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聚焦 > 正文

机器人"秒发"地震新闻引热议 缺少人文关怀是软肋

2016-06-03 10:27:58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孙奇茹  
视频加载中...

相比之下,机器人的速度则要快得多。以一财和阿里合作推出的“DT稿王”为例,通过对上市公司公告、财务报表、官方发布、社交平台、证券行情等信息源的海量抓取、分析,它可日阅读3000万字,30天可写完一部四库全书体量的书。

再看国外同行,美联社选择让机器人编辑承担财报工作,也是因为该类文章内容往往单调枯燥,并且对数据的准确度和文章速度要求很高,而这些都是人类的弱项。

善于处理数据、在海量信息中摸爬滚打……机器人的这些“天性”,使得他们不仅在处理涉及数据的新闻时更不易出错,有时甚至还能成为抵制虚假信息的“打假斗士”。

如果你以为机器人只会写出毫无文采的枯燥字眼,那就太低估了这些智能大脑的能量。由海外科技公司开发的新一代智能写作软件 Narrative Science,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出版社特点用不同的行文风格“写作”。

随着技术的持续完善,甚至有业界专家大胆预测,计算机记者将在未来二十年内成为普利策新闻奖的有力竞争者。

人文关怀是软肋

机器人频频“抢饭碗”,记者是否前途堪忧?今年年初,谷歌智能机器人与李世石的人机世纪大战举世瞩目。鲜有人知的是,早在一年前,写作领域的人机大战就已经上演。事实证明,机器人取代记者还为时过早。

在一位资深商业记者与智能机器人Wordsmith进行的“写稿比赛”中,双方坐等一家公司出财报,两“人”同时开写一篇短报道。最终结果,速度上机器人以2分钟完稿大胜人类的7分钟。质量上,机器人的文章获得912票支持,而记者的文章获得了9916票的支持。

“人们难以期望机器人会变换着语气在采访中进行观点交锋,也不能指望它在镜头前随机应变或深入背街小巷明察暗访。”一位媒体从业者说,新闻字里行间与镜头之下都包含着记者的判断、价值观与人文关怀。机器人写手却无法完全具备人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看来,随着机器人写稿能够实现在灾害、体育、财报等规格化新闻资讯的精确、迅捷发布,并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智能化学习,未来新闻人应该把精力重点放在机器人无法完成的调查性、深度解释性报道上。(孙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