进一步优化,促进报业新一轮发展。 产业结构多元 福建报业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抓好主业、加快发展,跳出报业、多元发展。 发展较快的主流报社,将传统产业当作看家本领,发挥长期积累的权威性、思想性、指导性、公信力等优势,稳中求进抓好广告、发行、印刷三大传统产业,在延伸产品价值链上下功夫,从一元化报纸经营向多元化内容产品经营和信息增值服务转变,从新媒体、新业态中寻求新产品、新服务。 海峡都市报的968111平台,依托报纸的权威性、公信力,构建行业传播、招商推广、市民评价等综合服务平台,凝聚了众多优质厂商资源,实现了传媒行业和生产服务业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创建的海都公众服务中心在增加布点、拓展市场的同时,着力做大单体项目。截至目前,海都公众服务中心已在全国8省14个城市落地,初步形成全国性的“公众服务平台”。中心年经营收入5000万元,实现利润800多万元,成为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 福州日报社的“绿卡生活圈”在经营模式创新上下功夫。报社在其子网站“东街口在线”上线之初,主打报网互动、读者俱乐部活动及城市绿色生活服务三大模块,通过整合政务及商业资源,打造围绕“读者绿卡”工程的便民“服务网”。从提供内容之外的服务入手,提升报纸的“黏性”,让受众因享受服务而订报读报。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在文化地产开发、文化产业平台建设、股权投资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文化地产方面,集团最大的文化投资项目——海峡传媒港连续2年被列为省重点在建项目,目前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武夷山旅游文化综合体项目、晋江报业小区项目、闽北印务中心项目正全力推进;结合各地记者站升级改造,加紧推进龙岩、宁德、泉州、三明等地新闻文化综合体建设。股权投资方面,集团参股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连江、莆田荔城小额贷款公司和新华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平台建设方面,集团牵头成立了福建省唯一一家省级文化产权交易机构——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牵头发起设立的福建省唯一省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海峡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已经成立。2012年,集团多元化产业收入同比增长198%,拉动集团总收入增长25%。 厦门日报、福州日报、泉州晚报等发展较快的报社在产业多元发展方面也精彩纷呈。厦门日报拓展户外公共文化宣传电子视屏项目。被誉为“厦门第一屏”的首块户外视屏已于十八大开幕前夕顺利开播,视屏位于市中心人民会堂南侧,面积达230多平方米,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时政、民生新闻和各类服务信息,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这个连通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项目,既充分发挥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又运用了新媒体的技术,意味着传统地市报有了电子立体传播平台,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厦门日报社正陆续推出更多的文化宣传电子视屏,进一步拓展传播方式,为报业经济转型发展搭建更大舞台。 福州日报从多个方面落实多元化产业发展:筹建多功能智能化的报业大厦、报业文化创意园,构筑涵盖美术设计、会展、广告、电子商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中区;建设印刷产业园,从传统报刊印刷向高档数字商业印刷、包装印刷等多领域进军;发展电子商务,在福州新闻网的基础上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建设海峡两岸特色产品的网购平台,在“东街口”社区网站的基础上,结合绿卡工程,为市民提供直供直销自送的特色农产品;依托媒体平台,做大会展业、庆典业;抓住福州即将开通地铁的契机,筹办《地铁报》。 泉州晚报在新市政中心征地40多亩,启动东海报业总部大厦项目,带动盘活报社小区45.3亩地皮,并以新印务中心项目的建设,带动盘活目前印务中心的50亩地皮。利用其地处繁荣市中心的有利条件,开发大型酒店写字楼等,为报业发展提供稳定长效的经济支撑。报社还投资与文化相关产业,与泉州市实验小学联手创办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现有在册学生1400多名,教学质量与泉州市实验小学、晋光小学等名校并列,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转型发展提速 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着福建报业持续发展。2012年,全省41家报纸期发量395.87万份,从业人员9200人,报业总收入27.37亿元。同比增长21.64%,增幅为近5年新高。其中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总收入14.8亿元,连续5年利润过亿。集团按照“传统产业稳中求进,新兴产业加速推进”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报业发展转型提速。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等主要报纸发行量稳中有升,2011年下半年创办的《每周文摘·大象》周刊今年上半年已发行到9省48城,期均发量超过26万份(月发行量超过110万份),挤身全国周刊前三位;2012年四季度创刊的面向国外福建籍华人华侨社团发行的《闽声》杂志,已发行到27个国家,境外发行量超过2万份。今年上半年,集团主业经营除印刷因纸价下行结算收入略有减少外,报刊发行和广告收入仍保持增长态势。新兴产业如海峡传媒港项目,上半年项目投资达11480万元,已完成用地预审、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办理以及省发改委项目备案立项。作为“传媒港”系列项目之一的宁德现代传媒港项目上半年也取得重要进展;武夷山下梅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已顺利完成首宗266.05亩项目用地的摘牌工作;福建海峡文化产业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总规模30亿元、首期规模10亿元的“福建海峡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进入正式运营阶段;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连续主办、联办多届海峡艺术品交流会、拍卖会,总成交额达5000万元。 福建沿海城市报业转型发展都取得了不俗成绩。厦门日报社伴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飞速发展,由单一的党报发展为拥有多家子报、子刊、子公司、子网站的现代化传媒集群。《厦门日报》日均发行量18万多份,自费订阅率高达82%。厦门岛内常住人口平均每5人就拥有1份《厦门日报》,人均拥有党报率居全国前列。 位于省会福州的福州日报社,大力推进报业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了“媒体—公司—网站”的发展格局,拥有《福州日报》、《福州晚报》、《家园》杂志等多家媒体,报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近几年,福州日报社经营收入每年以15%的速度快速增长。 地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泉州晚报社,拥有《泉州晚报》、《东南早报》等6大传播载体和10多家报业产业经营实体。2012年广告收入达1.8亿元。报社资产总值、经营收入和品牌价值位居全国地市报前列。 福建报业正朝着构筑大文化、大产业、大传媒的目标,优化结构,多元并进,阔步前行。 (福建省报业协会) |
- 2013-09-18《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9期
- 2013-08-08《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8期
- 2013-07-03《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7期
- 2013-06-09《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5-6期
- 2013-05-14《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