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咏·文化遗产:古驿“深”千年
2022-04-18 17:30:00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陈静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三更犹凭栏干月,泪满关山孤驿楼。”驿楼,驿站的楼房。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储存在记忆深处。 这座古驿立身集美区灌口镇深青村西北侧,经历并见证过历史上闽南交通的巨大变化。南宋时期,为了完善漳泉(漳州至泉州)驿道上的邮驿设施,在同安县境内设了两处驿站——“大同驿”在今同安区大同镇,“鱼孚驿”在今集美区鱼孚村(集美原属同安县)。及至元代,“鱼孚驿”移建至深青村,改名“深青驿”。 驿站,是古代传递官府文书,军事情报人员与过往官员途中休息、换马的场所。驿站,始于先秦,臻于秦汉。在我国古代运输、物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信息传递方面,驿站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封建君主,凭借驿站,维持信息采集、指令发布与回馈,以实现其统治目标。元太宗非但把设立驿站列入四大善政范畴,而且将其排在“平定金国”之后的第二位。驿站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深青村,古驿尚在,古风犹存。从村道南侧牌号为“深青里888—2”处下行,来到一个面积数百平方米、石板铺面的小坪。小坪之南,一面红瓦、粉壁碑墙两侧一副楹联曰:“吉光片羽昭青史,断碣残碑映驿亭。”碑墙上嵌着几块大小不一、主题不同的石碑,其中《清皇重建深青桥志》,洋洋洒洒数百字,开篇写道:“同之深青有桥焉……”落款为“康熙三十八年岁次己卯”。与碑墙相连的深青古驿楼,方形结构,坐北朝南,穿斗式建筑,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古代邮驿遗址之一。史料记载,这里是宋元漳泉古驿道上的一个中间站,配有驿使和士兵50名,骏马50匹。每当远处急促的马头铃声响起,驿使便赶紧起身,牵马待命,恭候风尘仆仆的远方人马驾到。按照规定,换上新人新马,开始下一站接力。 穿过驿楼,顺着台阶南下,西东两侧,各立一碑。西侧黑色大理石碑,正面所刻描金文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深青驿遗址”“福建省人民政府”等;背面刻着遗址简介:“元代始建,明洪武十四年(1381)及景泰元年(1450)两度扩建,是联结福建漳、泉两府的重要驿站。现有驿楼和驿桥均为明代建筑,驿楼结构完整,驿桥系石构四墩五孔梁式桥……” 古代驿站,大小不一。一些偏远小驿站,因客稀事简,驿使整日以诗酒消磨时光,所谓“莫道馆驿无公事,诗酒能消一半春”。走上连接驿站的深青桥。但见桥面石板,宽度相近,长度不一,表面粗糙。显然,这是“原装”桥板。行至桥的南端,西侧护栏上,镶嵌一块《碑记》:“深青桥为古代南北主要交通要道。始建于南宋,初为木板桥。到了明朝正德乙亥年(公元一五一六年)四月,由同安县丞杨知县引分桥费,由澄海驿官(李昌)莅招集石匠和驿(里班)带领民工经近一年的时间建成,把原有木板桥改建为三门石桥……”桥头南岸,建有一方一圆、一东一西两座互通的亭子。方亭脚下,一块石碑上“快马传递”四个黑色大字,遒劲有力。恍惚中,千年驿道上,无数邮差的背影匆匆而去…… 清代诗人吟诵道:“青溪九曲萦唐道,白鹭双飞出绿畴。桥影长横无日夜,驿门空锁几春秋。”当年,伴随着驿道的开辟、驿站的设置,源源不断涌进的物流人流,为深青村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商机。如今,深青驿口街,依然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物流车流,往来不绝,小桥流水,民居田园,成为一个颇为热闹的村镇。 从深青桥折回,再次走过深青古驿时,心里有一种穿越时空隧道的感觉,在这条若有若无的隧道中,深青古驿,“深”逾千年。遥想当年,科技不发达,交通不便利,古代先民们凭借聪明和智慧,通过开辟驿道、修建驿站的方式,实现了“原始快递”。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