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知己”邓子恢
2018-06-06 11:36:1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凌生 我来说两句 |
邓子恢故居阙小琴 摄 东南网龙岩6月6日讯(记者 阙小琴 通讯员 温连光 邓海英)“农民是我的兄弟,我是农民的知己,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我生命的全部意义!”相信大多数人能记住这句话,是因为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邓子恢》,这是这部电视剧主题歌《知己》的歌词,也是邓子恢一生都在践行的诺言。 近日,记者多次深入东肖镇、当地相关部门,寻访邓子恢在闽西的故事,了解邓子恢家乡的变化。 分田有方 聚民心 “邓子恢领导的溪南苏维埃区域的土地革命,为后来闽西的土地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龙岩邓子恢研究会会长林韶立说。 1928年3月,邓子恢等人领导后田农民打响了福建农民武装暴动第一枪,这就是后田暴动。它揭开了福建农民武装暴动的序幕,开创了土地革命之先声。同年6月,永定农民暴动爆发。当时已经被调往上杭的邓子恢闻讯,立即赶往永定,了解到永定县委正带领农民武装队伍围城,便建议永定县委将围城的农民武装队伍撤往农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之后,邓子恢在永定溪南主持分田工作。 在讨论分田的具体政策时,邓子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闽西从来没有搞过分配土地,中央在此前虽然发布过关于土地斗争的纲领,但是他们没有见过。”林韶立解释说。 田,该如何分?邓子恢认为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是,要满足农民的经济要求,争取和团结群众的大多数。随后,他一方面深入农村调研,另一方面召集有经验、熟悉土地情况的农民开座谈会,最终根据大多数人的想法,制定了“以乡为单位,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分配土地政策。 1930年上半年,邓子恢又在这个政策上加了一条,这就是——“抽肥补瘦”。原来,在经过调查研究之后,邓子恢发现只重视土地数量上按人口平均分配,许多地主、富农就保留了好田,而贫雇农得到的却多是瘦田、坏地。“抽肥补瘦”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满足了广大贫苦农民的要求,在东肖率先试行之后,迅速被推行到闽西各县,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1930年6月,红四军前委与闽西特委在上杭南阳召开联席会议,邓子恢着重介绍闽西土地革命创造的“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这一分田原则。“这一分田原则被推广到了全党土地革命实践中,得到党中央的高度评价。”原新罗区文联主席张永和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