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 记者手记 > 正文

吉林广播电视台记者于昕:每周都在讲好故事

2020-04-02 09:36:03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张席贵   

于昕(右)在机场采访老安检员雷萍。孟向荣 摄

3月15日,吉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资讯中心在《周末故事》节目中推出了《出发,特警“疫行人”》,节目主创人、记者于昕通过温暖的笔端,记录下警察群体在疫情防控中坚守岗位的故事……3月29日,《周末故事》推出了于昕采写的《我的名字——“中国志愿者”》,讲述的是一名志愿者在防疫中的故事……

从2017年3月开播,3年来,《周末故事》通过声音、文字和图片分享感人的故事,通过吉林广播电视台“吉林大喇叭”公众号、吉林融媒体等平台向社会推广。于昕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她小时候就喜欢听故事,长大后喜欢写故事,现在变成了讲故事的人,虽然每周都要发现寻找选题、采写稿件,但她感到很充实,也很快乐。

于昕多年负责民航、消防、法院等战线的采访报道。2017年3月,全媒体资讯中心打算推出一档由记者作为讲述人的节目。她和领导受《人民日报》上《夜读》栏目的启发,于是办起了《周末故事》。节目声音风格既不是播音体,也不是主持人的演绎体,而是记者的讲述体。除了记者唱“主角”,节目还有图文编辑、声音设计人员等。

“节目刚开始做的时候,是以‘夜读’形式和听友见面,用女性的视角讲述生活中的感动瞬间、普通人的温暖情怀、职场励志故事等。”于昕介绍,在后来的采访制作中,通过摸索,又增加了人物纪实采访报道。

“与《周末故事》相识,共同磨合、成长,一起经历几次改版,我们一直在努力。”于昕介绍,从2018年开始,《周末故事》开始尝试新闻类、重点选题和主题报道,并将传统广播的采访报道改写成人物故事报道,如《若人生为棋,我愿为其卒》《余生 我愿为你撑起一片天》等。

这些尝试,让他们发现《周末故事》可以从家园、追忆往事、心路历程、生命价值、成长经历等等层面去讲故事,让听众读懂吉林、读懂时代,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

2019年春节后,《周末故事》再次进行改版升级。首先增加了声音设计。其次,在形式上,讲述人发生了变化,改为由故事中的人物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每一个跟随时代潮流大步向前的吉林人,他们的身上有着什么样的动人故事?他们在这个时代扮演了什么角色?他们的个人经历又折射了怎样的时代特色?《周末故事》团队策划了人物专题“我爱吉林”。通过寻找身边熟悉的陌生人,让新闻事件里的人物由幕后走到幕前,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节目中,除了记者讲述和当事人讲述方式,还尝试了广播微剧、增加视频语言讲故事等形式。

作为一名老记者,于昕本可以跑跑口,适当策划几个专题,就可完成工作任务。但是,对工作的热情、记者的情怀与担当,让她在这3年的时间里一直“沉浸”在故事里。

很多采访经历都给于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松花江刺骨的寒流,消防战士下水救人的义无反顾,让她泪流满面。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宁养院,面对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让她理解了有尊严地离开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

于昕也在这些故事中,收获了一份份温暖的回忆。《每份感动的爱里,都藏着对生活的坚持》《若人生为棋,我愿为其卒》分别被吉林省广播电视协会评为新媒体报道界面类奖项。

“讲好吉林人的故事、吉林文化故事,做好地域文化传承,是一种责任与使命。”于昕说,勇立时代潮头、不断奋发进取的吉林人,有着许多故事,她将努力把这些故事讲得更好,通过视频、广播微剧等多种方式传播得更广。(记者 张席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