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新城 王志凌 摄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亮的“底色”,也是一座城市最暖的“名片”。 创建文明城市,没有终点,也没有标准答案,唯有把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利民惠民上,做优硬件、做强软件,让市民真切体会到“创城”的成效和变化、感受到文明的温度和厚度,把“文明牌”打成“民心牌”。 分享快乐。陈丽珍 摄 今年是宁德“创城”的攻坚之年,在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民生福祉、提升市民素质上宁德持续发力,如今,一份沉甸甸的文明“成绩单”摆在我们面前: ──城市面貌不断优化。聚焦黑臭水体治理、农贸市场整治、背街小巷改造等重点项目,着力推进城市管理细化、交通优化、环境净化、市容美化、园林绿化、夜景亮化。持续优化中心城区功能,推进客运站建设、道路设施完善、棚户区改造、停车泊位增设等创城补短板工程。 ──民生福祉显著提高。做好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工作,中心城区一级环卫保洁范围实现从主要路街到背街小巷的全覆盖,城市环境卫生得到极大改善。实施民生社会事业领域补短板项目472个、完成投资40.3亿元。 ──文明素质不断提升。通过致市民的一封信、一次学习活动、一次征集活动、一次知识竞赛、一支文明劝导队、一场文艺演出、一次入户宣传、一批楼栋长等方式,广泛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创城。全市已组建志愿服务队伍3700多支,实名注册志愿者超20万人,广大市民“组团”投身志愿服务行动,服务他人,提升自己,让城市更加充满活力和温度。 一份份精彩答卷和民生“清单”,早已将高质量的 “文明指数”,转化成宁德市民的“幸福指数”。 细雕琢 让生活更优雅 美丽家园 谢书秋 摄 一面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高端大气;另一面是成片旧区,墙面斑驳、线网密布。老旧小区如何跟上“创城”的步伐?宁德不断探索老旧小区改造的新模式,在保留老城风貌的基础上,精细提升社区居住品质,让城市更优雅、更具活力。 2019年,为了解决这些老旧小区的顽疾,宁德市开启了细雕琢的“微改造”项目。华侨新村、侨兴、兰亭、兰溪、富春、万安等5个社区的6个小区,迎来了复兴的机会,小区破损的路面被修补平整,绿化带上不再荒草丛生,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老旧小区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华侨新村改造 11月14日,华侨新村小区里重新规划停车位的划线工程正在紧密地施工中。华侨新村小区于2004年建成,小区里有2600多位居民。作为东侨旧小区改造的先行者,项目启动前,社区工作人员特地挨家挨户上门收集居民意见。 “有了这些‘大数据’,了解居民反映突出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华侨新村社区居委会主任郑联生说道,围绕小区围墙改造、绿化美化、规范停车位等方面,华侨新村的综合整治工作有序展开。 《美化环境,从我做起》黄菁菁 摄 “小区道路‘白改黑’,破烂的危墙变成牢固的围墙,我们很满意。”小区居民林大姐竖起大拇指说道。改造一新的华侨新村小区,不仅环境更加整洁有序,还增加了不少适老设施,便利了老邻居的生活,良好的环境还吸引了周边的居民来此休闲。 根据宁德市住建部门规划,今年全市将启动10多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在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管理者对老城区生活方式的尊重。 东湖市场是市区历史最悠久、商品特别是海鲜品种最丰富、市民最为熟悉的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大型农贸市场,由于地处市中心繁华路段,近年来随着市区人口的增加、商贩的集中,东湖市场及周边路段拥挤、脏乱差的状况愈发严重。 今年5月3日,东湖市场升级改造工程正式动工,6月18日,工程完工。改造后的东湖市场,由原来的168个摊位、28间店面,调整为241个摊位、34间店面,市场内用白色瓷砖铺设地面和摊位台面,并进行了吊顶改造、墙体装修、排水沟建设,总面积达2600平方米。 同时,配备排水、排污、用电一户一表、食品安全检验和可追溯、智能电子秤等。 东湖市场的“华丽转身”是宁德农贸市场改造的有益尝试,目前宁德市已完成署前、蕉南等6个农贸市场改造,它标志着中心城区老旧农贸市场将以新面貌、优服务、好品质为市民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背街小巷白改黑 与此同时,宁德的背街小巷也在悄然发生变化。11月初,蕉城区三元社区院前路,原本坑坑洼洼的石板路已经被平整的水泥路替代。 这是今年蕉城区背街小巷改造工程的一个缩影。作为创城补短板项目之一,今年8月,背街小巷道路提升改造工程项目顺利开工,宁德积极稳妥地推进背街小巷硬化及管网下地改造提升项目建设。 路平了、灯亮了,背街小巷的综合改造提升,极大改善了市容市貌和居民居住环境,赢得掌声一片。 据了解,蕉城区背街小巷综合改造提升总投入850多万元,共完成18条背街小巷道路路面硬化及管网下地改造以及39条城区无路灯背街小巷路灯建设,让城市的每个角落也与主干道一样整洁明亮。 大动作 创城市高品格 宁德依水而生、傍水而建,水赋予了宁德独特的地域形象和精神内涵,城市水环境治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也直接影响着城市形象。 宁德市中心城区内河水系现有21条主要溪流,流域面积约216平方公里。自今年开展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以来,全市已动工实施河道整治、控源截污、河道河岸保洁、活水保质四大类共36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6.26亿元。 黑臭水体整治 “过去小东门的内河总有一股不好闻的气味。现在你看,河底的淤泥被清干净,河水都清澈了。”11月13日,小东门时不时可见白鹭低空掠过,市民王女士站在署前市场前的内河旁发出感慨。 目前,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已完成约7.3平方公里区域雨污分流改造,新改造雨污管道44公里;完成截污管道建设14.1公里、整治排水口54个;建成临时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11座、一体化水质物化处理设施3座;完成河道渠体改造建设3.09公里,实施河道生态修复面积1.51万平方米;完成河道清淤长度18.11公里,清淤总量25.53立方米,全面完成明渠部分河道清淤;拆除沿河违章建筑(搭盖)73处,面积约7300平方米。 通过治理攻坚,中心城区明渠底部沉积多年的淤泥已基本清理干净,水环境质量得到初步提升。 《奔向健康》谢书秋 摄 水清岸绿,进入深秋,东湖的景致被时光染上一层金色光芒,天气晴朗的午后,越来越多的市民来公园、栈道寻找诗情画意。 今年,宁德市以“创国家园林城市”“创森林城市”“创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不断提升园林绿地建设管理水平,打造宁德“绿色名片”。 建成连接南北岸公园的环湖栈道一期和二期工程约10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9%,人均公园绿化面积达14.97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完成亲水步道和绿化改扩建工程17.82公顷,建成面积7公顷的杜英、女贞混交林城市片林;完成闽东路、福宁北路、陈普路、南湖滨路、北湖滨路等道路行道树改造提升;推进绿慢道建设,开展镜台山公园上山行车道建设;深化园林绿化景观工作,完成南岸公园二期主体部分、人民广场改造提升、福宁公园等景观绿化项目建设…… 中心城区功能还在不断优化。闽东中路、金漳路、福利路、富春东路的建成完善,与完成“白改黑”改造的鹤峰路、八一五路、南北湖滨路交织成四通八达的路网。全市新增公共停车场泊位1万多个,充电桩500多个,人均道路面积达17.82平方米,城市路网逐步打通。 一个绿意盎然的宁德,正焕发勃勃生机。 齐参与 树文明新坐标 《环保教育》杨红 摄 在东侨上东曼哈顿小区里,居民们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孩子们四处玩耍嬉戏打闹,刚成立不久的社区合唱团正在练习居民们原创的“小区之歌”,朗朗歌声回荡在小区里。 林慕斌是合唱团的成员,虽然刚迁入这个小区不久,但她很快就找到了归属感,作为社区志愿者,合唱团多次参与了东侨的文艺汇演,不仅展示了老年朋友的风采,也彰显了这个新家园的蓬勃朝气。 没有个人小文明,就没有城市大文明。 宁德市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引领,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既为时代增添了高度,也为社会增加了温度。 “红马甲”已经成为志愿服务的符号,在公益活动中看得见他们的身影,孤寡老人需要帮扶时他们及时出现,交通不文明现象难逃他们的眼睛。 志愿者开展清洁活动 叶伏国摄 有人说他们是爱心使者,也有人说他们是城市文明不可或缺的守护者。而在他们看来,自己只不过是宁德公益力量中的一滴水,以个人的微薄之力滋润着这座枝繁叶茂的美丽城市,而正是这一滴滴水,用默默无闻的行动在为宁德的城市文明加分。 今年,宁德市组织开展了“青春聚力创城”千人活动、“创文明,展风彩”集体婚礼、“高考爱心直通车·文明城市在行动”“品味经典 传承美德”中华经典诵读文艺晚会、森林音乐会等特色活动,进一步浓厚了创建氛围。依托宁德志愿者协会,整合团市委等部门志愿服务资源,广泛发动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聚集到志愿服务旗帜下,用行动奉献社会。 志愿活动。叶伏国摄 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志愿服务队伍3700多支,实名注册志愿者超20万人,一个个“红马甲”就如同一个个流动的火炬,走到哪里,就温暖着哪里。 文明无论是在嘴上,还是在心里,最终都要体现在行动中,志愿精神已浸入宁德的城市基因,成为每个宁德市民闪亮的文明坐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