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上半年销量萎靡下半年压力不减 楼市高增长时代终结

2014-07-17 06:58: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陈玮 陈瑜辉  
分享到:

 

中新网7月17日电(房产频道陆肖肖)昨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4年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数据显示,1-6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开发商土地购置面积大幅下降,商品房待售面积有所增加。另外,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房屋施工面积、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增速出现收窄,表明了上半年我国房地产全面趋冷的态势。

从今年上半年整体市场表现来看,年中年房企业绩不佳,楼市降价潮蔓延,全国多地商品房销量萎缩。从政策层面来看,多地已出台“微调控”政策,限购松绑城市增多,但效果还有待市场考察。专家表示,商品房销量和土地成交量下跌是意料之中的事,下半年楼市仍将处于调整期,房价下行压力明显。

上半年商品房销量和房企拿地面积大幅下降

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量一直呈下降趋势,伴随销量的下降是库存的高企。数据显示,1-6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4836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0%。与此同时,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达54428万平方米,比5月末增加1026万平方米。

“不同地区房地产价格也出现了分化,二三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出现了往下调整的态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去年同比基数比较高,今年的1—6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8亿平方米,去年同期是5.1亿,而且去年上半年增长速度将近30%,在这样高基数的情况下出现回落也是很正常的;二是市场自身的内生调整需要,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出现回落也是一种向理性回归的正常反应。

房地产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中一在接受中新网房产频道的采访时也表示,商品房销量和土地成交量下跌是意料之中的事,这和去年楼市快速增长基数高有关系,另外去年有许多项目提前入市,房价涨幅过快,所以造成今年销量涨幅回落。

不仅仅是销量下降,土地市场上半年也呈现降温态势。1-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480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8%,降幅比1-5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对此,中新网房产频道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他表示房企购地面积降低说明土地市场趋冷,上半年多数房企销量不佳造成资金链趋紧,并且开发商对房地产前景的预期影响了拿地的热情,总体来说全国房市下行的压力比较明显。

房企年中业绩不佳 楼市降价潮蔓延

截止到7月10日,全国已经有24家房企公布了上半年销售业绩,但多数业绩不佳。从同比数据来看,24家企业中有10家出现同比下调,这是数年来首次出现如此大幅度的下降。从市场反应来看,北京市也频频传出降价潮蔓延,开发商使出浑身解数揽客,多项目已经出现实质性降价,甚至“零首付”也重新出现在市场。近日位于通州的首开香溪郡项目推出“零首付”业务,由开发商垫付三成首付,购房人只需交剩余7成房款,尽管名额很少,但发出的信号很明确,楼市低迷,新盘蓄客难度越来越大。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告诉中新网房产频道,2014年上半年的房地产市场,虽然不是历史最差的,但却是争议最多的。这背后是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15年之后,整体格局已经发生改变的状况。楼市高增长时代已经终结,现在处于向平稳发展的过渡阶段,地区之间、不同需求之间的差异分化凸显。主要城市新房市场的巅峰期已过,大部分已进入平稳期,增长空间有限。

地方“救市”政策频出 专家:对楼市有信心

各地为挽救市场颓势也推出一系列“微调控”,继呼和浩特发文正式宣布取消限购之后,济南日前已经被证实已经取消限购政策,近来又有厦门、长沙、郑州、南昌传出限购松绑的消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安徽、杭州、无锡、天津、沈阳、广州等至少18个城市采取或直接放松限购条件、或放宽落户条件、或采取调整公积金贷款等方式促进楼市走量,一些地方政府的救市措施或为楼市回温助力。

尽管各地纷纷“微调控”政策来拉动楼市,但效果如何还需市场的检验。在谈及房地产对于未来发展趋势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房地产市场的分化调整短期来讲会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一定压力,但是从长期来讲,调整既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本身的健康运行,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下半年楼市开始周期性调整,过去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也并非一直上涨,总是出现3-4年的周期变化。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在参加某高峰论坛时也表示,“中国房地产市场并未到濒临崩盘的境地,而是处于调整期,我对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还是有信心的。”(中新网房产频道)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