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一曲赞歌献给绿水青山
2018-09-13 09:03:3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阙小琴 我来说两句 |
福建京剧院 供图 展示原创力人物接地气 京剧《红土》的故事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如何准确把握时代印记,同时关注人物的理想情操,并叩问现实启迪,是该剧主创着力探索和呈现的。 “选材、编剧、创排,省文化厅都高度重视,精心指导。”据金于贤介绍,为打牢剧本基础,明确创作定位,厅里多次以“火花茶会”等方式邀请戏剧名家共同讨论,剧本改了六七稿。 漳州市戏曲研究所所长、《红土》编剧王文胜表示,对戏曲舞台来说,治理水土流失毕竟是个宽泛的话题,他选择从小处着手,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落实到具体舞台形象上。在长汀采风的过程中,女“愚公”的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让他内心一震。他将其设置为主角,但并不是照搬人物原型,而是同时赋予这个人物更多的情感、思想。 治理水土流失,主要矛盾本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但若以大自然作为人物的对立面,则在戏曲舞台呈现上较难实现。王文胜说:“采风中我们了解到,几十年来,长汀人为了治理水土流失,付出了太多,涌现出了无数感人事迹。其中有成功有失败,有执着有舍弃,有碰撞有妥协,有帮扶也有使坏。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汇成了创作的庞大素材。”在不断的实践、斗争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实际上转化为人性各个层面的冲撞,剧情便是这些冲突的承载。 导演韩剑英与福建戏曲界有过多次合作。他说,这个本子最吸引他的是,“主人公不是那么‘高大全’,她就是想做一点事,人物的精神内核很平民化,没有过分抬高。在我们这个时代,愚公移山的精神仍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张红梅用行动彰显了这种精神的可贵”。 戏曲业内人士认为,在关注现实中回望传统精神,是《红土》创作的主旨思想,难能可贵的是,主创没有落入“宣传先进事迹”的窠臼,不啻为一曲清新的山歌。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