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霞浦县凭借特有的海洋文化、诗歌文化、足球文化等在国内外火热“出圈”。当地更是借助地域特色文化助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将海洋、诗歌、足球等元素充分融入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通过特色活动、特色教学资源,激发青少年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致力培养文体全方位发展的时代新人。 10月5日,霞浦县2023年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集训营在霞浦县滨海小学圆满闭营。霞浦县委宣传部 供图 足球,绽放青春活力 10月28日上午,2023年霞浦海洋文化摄影周暨第二十三届“徐章铎杯”足球邀请赛在霞浦县人民体育场正式开幕。 据了解,霞浦县为了怀念和传承徐章铎先生艰苦创业、默默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加大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和品牌赛事创建,“徐章锋杯”足球邀请赛至今已举办二十三届,逐渐成为广大足球运动爱好者交流的运动盛会,是霞浦足球历史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 霞浦一中女足校队获得2023年福建省青少年足球联赛甲组(U16一U19)冠军。霞浦县委宣传部 供图 健全机制保障校园足球建设。制定出台《霞浦县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五年规划》《霞浦县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实施意见》,将体育基础设施与场馆建设纳入城市及学校规划,建立健全纵向四级(班级、年级、校级和县级)和横向三级(小学、初中、高中)的联赛制度,成立霞浦县校园足球发展专项基金。 多措并举提升师资力量。霞浦县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练来霞授课交流,坚持国际化培训“请进来”,同时借助国家、省、市不同形式的培训平台开展特色教研,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足球教学基本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鼓励本土教师“走出去”,全面推进霞浦县校园足球工作发展。 校园足球文化蓬勃发展。2005年,霞浦被确认为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试点县。截至目前,霞浦拥有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41所(国家级38所,省级3所),中小学校级足球队80多支,球员约1400名,经常性参加校园足球活动的中小学生人数达4万多人,占学生总数的80%以上,霞浦的足球少年们正用信仰之心点亮希望之光,继续书写校园足球的辉煌。 11月23日,“诗歌海岸 蓝色霞浦”首届中国·霞浦海洋诗会暨新时代海洋诗歌论坛在霞浦举办。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摄 诗歌,浸润成长的良方 霞浦建县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作为闽东的文化名城,其丰厚的文化传统不仅代代相传,并广为普及,“文化的种子”撒遍每一个角落。这里文脉悠远,星光璀璨。 有效推动县域诗歌品牌建设。2020年以来,霞浦先后成功举办了“诗歌海岸·青春霞浦”诗刊社第36届青春诗会和“诗歌海岸 蓝色霞浦”首届中国·霞浦海洋诗会暨新时代海洋诗歌论坛,全方位呈现霞浦的人文底蕴,打造独具霞浦地域文化特色的“诗歌海岸”,展现霞浦独特的诗歌文化和人文魅力。此外,2022年,霞浦县依托霞浦一中建设的霞浦诗歌创作吟诵基地入选福建省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示范基地,成为建设校园诗歌文化的重要阵地,2023年霞浦县被授予“中国诗歌之乡”称号。 大力开展诗歌文化进校园。霞浦县以中国古代诗词、本土诗歌、楹联、新诗为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诗词学习、吟诵、创作活动,依托丰富的地域诗歌文化资源和当地诗人,通过举办唱诗会(霞浦方言)、“诗歌进校园”朗诵会、丑石诗社新年诗会、“文学下基层,诗歌回家乡”公益讲座等活动,丰富校园诗歌文化。同时,霞浦县文联还重点组织编写《霞光七彩》诗歌校本教材,汇集本土优秀诗人诗歌作品,将诗教与语文课堂相结合,让学生在诵读中领悟诗境,体味诗歌艺术。 持续实施培育“校园诗人”计划。霞浦县通过举办诗歌征集活动,邀请名师开展讲座,在各中小学校掀起校园读诗、写诗的热潮,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诗歌创作,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审美意识,让诗人走进学生,让学生走近诗人,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的和谐校园氛围。今年以来,霞浦县中小学生诗歌创作达1000多篇,其中18首分别发表于《人民日报》《东南网》《宁德文艺》等刊物。 学生到松山街道文明实践站参观。张子晗 摄 海洋,激发爱乡情怀的源泉 霞浦作为福建最早开放的对台贸易口岸,素有“闽浙要冲”“鱼米之乡”“海滨邹鲁”的美誉,因海而荣、向海而兴,霞浦的海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霞浦人民。近年来,海洋文化教育成为校园特色教育的重要板块,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 霞浦校园海洋文化凝心铸魂。在霞浦县三沙中心小学有一座闽东地区唯一的海洋生物标本馆,场馆面积约200㎡,收藏有从软骨鱼纲到硬骨鱼纲等共计有400多种海洋生物标本,基本反映了闽东乃至台湾海峡海区的生物种类、生物资源状况。该校通过开展学习参观、标本制作、海水检测、海洋污染调查等学习实践活动,有效促进师生了解海洋知识,进而认识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 沙江中心小学开展“绳结系打编织传承 渔耕志愿心向海洋”非遗传承志愿活动。陈玲汇 摄 在沙江中心小学,依托沙江镇渔耕博物馆、诗湾公园、渔耕书院等丰富的渔耕文化资源,作为青少年在校外开展渔耕文化启蒙和学习的实践育人阵地。该小学以兴趣培养为主导,通过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赶海达人开展非遗传承等实践活动,将美育、德育和体育紧密结合,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丰富了青少年群体课后生活的同时也传承了渔耕文化,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对本土特色文化的认同感。 学生到松山街道文明实践站参观。张子晗 摄 在松山街道松山村文明实践站,该实践站通过与本地海洋历史博物馆有机结合,开放校外研学渠道等方式延伸校园文化培育触角,有机融合各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依托丰富的海洋文化、妈祖文化、渔耕文化资源,向各中小学开放展示大型模拟渔船、渔民生活体验区及历史人文介绍板块等内容,通过专职讲解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和海洋文化精髓,为弘扬特色地域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东南网记者 陈玲汇 通讯员 叶钦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