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革命老区的脱贫致富路
2018-10-24 09:16:3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阙小琴 我来说两句 |
乡村美丽百姓富 “之前进村的是黄泥路,坑坑洼洼,下雨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出行极不方便,生产和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永定区仙师镇西洋村村民马有石感叹道,“自从通村路修好后,进城不再难,生活也越过越好了。” 2016年,西洋村被列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此后,村里陆续修建了风景桥,安上了太阳能路灯。村口道路宽了,河道垃圾没了,环境卫生好了,基础设施完善了,大大改善了西洋村的居住环境。 “挂钩帮扶的区国土资源局干部给我们村争取了40多万元建设光伏电站,2017年5月底40千瓦的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成功,每年能给村集体增加5万元收入,打破了村集体收入为零的困境,充实了保洁资金。”西洋村党支部书记马占辉高兴地说。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永定区鼓励水土流失区大力发展果业种植。西洋村村民走上山头给“红帽子”换装,马有成就是村里当年最早上山种柚子的一批村民。如今,经过二十几年的开荒种植,马有成家已经有果园100多亩,果树4000多棵。“这些果树是我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柚子往往年后就被预订完,今年产量有3.5万多公斤,产值近10万元。”马占辉告诉记者,据统计,西洋村有90%的农户种植柚子,村里共有果园4200多亩,产量达300万公斤,并且以每年25万公斤的产量增加,“柚子给全村带来了财富,人均增收8000元,村民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 乡村蝶变,无独有偶。过去,深山中的湖坑镇南江村经济长期发展缓慢。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全力打造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土楼生态旅游精品村,实施整村推进。 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是关键。南江村村民自发拆除全村茅厕200多间,新建公厕11座,修建排污沟5400米,并全面清理河道,还乡村“青山绿水”。 南江村还将美丽转化成生产力。在村中生态林里养蜂已有20多年的江庚生,日子就越过越甜蜜。“冬蜜品质好,卖价高,我们村的山林有成片山桂花树,成了最好的冬蜜源。”江庚生说,去年他单靠卖蜂蜜,收入近10万元,近三分之一的蜂蜜是卖给游客。其中,山桂花蜜更是紧俏,一年生产2000公斤还不够卖,成为进村游人抢购的土特产。 近年来,永定区瞄准“村庄美、产业兴、民风好、农民富”的目标,加大力度支持革命基点村的发展,每年从革命老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切出30%专项资金共计500万元,实施“美丽革命基点村”示范村建设。同时,各部门联动配合,政策叠加扶持。 “目前,正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级发展环境。其中,对有条件的革命老区村通村公路进行升级改造,在现有补助标准基础上增加50%的补助金。”永定老区办负责人游远浩说。 精准扶贫要坚持“靶向定位” 10月17日是第五个国家扶贫日。当前全国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冲刺阶段。贫困老区既是脱贫短板,又是脱贫重点。永定区266个革命基点村自然条件各异,形成背景不同,想要解决发展相对滞后的贫困老区脱贫致富问题,需要坚持因地制宜、“靶向定位”。 “靶向定位”的核心是精准识别。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脱贫的第一步,也是基础工作。“一刀切”“大水漫灌”式的扶贫容易让脱贫者返贫,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只有通过科学、严格、透明的方法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才能全面准确掌握贫困人口规模、分布范围、居住条件、致贫原因等基层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为帮扶对象量身制定帮扶策略。心中有底,政策有理。把精准帮扶的对策说到老区群众心坎里,才能让人乐于接受、积极配合,由此唤起他们强烈的脱贫意愿,激发老区脱贫的内在动力。(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必然)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