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延风:医改三年投入1万亿 缓解百姓“看病难”
2013-03-23 15: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主题为“中国:改革开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会23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国经济网全程直播报道。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中国经济网屈波摄影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3日讯(记者景远)今天,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列举数据说明,自2009年医改实施至2012年三年时间里,政府累计投入逾10000亿,超出了当初设定的8500亿增投目标,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明显缓解。 以下是发言文字实录: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很荣幸利用今天的机会在很短的时间里面简单谈一下中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进展以及下一步需要努力方向。 从2009年中国政府颁布医改方案到现在已经4年,这4年来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由于内容涉及很多,我这只能简单罗列一下。比如公共卫生不断强化、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展非常迅速,目前城乡居民三种医疗保障制度基本上实现了对所有城乡居民的全部覆盖,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也在稳步发展,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目标得到落实,国家确定了基本药物目录,要求基层机构都使用这个目录,这个目标也是很顺利的实现了。 再就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全国17个试点城市加上一些省份自己确定的试点城市,进行了不同领域的改革的探索。例如北京,探索实施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其他地方也采取了其他不同措施。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应该说进行了很多改革探索。 第二个大的方面,这几年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度增加。当时确定医改时,中国最高领导人明确提出来三年新增政府财政投入8500亿,事实上三年累计超过了10000亿。从2012年以来,又进一步推进有关制度建设,例如建立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出台了基层体系运行新机制意见,出台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等新的政策。另外在投入方面,温家宝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补助由25元提高到35元,(人均)。通过这三到四年来的医改,确实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明显缓解。 虽然进展很大,但是我们认为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国在医药卫生领域进一步改革的空间还很大,挑战还很多,任务非常坚决。有三个内容: 一是各项具体政策都有很大调整和改革空间。换句话说,我们的很多政策还不完善。例如公共卫生领域,整体防控能力不强,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比较薄弱,医疗服务系统和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之间结合不够好。在医疗保障领域虽然我们实现了几乎对所有人的全面覆盖,但是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制度,不同制度之间待遇水平差距大,不可替代。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另外医疗保障系统对于服务系统监督和管理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来看,不同地区发展还是不平衡的,另外在全面增加了政府投入的同时,一部分基层服务机构机制转换相对滞后,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前有的地方发现当改革了收入分配制度之后,有些地方反映出人员积极性下降。 在药品领域,基本药品公共品属性有待强化。在其他国家基本上这些采取免费提供给老百姓的方式。而目前基本药物只是搞了零差率,另外在生产、流通等等领域也存在着问题。 公立改革方面,长期形成的不合理的激励机制导致医院过分追求利益,医患冲突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有布局不合理、盲目扩张等问题依然存在。 另外宏观体制影响进一步显现。我们提出来要让全体老百姓能够公平享受医疗卫生服务。但是从财政体制来看,现在中央和地方在医疗卫生领域财权和实权关系,如果要推进均等化,那么这些方面都需要调整。从现有体制来看,对推进有关服务的均等化还是有比较大的影响。 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在涉及到医药卫生管理的部门很多,当然这次政府机构改革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存在着管理部门过多、职责不清等一系列的问题。 三是在不少问题上仍然有不少分歧,所以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凝聚共识。这个理论在理论界、学术界还有很多了,当然分歧有些是涉及到宏观问题,比如在医疗卫生问题,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力量到底是什么关系。政府在“管”和“办”的问题到底怎么协调。分歧不少。除了宏观问题之外,在微观领域也有分歧,比如不同类型的服务和产品,它们的属性怎么确定。政府边界到底在哪里。投入到供应方为主还是给需方为主,医疗机构之间到底更多强调竞争还是分工协作,激励机制如何选择,评价标准如何确定,等等,很多问题上还都是有分歧的。 除了这些以外,经济和社会环境条件变化带来的挑战也越来越突出。去年中国人均GDP已经到了5400多美元,进入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从国际经验来,到了这样的阶段,老百姓对于健康需求、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也高。 另外我们面临快速城镇化和人口流动的增多,这样公共卫生压力更大,对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也会有新要求。还有快速老龄化,大家知道受中国特殊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中国正在经历人类社会其他国家从来没有经历过的老龄化。老龄化是福不是祸。我们发展经济就是让人们更健康、更长寿,但是毕竟它会对医疗卫生带来很多压力。其他的像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它在给疾病防控和治疗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筹资带来压力。 我认为首先要坚持已经明确的改革方向,还有更重要的是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选择制度和政策。前面我谈到了,我们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当中有很多分歧,但是这些分歧我觉得更多的它不是目标层面的,而是工具层面。我们首先要明确目标到底是什么,再说选择什么样具体的政策。目标就是强调公平性、卫生宏观绩效、一定要强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在基本策略选择方面,也必须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无论是按照医药卫生内在规律还是按照中国特定国情都必须继续强调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最后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为什么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了老百姓健康。但是我想大家都清楚,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如果我们忽略了其他一系列的影响健康的因素,只是关注医疗卫生,比如说老百姓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喝不到干净的水、吃不到安全食品,光强调这一点没有意义。所以要形成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并且要通过相关政策予以保障。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相关阅读:
- [ 03-23]刘世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或已处于转折点
- [ 03-23]郑永年:十年或十五年后中国可以成为高收入社会
- [ 03-23]史蒂芬·罗奇:中国增长帮助世界经济防止箫条
- [ 03-23]吴敬琏:改革路线图核心是建设规则基础上的市场
- [ 03-23]迈克尔·里奇: 要成为创新者需学会容忍失败
- [ 03-23]吴敬琏: 在经济改革过程中需做三件事
- [ 03-23]亨利·基辛格:中美关系要看长远看整体状况
- [ 03-23]李肇星:中美两国遇到的新问题需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友好解决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