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如何赋能文物保护?这份国家级规划说得很清楚
2021-11-15 15:57:49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陈静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文物事业发展五年规划首次从部门规划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首次将科技创新纳入题目。多位专家在接受人民网“强观察”栏目采访时表示,《规划》把文物科技创新摆在了突出显著位置,将文物考古整体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坚强支撑。 科技创新如何助力文物保护及利用?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近年来,文物“保护第一”深入人心,各文博单位、科研院所等纷纷通过科技创新为文物保护和利用注入源头活水。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敦煌石窟内,工作人员应用科技手段,对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实施了全面监控。一旦数值超标,工作人员可从电脑系统看见相应红灯亮起。旅游管理人员会及时暂停该窟的开放,让它“休息”。 三星堆考古现场首创性地设立了现场考古实验室,使考古工作者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三维激光扫描和高光谱扫描等设备,完成从肉眼可见信息到不可见信息的综合提取,第一时间发现、记录、提取文物和遗址中的多学科信息,更好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 “科技创新不仅有利于文物价值的发现,还有利于文物保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怡涛表示,要判断文物有多大的历史价值,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历史时空的确定,现代科技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鉴定和展现文物的真实价值,形成更完整的证据链,最大程度还原历史。此外,文物被发掘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衰变或劣化,我们需要运用科技的力量创造一个更有利的保存环境。 “文物背后隐藏的历史价值需要通过故事去传递,文物在被放到博物馆之后,其价值传播会受到时空、管理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现代科技的运用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徐怡涛举例说,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进行线上展示,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数字技术让文物的价值被更多人了解。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陈建立透露,当前,国内文物科技创新团队围绕文物科技检测与保护技术装备、人类生存环境以及人与环境互动、资源技术与文明、生物考古(动植物考古及古DNA分析)、考古大数据、实验考古以及保护利用等均取得许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在田野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和保护利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如何让考古事业人才辈出? 按照《规划》指引,“十四五”时期,国家将实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选拔100名考古领军人才、100名考古青年人才,重点培养500名考古科研骨干,新增4000名考古专业人员,构建一支业务能力强、年龄梯队和知识结构合理的考古人才队伍。 “考古工作已经不是一个冷门,我国考古发掘已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机构为主体,高等院校为补充的人才队伍模式,拥有了一支专业化素质较高的队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表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考古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存在各种挑战。 他建议,根据考古工作的特点,培养多样化考古人才。“培养能够到野外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人才;扩大本科学习考古专业的人才队伍;考古研究单位适度放宽用人条件,硕士毕业生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完全可以;在全国建设一批考古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培养考古技师人才。” “虽然近些年来高分考生报考考古专业的例子并不少见,但毕业后能从事一线田野考古的却并不多。”在徐怡涛看来,激发人才活力,一方面要靠学科建设,增加招生指标、编制资源吸引人才;另一方面则是提高行业待遇、打通晋升渠道来留住人才。 “若待遇没有提升,晋升壁垒问题没有解决,行业仍会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徐怡涛建议,既要提升考古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也要优化考古经费管理机制,还要在国家层面提升社会对考古工作的认知层次,让田野上的工作者得到应有的报酬,让考古从业者得到更多的社会尊重、职业认同。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考古学? 1921年,我国开始对仰韶文化遗迹进行考察,中国现代考古学由此诞生,迄今已走过百年历程。 “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一百年以来,考古学重建了中国史前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过程。” 陈建立表示,考古学不仅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物质载体和精神力量,也为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和平、和睦、和谐交流互鉴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证据。 刘国祥认为,我们的中华文明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古老文明中最有特色,而我们的特色就是迄今为止唯一没有中断的古文明,且延续至今,生生不息。 “考古学研究了古今族群关系、人地关系和超大规模国家治理方式,可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借鉴的经验。”陈建立强调,考古学弥补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东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和理论证据,这是中国特色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规划》中明确了要系统确定考古发掘重点,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科学阐释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问题,揭示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核心特质。 “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融合发展,这也是中国特色考古学的一个显著的方面。”刘国祥表示,在对文物进行研究阐释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文献材料,真正作到透物见人;在对文物进行保护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使文物保护的技术手段得到多学科融合提升,传承文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考古学应有的贡献。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