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社会|视频|福建|时评|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军事|美国|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博物院 > 资讯 > 文博快讯 > 正文

聚焦·文化遗产:这幅画,用去了他人生八分之一的时间——解读郑子端《三坊七巷景观图》

2022-04-15 16:32:19 吴霞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陈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三坊七巷景观图》部分

民国初年老福州杨桥头地图

“我家以前是在原杨桥巷38号的……我家北临杨桥巷,家里住所当时也是我父亲郑元昌的诊所……我父亲是福州郑氏中医药第三代传人,在南门兜开瑞来春参行和南街大生春药行……郑氏医寓曾从南门兜迁吉庇巷,再迁杨桥巷,又置业于文儒坊三官堂、衣锦坊等4座大宅。”

在出身中医世家、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端的笔下,从小就生活在三坊七巷的他,是三坊七巷的“原住民”,更是不折不扣的福州“民俗通”。

郑子端曾表示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三坊七巷的故事,因此,绘制一幅能集中展现三坊七巷历史面貌的画作成为他的执念。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此画绘成后名为《三坊七巷景观图》,被誉为福州版的《清明上河图》,长约6米,高约半米,记录了三坊七巷从上个世纪30年代至今的风俗人情和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跨越了近百年的历程,涵括了不同时期的500多个人物、近50家老铺。

已逾古稀之年的郑子端说,从收集材料到画就花费了10余年的时间。

投身其中,郑子端乐此不疲。

消失的旧街巷

画卷从省府路开始着墨,上半部分为“三坊”,下半部分为“七巷”。值得一提的是,画卷保留了曾经的旧街巷名。

在画卷中,杨桥路还叫作杨桥巷。

关于杨桥路的来由,郑子端在《老福州杨桥巷忆旧》中曾写道:“清末民国初时,杨桥巷仍被称为‘登俊坊’。据1919年《福州城台地图》中注,‘总督后(省府路)’到南后街‘水流湾口’这段路名叫‘杨桥头’,因虎节河沿跨有一座石板桥名杨桥而得名。原来的杨桥巷很窄,巷宽只有3米。1936年杨桥巷才开始拓宽成路。直到1955年1月台湾当局派飞机轰炸福州后,福州市人民政府又扩建了杨桥路。新建的杨桥西路从双抛桥(乃因南北纵横有合潮桥、发苗桥二桥而得名)旁边穿过,发苗桥被拆除,合潮桥才裸露在杨桥路旁一直到今天。”

吉庇巷是三坊七巷中最南端的巷子,在宋朝时还叫魁辅坊,又叫魁辅里。据郑子端回忆,他曾有幸收集到一张外国神教士留下的吉庇巷旧照,那时的坊门上面还是“魁辅里”三字。所以在画卷中“魁辅里”的名字也得以保留。

福州曾经有个灯谜,谜面为“水流湾边郎官巷”,即郎官巷对面曾是大水流湾。大水流湾的巷口也曾立有牌坊,上面刻着“会潮里”三字,下面刻着“水流湾”三字。郑子端说,旧时的会潮里是专门卖家具的地方,以前人家结婚时都要到这儿买家具。但由于后来三坊七巷重新改造,大水流湾被拆掉,其坊门也被拆掉了。再沿着大水流湾下来就是小水流湾,当时的小水流湾对面就是现在的塔巷。

郑子端根据可考究的旧照以及相关史实重新画作,将已经消失的地名一一重现。不仅如此,三坊七巷修复改造前的老牌坊面貌,他也都保留着,诸如塔巷巷口牌坊上颇为特色的宝塔、衣锦坊坊名旁的两扇红色窗门等。

独具特色的民俗

福州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名城,其民俗文化形式内容丰富多样。通过画作的形式,郑子端将福州当地不少传统习俗呈现了出来,众人舞龙灯、亲家舅送灯、出嫁女儿送拗九粥等,都被记录在画卷之中。

每逢元宵节庆,福州就会有舞龙灯的传统活动。舞龙灯,俗称龙灯舞,自唐朝始在福州地区就已流传。表演舞龙灯时,一人舞龙珠,另九人各持龙灯一节,“九节一珠”有“十全十美”之意。画卷中的持龙灯者姿态各异,龙灯舞得活灵活现,十分传神。

福州坊间还有“送灯”的民俗,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亲家舅送灯”,即姑娘出嫁第一年,由她的弟弟送达,他们把花灯挂在甘蔗的两头,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送“状元骑马灯”,因福州话里“灯”与“丁”谐音,取添丁之意。

画中可见一女子手挎食篮,做欲往某处去状,实际上她是在赶往娘家的路上,要为父母奉上拗九粥。这也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当地有送拗九粥的习俗,即已出嫁的女子,要在正月廿九之前将拗九粥奉给父母以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以尽孝顺父母之心。

形式多样的叫卖声

清末举人王国瑞有诗云“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将南后街与琉璃厂相媲美,其热闹程度可见一斑。

画中的南后街上铺面林立、商贾云集、熙来攘往,而形式多样的叫卖声也给郑子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郑子端所说,这幅画大概画有500多个市井名人。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福州四怪”:看眼睛的“颠婆”、卖虎标万金油的“马仔”、生意失败改行的算命先生和卖面包的小贩。

旧时称呼虽为“颠婆”,但此“颠”非彼“癫”,并非指精神上有疯癫之症,而是指走起路来东一颠西一倒。看眼睛的“颠婆”原住吉庇巷状元府旁,人不高,常身着一袭红色,手拿雨伞,身挂看诊的牌子,走街串巷为人看眼病,用绣花针来“针灸”。其技术高超,为人称道,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免不了有些独特的叫卖方式。

因她身着红色,颇为艳丽,所以当看眼睛“颠婆”走在路上时,玩耍的孩童们便会高声齐呼“看眼睛‘颠婆’!看眼睛‘颠婆’”!她见状随即用雨伞敲击地板发出声响,街坊邻居们听到如此动静就知道看眼睛“颠婆”来了。

曾有一个卖“虎标万金油”的华侨叫作胡文虎,“马仔”受他雇佣帮忙贩卖万金油。“马仔”身上着一“虎”字,手拿洋铁皮所制喇叭叫卖,声称“虎标万金油”包治百病。

郑子端说,此处也有一则逸事,说的是“马仔”此人喜开玩笑,他常和小孩儿说:“我什么东西都不怕,但你若是叫我‘姐夫’我就会和你急。”天真的孩童们“姐夫”“姐夫”地大喊,“马仔”就见状装出很急的样子,“被占便宜”的姐姐们便会急眼,不少小孩因此受到责骂。

郑子端说,现在很多叫卖声都消失了,但在画作中,他仍保留着。比如盲人在前头由儿子牵着走,拿着铜制铁器敲击出“锵锵”的声音,这是表示盲人按摩的生意开张了;再如卖莆田软糕的会发出“哦”的声音,如今现代的三坊七巷商铺仍在售卖这种糕点,形如今天的黄米糕;还有“popipopi”的声音,那是福州有名的“扑扑面”,由小贩肩挑一副担子进行贩卖。郑子端说,有人因年轻时极喜食此面,曾写信到管委会要求恢复“扑扑面”,如此可知其美味。

岁月如一指流沙,曾经的叫卖声随沙而逝,但是在郑子端的画笔下,人物惟妙惟肖,即便是静止的画面,同样能让曾经的喧嚣跃然纸上,还原出坊巷中的市井味和烟火气。

厚重的人文情怀和千年的历史积淀,成就了一段专属于三坊七巷的记忆。

在郑子端的笔下,这幅画卷或许不足以描摹出三坊七巷恢宏悠久的千年风雨,但《三坊七巷景观图》的留存,为后人提供了更多真实而鲜活的记忆载体和历史素材。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照片墙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省博快讯
更多>>文博快讯
更多>>展览公告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1-87079320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