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福建人民为这场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整编北上 浴血疆场
抗日战争爆发后,战火燃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尤其是金门沦陷,“开始了华南的卢沟桥事变”。唇亡齿寒,福建危急。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共福建地方组织高举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积极促成国共合作抗日在福建的实现。在与国民党福建驻军及地方当局艰难谈判后,福建共有5000多名红军游击健儿当即整编为新四军,占当时新四军总数近一半。
新四军二、三两个支队,基本上由福建人民子弟兵组成,他们开赴苏皖抗日前线后,英勇杀敌,屡立战功。二支队在张鼎丞率领下,首战韦岗告捷,威震敌胆,被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称为“模范的第一军队”。此后,二支队又深入敌后,粉碎日伪军的多路围攻,先后取得小丹阳、水阳镇、官陡门、狸头桥等大小数百次战斗的胜利,击毙日军数百人,缴获大批军械。
三支队六团在叶飞率领下,以“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东进抗日,开辟苏淮根据地。“江南抗日义勇军”西移后,在阳澄湖畔留下的36名伤病员和医务人员坚持战斗在芦苇荡,他们像一颗颗希望的火种,引起了燎原的抗日烽火。这一事迹后被排成沪剧《芦荡火种》上演,又被改编成《沙家浜》搬上银幕,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支队五团在谭震林率领下,以英勇顽强的斗志,喋血塘口坝,胜利保卫了繁昌这一战略要地。新四军《抗敌报》为此发表了《保卫繁昌、屏障皖南的伟大胜利》的社论。三支队五团的英勇事迹,随着《繁昌之战》的雄壮歌声,传遍了大江南北,鼓舞全国军民更加奋勇杀敌。在皖南事变中,这支令日寇胆战心惊的英勇抗日部队,却在国民党顽固派枪口下,几乎全部壮烈牺牲,两千福建男儿的鲜血染红了东流山。他们的英名,像滔滔的闽江水千古流淌。
- 2010-09-03古典学的基本研究范式
- 2010-09-03就收入数据打口水仗意义不大
- 2010-09-03增强 “三种意识” 带头创先争优
- 2010-09-03推动收入分配改革与自主创新
- 2010-09-0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座谈会侧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