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中国国防费增长10.7% 从"补偿性"迈向"协调性"

2013-03-05 12:16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颖 陈颖  
分享到: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李宣良 桂涛)5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的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中央财政国防预算支出为7201.68亿元,比去年增长10.7%。

“在经历持续多年的补偿性增长之后,我国国防费正在逐步迈向与经济发展相同步的协调性增长阶段。”全国人大代表、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舟5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国防预算三年来保持两位数增长。2012年,中国国防预算增长11.2%,2011年增长12.7%。

据了解,今年中国新增国防费主要有四方面用途:

一是适应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需要,适当增加高新武器装备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投入。

二是推进部队后勤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官兵工作生活条件。

三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缓解物价上涨影响,适当调整部队维持性费用。

四是推动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提高部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去年底在广州战区考察时强调:“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

全国政协委员、海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尹卓认为,国防费适度增长将更好地保障人民解放军实现这一建设目标。

“我军正处于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的阶段,正是需要加大国防建设投入的关键时刻。”他说,“只有保持军费的适度增长,才能保障作战能力的持续提高。”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到2020年,中国军队要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尹卓表示,建设信息化军队和建设传统军队的成本不可同日而语。武器装备信息化水平越高,采购、使用、维护的成本就越高,这是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规律。

“提升部队战斗力,一是靠武器装备,二是靠人。”尹卓说,“信息化战争条件下,部队需要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没有一定的福利待遇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

谈起这几年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全国人大代表、济南军区某步兵旅通信连指导员王海龙深有感触:“部队贯彻以人为本的建军理念,现在官兵们穿上了新军服,吃上了自助餐,住上了新营房,军营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每年中国公布国防预算,总会引起世界舆论的关注。一些境外媒体歪曲解读中国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意图,有的甚至借此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

中国有13亿人口,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领土和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

“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中国必然要加强国防力量建设。”尹卓说。

近年来,中国承担的国际义务日益繁多,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护航已经常态化,还积极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

“在海外执行任务所需经费,是国内的数倍,有些项目甚至是数十倍。”尹卓说,“中国适度增加国防费,提升国防实力,是对本国和平的有力保障,也是对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

从国防费占GDP比重、国民人均国防费,以及军人人均国防费看,中国是世界上国防费投入相对较低的国家。

近年来,中国国防费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1.6%左右,而美国超过4%,英、法等国都超过3%。

中国政府依据预算法和国防法,对国防费实行严格的财政拨款制度,每年的国防费预算都纳入国家预算草案,由全国人大审批,按规定程序下达各级部门执行,并接受国家和军队审计部门监督。

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每两年发表一次国防白皮书,详细介绍国防费投入规模和使用方向,并于2007年正式参加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每年向联合国提交军费开支报告,国防费公开透明。

军队代表委员表示,国防费越多,就越要管好用好、用出效益来。

两会召开前不久,解放军四总部联合印发《厉行节约严格经费管理的规定》,明确了按战斗力标准花钱办事、严格经费分配与审批、控制非急需基建投资、规范集中采购集中支付、从严管控会议集训和公务接待开支等17条具体规定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济南军区某红军师政治部副主任徐洪刚说,近年来部队官兵衣食住行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改善,官兵们勤俭节约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这几年,我们全师建立了更为严格的财务制度,资金支付、结算报销等环节都有管控,日常结算必须使用公务卡,彻底堵住了搞不正之风的财路。”他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