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物保护要“趁早”
2020-08-11 16:56:29 来源:《小康》 责任编辑:陈静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让文物活起来”首先要保证“让文物活着且活得更好”,保护文物就是与时间赛跑,越早越好。 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7日16时,南方11省份有13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受到损失。国家文物局发文要求相关部门严阵以待,一旦发生文物损失,要立即报告,妥善做好后续保护工作,搜集、保存好文物构件或者部件,将文物损失降到最低。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保护历史文物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保护文物就是与时间赛跑,越早越好。 一是保护文物要早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保护文物不是停留在嘴上的口号,也不是停留在纸上的要求,而是应对各种危机的成熟方案。首先要尽可能做好区域的文物数据库,形成明确的索引,随时都能找到文物所在的位置,知道文物的基本状态。其次要建立健全突发情况收集报送机制,特别是要加大对江河湖海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汛期干旱时期的应急管理。再次要有专业娴熟的文物保护专业团队随时应对各种文物的保护需求。最后就是要建立联防联控体系。文物保护不是出了问题再保护,而是要想方设法不出问题。因此,在日常的管理中,除了直接从事文物修复的部门和人员外,设备维护人员、安全保卫人员、技术分析人员等都需要协同配合,联防联控。 二是潜在风险要早发现。保护文物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要在平时绷紧弦,做好风险防范常态化管理。首先要有风险监测团队,全面负责本地区文物的日常检查,网格化的风险排查。其次要建立风险监测清单,潜在风险的检查不是想查什么查什么,而是要形成清单机制,把所有的隐患都加在清单里,日常的排查隐患过程要有销号管理,出现风险及时处理。再次要形成风险监测计划,按期组织排查文物单位灾害险情和隐患。以天津博物馆为例,天津博物馆特别成立了“巡检团队”,他们的日常任务就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循环往复地检查各重要点位的运转情况,同时做好常态化记录。这支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是“显微镜”,哪怕展柜里的展牌歪了一点,他们也能发现并及时调整,避免任何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防患于未然。最后要建立社会参与机制。文物保护部门受制于人员限制、行动半径限制等因素,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很可能出现疏漏,因此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也是重要补充,一方面要引导志愿者队伍主动参与,一方面要有文物风险发现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大众的行动积极性。 三是文物受损要早抢救。《黄帝内经》有言:“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人生病了要早治,治得晚不仅治疗难度加大,还很有可能无药可救了。文物受损也是同样的道理,早修复很有可能通过基础修复后就看不出什么痕迹了;修复得晚,则可能需要付出十倍甚至数十倍的成本,而且很难恢复到原貌。这就要求文物保护主管部门首先建立文物受损的分级定级标准,基层单位要在日常巡检中对发展的隐患进行评估,如果涉及文物受损,要根据标准分成不同等级从而对应相应的响应级别。还要建立文物受损响应体系,及时根据受损等级派出相应团队处理不同网格区域出现的不同风险。此外,还要建立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出现重大风险能够最快到达现场,并根据不同的险情及时应急处置,将损失降到最低。 2019年12月,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开展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了制度安排和工作部署。“让文物活起来”首先要保证“让文物活着且活得更好”,相信通过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一定能够在全国树立一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示范标杆单位,激活一点,带动一片,从而让全国文物保护进入新阶段,迈上新台阶,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灿烂的历史文明也将更加发扬光大,传得更深更远更好!(作者系天津博物馆馆员)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