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龙岩11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张颖)贫困户搬进了敞亮的新居、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荒山秃岭披上了新绿……在福建,老区苏区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红土地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要饮水思源,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对于这片红土地,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无限深情。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与革命老区村福鼎市赤溪村村民连线。昔日的“中国扶贫第一村”,不仅脱贫摘帽,还走出了一条“文化立村、旅游强村、产业富村、生态美村”的路子。在连线中,习近平总书记祝愿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梳理排查、抓紧工作,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今年3月来闽考察时,他再次强调:“要推进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倾力支持老区苏区特色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等。” 过去的五年,福建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打好老区苏区脱贫攻坚战,推动老区苏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加快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步伐,确保老区苏区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 山海同行,红土地迎新机遇今年5月18日,省委书记尹力到长汀县调研,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牢记“要饮水思源,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嘱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老区苏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奋力谱写新篇章。 走进原中央苏区县长汀,汀州大道宽阔笔直,汀江水面光影变幻,千年古城展现繁华。眼前的景象,很难与“没有红绿灯、没有有线电视、没有高速、没有国道”的旧光景联系在一起。是海上来风,唤醒了沉睡的山中古邑。通过山海协作,一大批来自沿海的企业家航海梯山,奔赴长汀投资兴业,为这个原中央苏区县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机遇。 昔日干革命走前头,如今全面小康不掉队。这正是福建老区苏区的精气神。 老区是福建基本省情之一。全省84个县(市、区)中,有70个老区,其中原中央苏区县37个。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苏区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但长期以来,受限于区位、交通等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全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是老区苏区县。 饮水思源,加快老区苏区发展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责任。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便创造性地开展了山海协作实践。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再次强调要通过领导联系、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把海边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与山里的生态、资源、劳动力等禀赋有机结合,努力缩小山海差距。这一创新做法,成为福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重要法宝。过去五年,福建不断拓宽协作通道,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山海协作全方位、多层次展开。 2019年,省委、省政府新增确定了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与11个经济欠发达老区苏区县帮扶关系。2020年,挂钩帮扶县辐射范围扩充至38个县(市、区)。 思明与武平,晋江与长汀,福清与连城,石狮与政和……一对对“双子星”隔空闪耀,一首首山海协奏曲响彻红土地。目前,全省共认定山海协作产业园32个。 与此同时,政策大手笔频出,支持老区苏区力度不凡。 2019年,福建出台《关于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出一系列政策干货: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80%以上安排老区苏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专项资金80%以上用于扶持老区苏区、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60%以上用于扶持老区苏区…… 2020年,新修订的《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进一步明确了革命老区涵盖范围,充实了加大力度扶持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 山海协作引擎驱动下,老区苏区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同时带动科技、教育、卫生等民生相关领域投资大幅增长。 红土地,不断上演蝶变的故事:“异常艰苦、异常难忘”的寿宁县下党乡,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红色旅游小镇;“山水如画”的将乐县常口村,95%以上的村民住上了小洋房,家家通了天然气;老区平和县,凭借一粒蜜柚果,蹚出一条致富路,创造200亿元品牌价值……近年来,老区苏区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的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红绿交响,发展保护相促进要加速发展,更要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 为做好这篇文章,福建高举绿色指挥棒:对占全省县(市、区)总数40%的34个县(市、区)和南平、龙岩、三明、宁德、平潭这五个地区取消了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点放到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上。 绿色指挥棒,虎虎生风。 通过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十百千工程”,开展碧水攻坚三巩固行动,加快建立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全省老区苏区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福建加大生态补偿力度,重点安排老区苏区重点流域生态补偿资金,推动老区苏区林业碳汇项目入市交易,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创建生态茶园250万亩…… 红色是老区苏区的本色,绿色是老区苏区的底色。如今的福建老区苏区,青山如黛、红旗招展,红绿交融焕发新风采。 革命老区三明市,先有工业后有城。矗立在城中心的三钢集团,曾经给三明贴上了“工业污染严重,城区雾霾不散,犹如过江乌龙”的标签。痛定思痛,三钢启动绿色转型。如今的三钢,面貌焕然一新,不仅产值、利润连年增长,还获得“AAA国家级旅游景区”授牌,2019年被评为福建省首家钢铁工业观光工厂。 老区武平,曾经是个污水横流的生猪养殖重镇。近年来,当地把百香果作为绿色转型的新选项,很快便成为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2018年,武平百香果被列为中央电视台“国家品牌计划”重点推介产品,成为全国知名的网红果。2020年全县种植面积2.535万亩,产量2.5万吨,产值2.5亿元。 福建是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绿色创新,老区苏区当仁不让—— 顺昌县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式输入、集中式输出”模式,打造森林生态银行; 三明市推行“林票制”,让分散的林业资源变为可变现、可流转、可质押的资本,2020年以来累计制发林票总额达1.1亿元,涉及林地达11.3万亩; 长汀县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精深治理,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从1985年底的146.2万亩减少到2020年底的31.52万亩,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面旗帜…… 2017年以来,福建共有五批30个县(市、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南平、三明、龙岩等地绿色发展创新实践均取得新实效。 补齐短板,提升群众获得感“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当年毛泽东在诗词中描绘的情景,已成为历史。 9月30日,随着兴泉铁路兴国至清流段、浦梅铁路建宁至冠豸山段同时开通运营,宁化、清流等原中央苏区县告别了没有铁路的时代。 兴泉铁路兴清段与京九铁路、浦梅铁路、赣瑞龙铁路共同构成原中央苏区铁路环线,而浦梅铁路与兴泉铁路“十”字交叉,不仅将闽西北山区腹地接入国家铁路网,而且进一步扩大了环闽动车圈的辐射范围。 动车高铁疾驰,唤醒一路青山绿水,串联一路红色资源。交通区位条件迎来历史性飞跃,带来的新资源、新消费,将为福建老区苏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畅行无阻的路网,让老区苏区日益变成客商投资兴业的新热土。 决不能让基础设施的薄弱,成为制约老区苏区发展的瓶颈。近年来,福建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推动的“五通工程”,不断加大对老区苏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补齐民生短板。 全省苏区县、老区县普通公路建设省级补助标准分别上浮10%和5%的倾斜政策;90%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和补助资金用于扶持老区苏区;“四好农村路”建设、“百乡千村”路网提升工程……持续发力,全省老区苏区实现所有县城15分钟内可上高速,县县通动车的目标更进一步,所有建制村全部通客车,所有建制村光纤宽带、4G网络全覆盖。 基础设施质的跃升,夯实了发展良好基础。五年来,福建一以贯之地把大力改善民生福祉放在重要位置,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增强老区苏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巩固提升水利设施。倾斜支持老区苏区实施295个重点水利项目,进一步提高老区苏区防洪减灾能力;安排省级及以上资金4.52亿元,支持老区苏区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受益人口145万。 编织托底保障网络。将符合条件的12.2万名老区苏区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使因病因残致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应保尽保。与此同时,不断提升特困救助供养服务,惠及6.52万名老区苏区特困人员;全省实现社会救助标准城乡一体化,70个老区苏区县乡镇(街道)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 大力实施造福工程。1994年以来全省累计搬迁171万多人,整体搬迁7300多个自然村;全省2201个贫困村的卫生所全部实现医保“村村通”或“就近通”;建设一批乡村文体、养老设施,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 城乡均衡协同优质发展。所有县均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提高到130元…… 如今,老区苏区经济实力更强了,产业筋骨更壮了,生态颜值更高了,交通出行更畅了,民生幸福成色更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