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动向 > 正文

白俄罗斯女记者获诺贝尔文学奖:用奖金买自由写作

2015-10-09 10:33:19  来源: 京华时报  作者: 田超  
视频加载中...

2014年2月8日,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参加书展(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北京时间10月8日晚7点,瑞典文学院宣布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Alexievich)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她多年从事记者职业,作品多为非虚构文学作品,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重大事件。被问到8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怎么花时,阿列克谢耶维奇幽默地表示,她要做的就是给自己买个自由,因为之前的每一部作品都花费了她五到十年的时间。

她的复调式书写,是对我们时代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授奖词

获奖动态

写下一部部情感史

昨晚7点(瑞典时间下午1点),瑞典文学院新任常务秘书萨拉·邓尼斯女士宣布,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她现场宣读了评委会的授奖词:“她的复调式书写,是对我们时代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随后,萨拉·邓尼斯接受现场媒体采访时表示,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生活在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她当然是一个作家。“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她一直在描绘苏联时期与苏联解体之后的普通人。她所写的不是单纯的历史,也不是仅仅叙述事件,而是写下了一部部情感史,为我们描绘了人们的情感世界。”

萨拉·邓尼斯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参与过报道过的一些事件,包括切尔诺贝利和阿富汗战争等,只是她为挖掘苏联人民内心借用的一种方式而已。“她采访了成百上千的儿童、男人与女人,在她的著作发表之前,我们对这段历史了解很少,至少很少有这种系统的书写。在记录这些事件的同时,她也写下了一段段情感的历史,如果你愿意,也不妨称之为‘灵魂的历史’。”

本人反应

刚开通了推特就得奖

早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阿列克谢耶维奇就一直稳居英国的立博博彩公司的赔率榜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大家熟悉的村上春树。有趣的是,阿列克谢耶维奇还在昨天开通了自己的社交平台,并发出消息:“我今天才开的推特,这多么有趣。”然而,当天她的名字就已经传遍了全世界。

当诺奖评委会通知获奖时,她正在明斯克的公寓里做家务,熨衣服。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接受瑞典电视台(SVT)采访时,也表达了获奖后的心情,“我马上就想到了很多伟大的人物,比如伊万·蒲宁、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这些都是历史上获得过诺奖的俄国作家。她心里一方面感觉棒极了,但同时也感到有些被打扰。

当被问到8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做什么的时候,阿列克谢耶维奇说:“我只会做一件事:给我自己买个自由。每写一本书都要花我很长时间,五到十年吧。”她透露,自己还有两个新的想法打算写成熟,现在可以自由地去写它们了。

出版动态

作品还未上市就加印

昨天,公布诺奖消息常务秘书萨拉·邓尼斯也是女性,她于2014年继承已故院士安隆特在瑞典学院的位置。她在接受采访时透露,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众多作品中,她最喜欢的作品是《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书中的描述使得自己离这些女兵很近。该书记录了二战中苏联前线女兵的故事,由磨铁图书引进出版的中文版将于近期上市,由吕宁思翻译。

据磨铁图书的策划编辑陈亮先生透露,加上此前出版的《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锌皮娃娃兵》和即将上市的《我还是想你,妈妈》,大陆读者将在近期看到4本新科诺奖得主的著作。诺奖消息公布后,虽然有的书还未上市,出版方已经在抓紧商量加印计划。

此外,中信出版社已确定引进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近作《二手时间》,预计2016年出版。该书用口述采访的方式,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20年间普通人的生活。编辑张依女士介绍,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此前版税并不高,属于行业正常水平,不知获得诺奖后会不会提高。

□白俄罗斯女记者获诺奖后的启示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谁?《锌皮娃娃兵》曾被列为禁书

斯维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生于苏联斯坦尼斯拉夫(现为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镇)。父亲为白俄罗斯人,母亲为乌克兰人,父母二人都是乡村教师,后来举家迁往白俄罗斯。

她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曾在几个当地报纸任职记者,然后在明斯克为文学杂志记者。因为独立报道和批判风格,她的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代表作《锌皮娃娃兵》曾被列为禁书。由于政治原因,她在2000年曾离开白俄罗斯,侨居过意大利、法国、德国和瑞典等地,2012年返回明斯克居住。

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非虚构作品,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被翻译成多达35种语言在19国出版,仅《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的俄语版销量就超过两百万册。

《锌皮娃娃兵》的中文译者高莽先生在后记中提到,“1989年初冬,阿列克谢耶维奇随苏联作家代表团来中国访问。阿列克谢耶维奇衣着朴实,发型简单,面颊略带忧思,有一双灰色的眼睛。她讲话谦虚、稳重,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豪言壮语,每句话出口时,似乎都在她心中掂量过。”

她的作品如何打动人?从被伤害人的视角看待灾难

虽然阿列克谢耶维奇近些年一直是诺奖热门人选,但消息的公布还是让其作品中文出版方惊喜。中信出版社编辑张依曾在磨铁图书供职,参与引进了《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锌皮娃娃兵》和《我还是想你,妈妈》。“这两天我没太考虑她会获奖的事,诺奖颁给非虚构作家比较难得,很多人都没想到。”

张依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对中国来说不算“新”作家,“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就引进过她的作品,那时估计还不是正版,1989年她也来过中国。我了解她是通过2012年磨铁出版的《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通过采访者口述看待整个事件,特别震撼,那种打动人的真实情感是超过任何虚构小说的。”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今年再版时,更名为《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磨铁图书的策划编辑陈亮表示,诺奖公布后他也很意外,“她的作品虽然都是口述采访的形式,但结构是经过精心布置的,永远是从最弱势的人那儿看待所有灾难。”他认为,可以说阿列克谢耶维奇为世界文坛开创了新的纪实体裁。

早在1985年,吕宁思翻译的《战争中没有女性》就在国内出版,今年再版时更名为《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他本人也更喜欢原来的译名,在译后记中说:“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在阅读原文并译至中文的过程中,我屡屡被其中触目惊心的内容和人性细节震撼,甚至难抑泪水。小时候读过卓雅和舒拉的故事,这本书展示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千姿百态的卓雅。”

张依透露,目前中信出版社已经购入她的近作《二手时间》,原定明年初出版,现在估计会提上日程。该书记录了苏联解体后20年间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苏联解体后人们找不到方向,他们有着不同阶级背景,作者写出了他们面对梦想破碎时的恐惧。”

这是非虚构文学的胜利吗?看到非虚构文学在当下的可能性

李敬泽(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

京华时报:你如何看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

李敬泽:她的获奖会加深我们对于“非虚构文学在当下的可能性”的认识,诺贝尔奖授予一个这样的作家,实际上也是在强调一种古典的文学信念。那就是说,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仅仅把诗歌、小说等虚构作品算作纯文学,实际上评价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要害,应该回到更古典、更基本的文学信念上去,即文学对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的认识和叙述。就好比中国的司马迁,他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在西方的文学传统中同样如此,诺贝尔文学奖曾经授予丘吉尔,还有写《罗马史》的蒙森,这就体现了诺奖对非虚构文学的古典意义的本质理解。

京华时报:她的获奖会对国内的非虚构文学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李敬泽:我们现在是一个全媒体的时代,自媒体的时代。恰恰如此,现在的非虚构文学作者所面临的考验,抵达真实所要付出的努力和勇气,并不比以前要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以前更为严峻。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很容易对事物采取轻浮的、消费性的看法,“一切事情不过是可以在一两天之内关注的新闻而已”。在这个意义上说,非虚构是让我们看到除了漂浮在水面上的东西之外,水面之下还存在的人类生活、境遇、痛苦的冰山,作家依然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触及和呈现这个完整的冰山。

我之前说过,国内好的非虚构作品也许会是记者们写出来的,所以我特别高兴的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得到这样的文学承认,她给我们开启了新的视野。在这个时代,对于人类生活、社会事件具有更深理解和表达的作品,依然是极为稀缺和珍贵的。

京华时报:您在《人民文学》杂志时开辟了“非虚构”单元,这几年非虚构文学在国内的发展怎么样?

李敬泽:这几年,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无论是新闻界还是文学界,国内的“非虚构”写作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目前依然没有看到比较多的优秀作品,这说明非虚构写作并不是那么容易,它对写作者的要求是全面的,需要从身体到心灵的全面投入,因此我并不认为短时间内会有很多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很重要的一点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让我们看到了非虚构文学的可能性。

干预现实的能力是小说不具备的

徐则臣(著名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

京华时报:您对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感到意外吗?

徐则臣:说实话,我并不感到意外,我预测的也是她。诺奖是一个国际上公认的奖,前年短篇小说家门罗获奖,短篇小说是相对冷门的一个领域,这透露着诺奖要放眼全球、容纳所有的文学题材,只要是写得好的都可以得奖,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同样也是这一想法的体现。

京华时报:她的获奖在国内会不会引起一阵“非虚构”文学的热潮?

徐则臣:短期内应该会有一些影响吧,但是一种文学题材的发展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仅仅靠一个奖是不行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说明非虚构被纳入到纯文学里面了,这是一个好消息,它有利于这个文学题材注入更多纯文学的因素。《人民文学》杂志一直在提倡非虚构,就是要让报告文学注入更多的艺术化的因素,整体上提升这个艺术门类,从这个角度讲,是给非虚构作者一个希望和鞭策。

这几年,世界各地的非虚构普遍受到重视,因为它很直接、犀利,真实感、现场感特别强,因此它干预现实的能力是小说和诗歌所不具备的。很多的作家经历现场、报道重大事件,这体现了文学人的担当,这也是这个题材的意义所在。

京华时报:国内的非虚构文学写作,存在哪些问题,面临哪些困难?

徐则臣:阿列克谢耶维奇写一本书花五六年甚至十年,我们的很多作家做不到。我们的作家大多是采访一下、查找点资料,在内心没有经过特别剧烈的物理和化学反应。有人就曾经问她,你采访过那么多战场上的女兵,采访那些被侮辱的人,你的内心如何?她经过极大的内心震荡,然后扛过去了。而我们的作家很少经历这种完全改变世界观、生活轨迹的情感和认知上的震撼的东西。我认为今年的诺奖不是一个冷门,非虚构的这种实证的、田野调查式的创作在这个时代是更重要的一种文学精神。(记者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