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社会|视频|福建|时评|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军事|美国|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博物院 > 资讯 > 文博快讯 > 正文

中国考古学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

2020-10-28 16:37:23  来源:  责任编辑:陈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中国考古学会七届五次常务理事会议于2020年10月21日下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行。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副理事长赵辉、陈星灿、顾玉才,学会秘书长朱岩石、副秘书长闫亚林、孙庆伟,学会常务理事王光尧、白云翔、朱泓、刘斌、孙英民、李水城、宋建忠、柴晓明、高星、高大伦、郭伟民、焦南峰、戴向明以及特邀嘉宾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出席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主持,线上与线下同步进行。

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陈星灿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内容,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考古事业前所未有的重视,凸显了考古学的重要性,肯定了几代考古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的工作成果,振奋人心。在党的领导下,中国考古学飞速发展,人才辈出,成果丰硕,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今的考古学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从历史发展逻辑、学科发展的逻辑,用唯物史观来总结和认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和内涵,认识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认真学习、系统思考考古学的成就及其对国家发展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的四点要求,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加强考古能力和学科建设,坚定文化自信。陈星灿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肯定为考古学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机会,同时也为考古学科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会常务理事围绕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内容,结合考古工作的实际情况,共同探讨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等问题展开讨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考古发现绵绵不断,但作为一个冷门小众的专业,能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绝不仅仅是因为新发现多,而是考古工作者以最少的专业人数,干出了令人瞩目的大事业;考古人严格的职业操守和对崇高事业的奉献,为行业赢得了社会的尊敬。考古学让历史文献活了起来,成为可以触摸的历史。” 常务理事高大伦强调。

常务理事孙庆伟在发言中强调,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考古资料的大量出土,极大地丰富了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认识。考古工作者通过对这些出土材料的整理和认识,解码“无字天书”,辨识出一个又一个的考古学文化,有效填补了历史的“空白期”。进入历史时期,通过真实具象的遗迹和遗物,考古学也以其独特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

“青灯长卷,风餐露宿”体现着考古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顾玉才在发言中强调。考古工作涉及大量野外调查和发掘,工作条件十分艰辛,广大考古工作者不辞辛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骨干力量,但是各级考古文博机构的人员编制少,近年还出现了考古人才由科研院所流向高校的现象,应着重关注增加编制、提高待遇,思考如何“留人、留心”。

如何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学深学透,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考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有责任把考古学研究做到极致,有责任把古代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有机地结合,有责任把中国的文化介绍给世界,考古学者应该有自己的“中国梦”,应该在自己的研究中释放更多的正能量,用自己的专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常务理事王光尧、白云翔、朱泓、刘斌、孙英民、李水城、宋建忠、柴晓明、高星、郭伟民、戴向明以及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认为需要着重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壮大考古队伍。我国目前考古队伍的规模远远不适应我国考古事业发展的需要,并且已经成为我国考古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扩大规模、壮大队伍,已经是迫在眉睫。严格把好考古队伍的入门关,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用人原则,从考古工作实际出发,把真正热爱考古并真正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年轻人不断地吸收到考古队伍中来。优化完善队伍结构,大力加强以田野考古领队为主体、多层次多专业人才聚集、结构合理的考古队伍。善待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考古人员的职称、待遇、野外补助等实际问题。

加强在职考古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提高。由于人手严重不足而田野调查和发掘的任务又极其繁重,使得田野考古一线的人员在田野工作上几乎疲于奔命,根本没有精力再学习、再提高,这已经是全国各地的一种普遍现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考古人员能够不断“充电”,不断提高,无疑是高素质考古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鼓励和号召优秀考古人才到偏远省区。西北的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几个省区人才短缺情况最为严重,由于经济欠发达,尽管地下文物非常丰富,但工作艰苦,待遇低,人才稀缺,保护工作难度极大,已严重影响到考古和文物保护,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有相应政策出台,鼓励和吸引人才到这些偏远省区,扭转不利的考古工作局面。

要加强对古遗址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大打击盗墓和破坏文化遗产的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对古遗址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大打击盗墓和破坏文化遗产的力度。相信这项重要指示将终结多年来屡禁不止的盗墓和非法文物交易活动。记得李零教授曾借用保护野生动物的广告词:“没有买卖,就没有盗墓。动物和文物都应得到保护。”这也应该成为文物考古界的“公益广告”。要鼓励全体人民都要重视和保护文物。

努力开展公共考古活动。考古学应具有为文化建设服务的“普及任务”。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考古资源,采用举办公共考古学术论坛、研学、编辑科普出版物、拍摄宣传片等多种形式,传播考古理论知识,展示考古成果,实现考古学更加宽泛的社会职能。建立科学的考古学主流舆论,消除社会成员对考古学的“神秘性”和“污名化”,防止违背考古学事实和科学常识的恶意炒作。推动整个社会对包括“考古遗产”在内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开展中外文明交流,增强国际影响力。通过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会、研究中外古代文明的交流、开展国际考古项目的合作等来增强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考古学话语权,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把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考古学推向世界,使之成为世界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国从考古大国到考古强国的转变,让世界上更多的学者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加强考古学科建设,完善考古学体系。考古学是基于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更是需要多学科合作进行综合研究,要不断完善学科专业体系,还要进一步强化理论探索,认真梳理考古学二级学科的设置问题,加快推进博物馆学的发展。

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朱岩石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的4点要求是今后考古工作的指南和抓手。其中总书记提出,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的指示精神非常重要。考古能力建设与学科建设既是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考古学在国际上彰显特色、树立风格、形成气派的学科基础。

考古在国家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博物馆则具有面向社会教育、宣传和普及的意义。常务理事戴向明认为要努力做好公共考古和科普工作,就要发挥博物馆面向社会宣传教育的职能和优势,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赵辉认为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4点要求,中国的考古学多年来一直在为发掘、研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贡献力量。近年来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项目的实施,文理结合,开拓创新,促进了田野考古的发展,也提高了田野考古的质量,用实实在在的新资料和新成果,续写中华民族的家谱,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学术界长期存在的空白。结合目前考古工作常为配合基础建设工作进行,多为抢救性发掘,他呼吁对待考古发掘工作要慎之又慎,在主动发掘申报之前更需要有明确发掘计划,发掘面积也要根据遗迹实际情况处理。

最后,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总结会议谈到,这是我们国家的主要领导人第一次系统地阐述考古学的意义、价值并提出明确要求,必将成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具有重要影响力大国的领袖,为何会对被视为冷门的考古工作如此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不仅仅把考古工作作为一项文化事业,而且把考古工作看作“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他把考古工作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营造良好国际氛围联系起来,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考古工作的地位与意义。总书记对考古学的作用与意义的精辟论断,值得每个中国考古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从而增强使命感,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百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风餐露宿、艰苦奋斗、敬业奉献所作出的贡献做了最全面、最准确的阐述和肯定。他说,考古工作延长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关于中国考古学今后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提出追溯本源,提到要实施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总书记要求加强对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只要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和考古机构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指示,就一定会迎来中国考古学发展的黄金时代。我们要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继承考古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考古学,让中国考古学更好地走向大众,回馈社会;更好地走向世界,增强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中国考古学新的独特贡献。

会上还讨论了2021年考古百年纪念活动的相关策划进展,审议了建立中国考古学会考古文博教育专业委员会、宗教考古专业委员会以及会员入会审批等事宜。 (中国考古学会秘书处供稿)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照片墙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