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区域特色
2022-05-03 13:25:00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陈静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福文化是中华民族心理观念、精神寄托及价值追求的有力折射。作为全国唯一在名字中冠以“福”字的省份,福建拥有多样、多姿、多彩的福文化。在新时代持续传承弘扬、创新发展福建福文化,有助于彰显福文化的传统意蕴和当代价值,不断优化完善福文化的实现方式和实施路径,更好地汇聚起共创幸福生活、昂首阔步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福文化是具有丰厚积淀的基因文化,是贯穿福建悠久历史的文明根基和精神印记 福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福建的福文化绚丽多姿、蔚为大观,极大丰富了福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中华福文化发展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 追溯福建人福的心理源头,宗教和民间信仰是重要的依据。福建古时为闽越族居地,面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面对危险丛生的现实环境,人们容易形成崇拜自然万物的心理,生成“好巫尚鬼”的传统,这恰恰是福建先民从内心深处祈求无灾无患、丰衣足食、平安长寿的典型体现。福建很多地名都与福字有着不解之缘,如福州、福安、福鼎、福清等都是福字当头,生动诠释了福建人民对福的特殊喜爱。 宋代以后,福建文化日渐兴盛,对福的学理性阐释和文学性叙述不断涌现。宋代理学家朱熹立足传统理学的价值立场,提出“为善则福报,为恶则祸报,其应一一不差者,是其理必如此”,把道德修为作为获得幸福的重要方式。清代林则徐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体现了不计较个人得失祸福、敢于以身许国报国的高尚情怀。革命烈士林觉民写下《与妻书》,抒发“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雄心壮志,把个人幸福与国家安危融为一体,把对福的定义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福文化是得到广泛认同的民俗文化,于福建一代代人民的智慧创造中得到不断演变发展 “福”字出现时间较早,在甲骨文里意为以酒敬神,祈求神的庇护。在漫长的文字发展过程中,福字的含义不断延伸、拓展、丰富,成为最古老、最吉祥、最受欢迎的汉字之一,并在与民俗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得到生活化的呈现。福建是众多文化的交汇之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产生了独具特色、风格各异的民俗文化,福文化就是其中的鲜明代表。 节俗文化中的福。体现在饮食习俗上,把祭祀的酒和肉称为福物、福食;用糯米制成的福寿糕,是婚嫁馈赠的吉祥物。体现在节日习俗上,福州拗九节是全国独有的敬老孝亲节,嫁出去的女儿煮腊八粥送给父母和长辈,称为送福粥;女儿新婚出嫁时,娘家会送福袋,福袋里装着红枣、花生、红糖、桂圆等。体现在建筑习俗上,房子上梁时挂上红布袋,寓意丰衣足食;古民居、古建筑的木雕、石雕、竹雕等,呈现五福临门、五福拱寿、福寿双全、多子多福、福寿三多等诸多图案。 神祇文化中的福。福建的福神崇拜信仰深厚,不同的人群、行业几乎都有各自的崇拜对象,据不完全统计有千余种神灵,占地面积10平方米以上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2.5万多座,形成拜神佛、重鬼神、敬天地的传统。特别是广泛流传的祈福活动,包括迎神祈福、游神祈福、择吉祈福、卜卦祈福等,独具地域特色,集中反映了福建民间对福文化的向往与追崇。 戏曲文化中的福。福建戏曲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主要有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木偶戏、南音等,形成了不少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代表剧目。其中,对祈福纳祥、阖家团圆、国泰民安等主题的呈现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比如,闽剧《陈靖姑》、莆仙戏《海神妈祖》、梨园戏《陈三五娘》和南音《邂逅·丝韵》等,都是从戏曲层面对积德行善、祛病消灾、亲情爱情等在内的福文化的褒扬与宣传。 福文化是易于履蹈操持的实践文化,无声浸润到福建经济社会生活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中国人对幸福的追求不只停留于物质层面,更多的是上升到精神层面。但也要看到,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虽然对福孜孜以求,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和奋斗,但受限于被压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生产力的落后状况局限,难以真正享受到梦寐以求的幸福。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山河破碎、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福无所依。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才真正踏上了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庄严宣告必须“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在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作出的一切努力、斗争和牺牲,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激越时空、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而是源自伟大的劳动创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福建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力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幸福追求。伟大成就的取得,幸福生活的缔造,是一代又一代福建人民用双手努力拼搏出来的。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福建人民以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精神,开拓创新、艰苦创业,涌现出无数感动人心的创业故事,推动福建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主体、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 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福建福文化融汇于闽地闽人、闽山闽水、闽风闽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多元多样。推动福文化资源转化利用,提升福建福文化品牌力与影响力,必将在新征程上赓续文脉精神,创造具有新气象的生动实践。 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好福文化的挖掘、培育、宣传文章。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结合新的历史背景、时代精神、社会潮流加以拓展深化。积极构建福文化标识品牌体系,让福建福文化广为传播、深入人心。支持社科研究机构、高校、民俗专家等开展福文化研究,推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的研究作品。拓宽福文化宣传渠道和路径,加强福文化常态化宣传,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讲好福文化故事。 二是坚持聚人心、暖人心、强信心,用丰富的文艺形式打造福文化精品力作。“文者,贯道之器也”,福文化要在文艺创新的道路上发扬光大,必须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大势和时代进程,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正确运用新的技术和手段,激发创意灵感、表达思想情感,使福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结合实施福建文艺高峰工程,在文学、书法、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艺术教育、文艺评论等领域,广泛开展福文化的艺术创作和现实表达,不断开拓福建文艺新境界。 三是坚持发挥福文化的内在经济属性,助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文化和经济是相互促进、同频共振的关系,必须以福文化为基点,把福文化融入产业经济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着力以福文化扩大内需,因地制宜、各美其美,将福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动福茶、福果、福菜等特色品牌建设,让新兴消费融入福文化元素。全面打响“全福游、有全福”品牌,打造一批福文化主题旅游线路,把宝贵的福文化资源串珠成链,全面链接各地丰富的旅游要素,带动福建文化和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四是坚持推动福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为福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添砖加瓦。发挥福建侨和台的双重优势,结合福建地域文化推广传播,充分利用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载体,借助福建旅游海外合作推广中心等平台阵地,以国际化的语言持续对外开展福文化的推介和展示,更好地传播正能量、塑造新形象。 (作者为福建江夏学院教授 本文系2022年度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福建‘福’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区域特色研究”阶段性成果)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