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的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地区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出了挑战。研究和分析地区收入差距变动的趋势和特征,有利于有针对性地采取政策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地区收入差距变动的主要特征
地区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扩大,在体制改革过程中阶梯上升。随着我国人均GDP从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2007年的18934元,总体地区收入差距基尼系数从0.12上升到0.21。1992年以后,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步伐加快,地区收入差距基尼系数从1992年的0.15上升到1995年的0.17。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地区收入差距基尼系数扩大到2007年的0.21。这说明,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扩大是发展中的不平衡、改革中的不同步,需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来解决。
农村地区收入差距大于城镇地区收入差距,而且波动更为明显。农村地区收入差距大约解释了总体地区收入差距的23%,远大于城镇地区收入差距对总体地区收入差距3%左右的解释率。这既反映出农业更易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也说明我国城镇居民长期以来存在着平均主义分配倾向(特别是2002年以前),而近年来适度拉大的城镇地区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
较之东、中、西部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而言,城乡收入差距是总体地区收入差距形成和变动的主要原因。30多年来,城乡收入差距对于总体地区收入差距的解释率平均为74%,而东、中、西部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对于总体地区收入差距的解释率平均为17%。这说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着力点在于,进一步提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
东、中、西部各自内部的收入差距普遍大于东、中、西部之间的收入差距,其中,西部地区内部的收入差距最大。相对于东、中、西部之间的收入差距,它们各自内部的收入差距是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主要构成部分,对于总体地区收入差距的解释率在80%以上。
地区收入差距变动的原因及应对
30多年来地区收入差距的演变,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地理位置、对外开放、国家发展战略、劳动力迁移、城镇化、国家相关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未来,这些因素还将继续发挥作用。因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矫正和引导相关因素发挥作用的方向和力度,改变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物质资本积累。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提高市场化水平、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等,改善中西部地区的软硬环境,以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融资能力。
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取消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逐步弱化以至废除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
努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基于比较优势原则,继续扶持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在税收和融资方面支持农户开展非农产业经营。
加大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入。例如,大力普及基础义务教育,组织开展各种就业培训等,以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 2009-08-24收入差距的假新闻与真问题
- 2009-06-23缓解居民收入差距消费税比个税更实用
- 2009-06-15专家称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约达4到6倍 人民日报7月1日起增4版
- 2009-05-19消除行业收入差距10倍的体制基因
- 2009-05-23遏制收入差距扩大:不管多难都必须去做
- 2009-04-16王志浩:城乡收入差距并未增加很多
- 2008-01-11广州日报:行业收入差距过大正常吗?
- 2007-12-21解放日报:重视收入差距的“黄牌警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