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护到传承 构建吉林文物保护利用新模式
2020-07-31 15:30:59 来源: 责任编辑:陈静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白山松水间,革命先辈留下的红色印记依旧鲜艳。 7月22日下午,正在吉林省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四平战役纪念馆。习近平凝神观看、细致询问,他感慨地说,四战四平只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战役。我们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艰苦卓绝的长征、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是革命烈士的鲜血铸就了革命成功,我们一定要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守住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对这片美丽富饶的黑土地给予殷切期望,为文物保护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了吉林文博人做好文物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吉林省文物局局长金旭东说,“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面加强吉林省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尤其是革命文物的保护与传承。” 据介绍,吉林省革命文物资源丰富,首批认定可移动革命文物1万多件,馆藏珍贵革命文物724件/套,革命旧址269处,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0处。吉林省也是文物大省,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特别是夫余、高句丽、渤海遗存代表了汉唐时期东北亚文明发展的最高峰,构成了吉林文物工作边疆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特点。目前,吉林省境内现存不可移动文物8896处,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乡土建筑及工业遗产等多种类型。 在保护中利用 革命精神有序传承 十四年抗日战争,无数东北抗日联军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白山松水间留下了无数他们战斗过的痕迹,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留下了至今仍让人肃然起敬的革命精神。 吉林各族人民用鲜血与生命谱写出恢宏的历史壮歌,成为中国革命不可或缺的红色篇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吉林老工业基地建设、抗美援朝战争等历史阶段生成的各类文化遗存,彰显出吉林省革命文物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面对丰富的革命文物和遗迹,在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中,吉林省文物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 “要想将吉林省的革命文物保护好、利用好,必须要摸清家底,目前,我们正在梳理统计吉林省革命文物名录。同时,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吉林还实施了抗联遗迹三年保护计划,完成了遗迹实地调查和613座保护标志、300个界桩的制作工作,为抗联文物有效保护奠定了基础。”金旭东说,“吉林省关于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一直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出台之后,吉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实施意见》,为吉林省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遵循和指南。” 金旭东介绍,吉林省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打造了具有吉林特色的保护利用发展新格局,实现了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与文旅载体的完美契合。 2019年9月17日,作为我国首个革命文物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区域性联盟,东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联盟暨红色景区联盟成立。联盟由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27家单位发起,联盟的成立对于整体提升东北革命文物历史地位、打造我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近年来,吉林省在保护的基础上,围绕‘东北抗联精神’,推出‘抗联精神传承线’、‘抗战烽火铭记线’和‘致敬国门线’三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有效带动了周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金旭东说,下一步,吉林将着力构建“中国共产党在吉林一条主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三大历史集群,东满与南满两个特色根据地,杨靖宇干部学院、四平战役纪念馆、靖宇青少年教育基地、红石砬子教育基地、马村抗日根据地、老黑河遗址为核心的六大教育组团”的吉林特色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格局,深入挖掘革命文物价值,提升革命旧址整体展示利用水平。 延续历史文脉 大遗址保护形成吉林模式 高句丽遗址、渤海遗址、帽儿山墓地、辽金捺钵遗址等是吉林省核心文物资源,构成了吉林省文物保护主体格局。“高句丽遗址、渤海遗址、长白山神庙遗址等是弘扬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吉林省全力推动相关遗址保护利用,取得了重大进展。”金旭东说。 据介绍,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开展以来,吉林省创造性地完成了大遗址保护实践,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大遗址保护项目的成功范例。高句丽遗址保护的经验,在渤海六处重要遗址的保护工作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提升,形成了较为成熟完善的大遗址保护模式。 通过高句丽和渤海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实施,吉林省逐步在机构建设、经费投入模式、技术保障体系等方面摸索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大遗址保护项目管理模式。 渤海重点遗址保护项目是吉林省迄今覆盖范围最广、遗址数量最多、遗存类型最为复杂的综合性文物保护工程。渤海大遗址保护以实现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为目标,严格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标准,实施文物本体保护、展示及环境整治工程。 经过七年的努力,渤海遗址周边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文化遗产的突出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高句丽大遗址保护工作至今仍在持续进行。目前,高句丽一期保护工程的实施,再现了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的历史风貌,以丸都山城、国内城、将军坟、好太王碑为代表的42处地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洞沟古墓群、丸都山城、国内城、万发拨子遗址、自安山城、罗通山城、龙潭山城、赤柏松古城等重点大遗址的保护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金旭东表示,通过高句丽、渤海大遗址的保护实践,吉林省大遗址展示水平和为社会公众服务能力得到提升。集安高句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渤海中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分别列入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录,成为吉林省大遗址保护的标志性成果。 此外,吉林省还持续开展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工程,推进自安山城、万发拨子遗址、伪满综合法衙旧址、中东铁路建筑群、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早期建筑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辉南民国四合院、辽北省政府旧址等省级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全面提升遗址的魅力指数。 加强考古调查研究 发掘吉林文化遗产价值 为深度发掘吉林文化遗产价值,进一步做好文物的保护利用展示工作,近十年间,吉林省持续加强文物考古调查研究,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68项,取得丰硕成果。 通过连续考古发掘逐渐理清吉林历史发展脉络。吉林省乾安县春捺钵遗址是迄今发现中国面积最大世界罕见的古代游牧民族季节性游牧营地,为辽帝行宫遗址的确认提供了新的证据。长白山金代神庙遗址是目前长白山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好等级最高的山祭文化遗存,是中国边疆考古的重大突破并荣获“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磨盘村山城是中国首次对“东夏国”遗存进行的发掘清理,开启了学术界对东夏国遗存的认知。磨盘村山城遗址几年来共发掘面积7000平方米,是东北亚地区石构建筑的新类型,对于探索渤海早期政权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吉林省组织完成霸王朝山城及周边区域考古调查、大金山遗址、古城村1号、2号寺庙址、围子里遗址等6处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丰富的考古成果,吉林文化特征日益明显。其中,古城村寺庙址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东北地区最早的地面式寺院,为研究渤海国时期的佛教文化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线索。大金山遗址的发掘填补了东辽河中游考古学文化空白,有助于廓清东辽河流域考古学文化谱系,为探究东辽河流域青铜时代人群的聚落形态、生业模式、社会结构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长城资源是吉林省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吉林省长城资源专项调查,确定吉林省长城总长度为419千米,分为汉烽燧线、唐代老边岗土墙和延边边墙三种类型,填补了中国长城区域空白和年代缺环,丰富了中国长城的类型。同时,为了做好长城遗址保护,2017年,通过在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列支343万元,共设立长城保护标志碑121块,界桩1149个,实现吉林省内所有长城点段设置保护标志碑及界桩。 接下来,吉林省将着力构建吉林文明标识体系。推进“考古中国——吉林文明”探源工程,开展西流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嫩江、东辽河流域新石器——青铜时代考古学遗存与中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研究,实施上河湾城址群调查发掘项目,探索吉林城址起源暨文明发展的吉林模式,明确吉林古代文明在我国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开展东北亚区域古代贸易、文明交流、宗教传播的相关研究,强化吉林省在东北边疆考古中的重要作用。 实施博物馆展览数字化 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 博物馆是为公众提供精神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逛博物馆已然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据介绍,吉林省有各类备案博物馆108家,馆藏文物70万件(套)。基本陈列200余个,年举办临时展览300余场,全年接待观众约1000万人次。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吉林省开展社会教育活动530多场次,举办主题展览近百项,吉林省博物院承办的“壮阔七十年奋进新时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推出的“长白遗珠——吉林省博物院院藏古代书画精品展”,首次集中展示了苏轼《洞庭春色 中山松醪二赋》、张瑀《文姬归汉图》等25幅宋、元、明、清时期的书画精品,深受观众喜爱。 近年来,吉林省文物部门在博物馆馆藏文物展示利用、公众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创新开展吉林省博物馆展览数字化保护工程。通过2016至2018年三年建设,吉林省博物馆展览数字化展示平台上网运行,在线展示文物近千件,上线展览46个,实现了展览、管理、文创开发等多项功能。 这一做法在全国博物馆(文物)数字化领域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吉林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互联网+中华文明”,在全国率先推动实施了吉林省博物馆展览(文物)数字化保护三期项目,完成吉林省数字博物馆在线服务平台功能拓展,实现了“二维码导览”“藏品公开管理”“行政管理”功能模块的正常开放,公布文物数据2.5万件(套)。 为了留得住“乡愁”,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吉林省实施“吉林印记”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工程,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 2016年,吉林省开始实施“吉林印记”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工程,工程实施中与保护历史遗迹、推动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中心工作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旅游增加了文化元素,丰富了博物馆类型。截至2019年,吉林省已建设完成52家乡村博物馆,包括区域历史类12家、农耕养殖类5家、遗址、旧址(故居)类10家、民族民俗类14家、艺术技艺类11家。 执法督察有力有效 文物安全有依有靠 文物安全无小事。吉林省文物部门始终将文物安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狠抓落实,全力确保文物安全。 为切实加强文物安全工作,吉林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建立了吉林省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文化文物旅游、发改、公安、国土、住建、环保、工商、宗教、长春海关等部门纳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同时,从2018年开始,吉林省文物局与3家省直文博单位、12个市(州)文广新局签订了文物安全责任书。推动省政府连续三年与市县政府签订文物安全承诺书,12个市(州)政府向省政府递交了文物安全承诺书。 实行文物安全绩效考评。按照“文物安全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评体系”要求,从2018年开始,吉林省政府连续三年对各市(州)政府文物安全进行了绩效考评,有力加强了文物安全工作。 同时,开展法人违法整治三年行动,2016至2018三年来,吉林省共办理文物法人违法案件13起,追责14人,有效遏制了文物法人违法的势头。 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宫廷旧址型博物馆,里面收藏着72345件文物,安全工作,容不得半点闪失。 2019年,伪满皇宫博物院建设“无界安保指挥体系”,该体系整合人防和技防,使运行更高效,具有全面感知、直观呈现、高效指挥、快速处置等特点,并且明确新的岗位职责,赋予了更高管理权限,在安全方面,指挥中心对内可指挥博物院内所有岗位,对外可协调公安、交警、城管、卫生、防疫、社区等单位和部门,实现博物院安保总体战的目标。 文物安全的重点难点在基层,特别是广大遗址类田野文物,点多面广,文物安全隐患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吉林省创新建立和推广文物安全区域网格化管理制度,文物安全监管体系可延伸到基层,打通文物安全监管的“最后一公里”。实行文物安全网格化管理,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文物安全问题并及时上报处理,提升文物安全综合治理能力,构建全面覆盖、齐抓共管的文物安全监管格局,进一步落实文物安全属地管理责任。 金旭东表示,吉林省文物部门将进一步完善文物监察监管体系,加大对文物安全案件督察力度,督促各地落实文物巡查责任,加强省、市文物巡查督察检查和考评。将建立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的文物安全主体责任、政府相关部门文物安全监管责任、文物管理使用者文物安全直接责任,探索建立市、县、乡镇(村)主要领导包保文物责任制,让文物有“安全感”。( 李 瑞)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